以宋朝背景为主且加入了些许神魔要素的《水浒传》可以说是全世界上涉及知名人物最多的小说,在《水浒传》中,一共涉及了位人物,而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以宋江为首的位梁山好汉。
这位好汉他们不仅来自五湖四海,更是性格各异,各有所长,每个都有独门绝技,技惊四座,其出身以及各自的结局也都不同。
而本文要说的这一位,更是令人唏嘘无比。
他出身显赫,乃“五候之家”三将门之后,武艺非凡,原先地位显赫,为殿帅府制使,却因种种不顺而落草为寇,最终凄然离世。
说起来,此人还可称得上是整个水泊梁山中最不合群的好汉,其命运坎坷不平不说,就算是在豪杰群聚的梁山也没一个朋友,生病后更是没人照顾直至去世,令人不仅为其感慨同情,此人便是天罡三十六星中排行十六之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关于杨志杨志初次登场时是在第十二回,当时的他尚未落草,但也不是和其他梁山好汉们那样过着本还算是平稳的生活,而是自一开始就处在了下层。
作为三代将门之后,杨志与其他有着身份的好汉不同,他虽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背景,但最初的他,是以“戴罪之身”出场的。
因为冒失,杨志与其他制使丢了花石纲,他一直没敢去京城认罪,而得知自己这一罪名被免除之后,欣喜若狂的他各处打点,网罗一笔财富准备前往汴京,以谋得一个好官职重新开始。
而在这期间,他还见到了另一位“难兄难弟”——与他一样原有着显赫地位,以及万千坎坷之命运的前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
由于王伦心胸狭隘,恐惧林冲抢走其位置,于是百般刁难林冲,告诉他上山入伙需要杀人,因此在这次巧遇下,两位好汉开始了较量,双方皆是武艺高超之人,打的可谓是难分难舍,直到王伦等人下来劝阻才停下来。
这次较量后,王伦渴望杨志能留下来,其目的是因为杨志在武艺上能与林冲拼的难分难舍,如果杨志愿意留下,那么他就是王伦用来制衡林冲的最佳手段,下边狗咬狗拼个你死我活,而自己这山寨之主的位置也自然高枕无忧。
然而,身为将门之后的杨志岂愿做此等池中之物?在他心中,仍然怀揣着东山再起,争取夺得功名以光宗耀祖的强烈渴望,他拒绝了王伦,要回了自己的财物继续踏上了前往汴京的路。
在他的计划中,这笔钱加上自己的出身和人脉,完全可以走后门谋得一个不错的官职,怀着这般期待,杨志拜到高俅的门下,毕恭毕敬的问候。
但天有不测风云,偏生高俅那天心情不好,看到杨志后将其当做了撒气筒,收走了杨志的钱后把他大骂一顿,将其贬的一文不值后赶了出去,至于前途和官职更是休提,不可再任用!
可怜一位有着非凡身手,胸怀大志的英雄好汉,就此流落京师,走投无路,想住客店但身上的盘缠又都用尽,不是因为冤案,也不是因为犯错,只因运乖时蹇,三代将门之后的他竟走到了这等在他人生中从未设想的,山穷水尽的地步!
求职无助,生存无望,愿望与理想更是完全被现实击打的溃不成样,在这等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志只好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选择:
在经过了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把祖宗传下来的绝世宝刀插了草标,以三千贯的价格上市贱卖,以谋取住宿费和口粮,当真落魄寥落,无限凄凉!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悲剧似乎是认准了他这个人,再一次追了上来,将杨志的人生再次搅得天翻地覆。
这次卖刀好巧不巧,杨志正好遇上了城中出了名的泼皮破落户牛二,看到杨志的宝刀牛二心生贪念,想白抢他的宝刀,于是与他百般纠缠。
剁钱不卷,吹毛立断,杀人不见血,这是杨志为其宝刀宣传的特点,在牛二纠缠着,完成了前两项的杨志好声好气与他支应半天,谁知牛二定然不放他走,在纠缠不过后直接硬抢,杨志实在烦躁,只好手起刀落将牛二当场杀死。
而这一下,本来就穷困潦倒,只剩清白家底的杨志,这下彻底的一无所有了。
但时来运转,因为杨志认罪,加上百姓们为其求情,杨志只是就近发配到大名府充军,而凭着一场比武,他与索超惺惺相惜,也更得梁中书器重,出人头地有所成就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身为杨氏家族杨家将的后裔,杨志的为人既骄傲又自卑,傲是因为自己这一显赫出身,而卑则是他时刻觉得自己所做的还不够。
哪怕武艺再高强,其实迹还不足以为对得上自己祖上那块金门匾,因此,同样是出人头地,但他有着近乎于执念的极度渴望,可以说只要是能够提拔自己的机会,那他挤破了头也会去争取。
在《水浒传》中,杨志所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为梁中书押送生辰纲到东京去给宰相蔡京,毫无疑问,这是他完成愿望最快的,同时也是最安全的途径,只是在那时,这份工作可谓是无比困难。
天时地利上,蔡京生辰时正处于炎热气候中,天气干旱闷热,再加上路途遥远道阻且长,绝不是一般人可做的工作,况且那一带还有强盗悍匪横行,如果不是有勇有谋之人负责,生辰纲只会与先前那般被匪人劫了去,为他们接下来为非作歹留下一笔极其丰厚的资产。
而正好,身为将门之后,深受家训熏染的杨志正是这般智勇双全之人,凭借着对地形地貌以及当地风俗的了解,杨志很快挑出了生辰纲押送队伍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得到梁中书首肯后大刀阔斧的改进了队伍构筑,伪装成挑夫和客人提着生辰纲离去。
杨志的计策是成功的,生辰纲押送队伍行了十五日路上无阻,按他的计策以及身手,这次护送生辰纲的行动应是成功的。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黄泥岗这块是非之地上,他们碰上了刚好盯上了这趟生辰纲的,以晁盖为首的七星好汉们。
凭着对人性的把握,晁盖等人成功智取生辰纲,而杨志被逼无奈只得去追,这一次,他心中仅剩的那点希望彻底崩溃,在追逐无望后,这位曾满腔热血的汉子只好放弃,只好与当时同样不得已的鲁智深一同到二龙山落草为寇,之后一同加入梁山。
只是,上梁山这条路,真的适合杨志吗?答案是否定的,上了梁山后,杨志的生活也不算好过。
论他人生的不平路,那显然是在押送生辰纲是被晁盖等梁山贼寇陷害欺骗,如果不是他们,那他现在早已达成夙愿,光耀门楣,何须落得那等悲剧下场?何须现在坐着这毫无实际意义的交椅,听从那些人的指示,还与那伙陷害自己的贼人称兄道弟?
虽然上山落草,但他的心中还是希望能够回归朝廷的怀抱。
与林冲等受到官场迫害,从此彻底心灰意冷之人不同,本就是出身于体制内的他是招安的坚定支持者,因为他的理想,以及他的自尊不容许他继续窝在这块地方当土匪,只有招安一途才能让他实现愿景。
因此,当宋江主张招安的时候,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人对此强烈反对,甚至闹着散伙,只有少数人如杨志那般同意。
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上梁山后杨志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出那三代将门的丰富底蕴:张清仅仅是用一颗飞石击中他的头盔,杨志就吓得魂不守舍,胆丧心寒,急忙伏鞍归阵,丝毫没有半点先前体现出来的风度和才干,颇为丢脸。
而招安之后,杨志的表现可谓是脱胎换骨,神勇无比。
无论是征讨辽国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火星阵,征讨田虎时斩杀秦英,还是征讨王庆时攻破六花阵,杨志都身先士卒冲在前头,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他的梦没做多久又再度破灭:因为生病,杨志被留在了丹徒县,没有跟从宋江等人去平方腊,而如此重人,竟没有一人愿意留下来照顾,最终孤独病死,令人唏嘘。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没缘由的。
原因分析上文不止一次的提到,杨志是名门之后,对自己的身份怀有着强力的自豪感与傲气,同时他也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未能为自己的家族添光。
除此以外,在书中杨志的言行举止也不仅一次的体现出他这一特点,并且也暴露出了这一人物最大的弱点和缺点:过于焦虑以及自傲。
在他这一代后,显赫的家族没落,甚至于要变卖祖传的绝世宝刀,对杨志而言,这无异于是将自身的骄傲和祖上的荣光抛在地上蒙尘。
而正因如此,他无比渴求着机会,渴求着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对他而言,只有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才能够洗刷这般耻辱。
可以说,杨志的一生都在为此奔波,可正因如此,他才会太过焦急,焦急到忽视了大局。
杨志是自命不凡的,因为他出生的起点,他始终自傲的就是这一份比他们更加卓越的家室。
一门忠烈杨家将的后人,竟然成了草寇,这样的落差,内心无法接受,只能急切的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实现圆满,再度完成阶级跨越的华丽转身。
傍上了梁中书这条大腿,以他的本领和身份,他本可以细水长流,成为人上人也不过时间问题,但因为这份焦急,他在押运生辰纲时对下属太过刻薄,满脑子想着自己的事情,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人和。
所以在生辰纲丢失时,众官兵和老督管才会将所有责任归于他身上,虽说杨志命运悲惨,然而事实上正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落草为寇也是自寻。
说完焦虑,再来分析下自傲。
乍一看,自卑和自傲这两个特性截然相反,但实际上这并不冲突,在杨志身上更是如此。
人都有两面性,对己和对人很难维持在同一标准,杨志对自己严厉,正是他自卑的体现,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对不住杨家的列祖列宗,可另一方面,他因这个身份而骄傲自豪,毕竟虎门之后,有傲气也是必然。
先前也说,梁山水泊的各位好汉皆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地位也是大不相同。
有的人是平民出身,有的是官吏,有的是贵族……但无论是谁,哪怕是卢俊义,其背景也不如杨志显赫,纵观众好汉,也只有呼延灼可以和其媲美。
因此,虽然是分名次并且称兄道弟,但杨志心中还是看不起这帮流氓劫匪,骨子里的傲气让他对他们感到衷心的不懈,哪怕是对那些原先为朝廷重臣的好汉也是如此,因为他们和自己不同。
他们来到梁山更多的是因为战败,被梁山那伙贼寇俘虏,对于这些“残兵败将”,杨志心中自然不屑,因此在梁山中,杨志的人望并不好,也难怪他生病时无人照顾,最后落得如此田地。
杨志的下场,早已写好,他的为人,注定了他在梁山上的不受待见,一群义字当头的英雄好汉,对于一个表现不佳的杨志,自然是瞧不上的。所以最终,他一人孤独死去。
但这样的结局,到底是好是坏,也说不清了,毕竟,剩下的梁山好汉,也没几位能落下个好下场的。
结语杨志的一生固然悲惨,但对他而言,孤傲说不定是最好的选择,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不予他人同流,虽半生飘零,但在这理想之路凋零,何又不是一种浪漫?
参考文献:《读《水浒传》——青面兽杨志》——彭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