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灼领青州兵,攻打三山之时,二龙山成了一块最难啃的骨头,此前打白虎山、桃花山时,呼延灼一对铁鞭,纵横莫当,五六回合速败周通,二十回合生擒孔明,打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但是在对战鲁智深和杨志之时,就没有优势可言,两场平局,四五十合。

为什么说呼延灼对战鲁智深、杨志之时,都没有优势可言呢?因为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肯定对手的话:此两人武艺非比寻常,不是绿林手段。可见当时的战斗,超出了呼延灼的意料,本以为是青铜,没想到是王者。

这个时候,大家都期待山寨里的“平头哥”武松能够出来证明一下实力,给二龙山提振一下军威,也顺便给呼延灼和他的青州兵立一个下马威:二龙山有武松在这里坐着,十个呼延灼也枉然!

但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说好的一场龙争虎斗,转瞬之间化成了泡影,呼延灼有要事在身,没等武二郎出面,已经打起了退堂鼓。

而武松作为鲁智深的亲密战友,经常一起出生入死,现在眼看着老大哥摆不平呼延灼,为什么不主动出战呼延灼呢?当时的武松究竟去了哪里?他不担心鲁智深和山寨的安危而私自下山买酒肉去了吗?

按理说,武松不是自私自利之人,如今正值山寨生死存亡之际,如果鲁智深抵不住呼延灼,被呼延灼领兵攻破山门,放一把火烧着了,武松还能稳坐钓鱼台吗?

所以说,武松当时是肯定在场的,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跑下山去大吃大喝,只是作者没有交代。武松作为山寨头领之一,临阵脱逃不太可能,也太辱没了“打虎英雄”和“水浒平头哥”的称号。

小编猜测:此时的武松是混在人群中观战的,只是没有做出反应,也不出手相助,那是因为他看懂了门道,没有必要再出手相助,或者直接出马去找呼延灼干一架。

首先,鲁智深的武艺不输呼延灼,武松没有必要着急请战,完全可以静观其变。

其次,从当时战场形势上看,呼延灼方是攻,鲁智深方是守,对鲁智深来说,能够守住山门不被呼延灼打破就行,如果倾巢而出的话,风险系数大大增加。

第三,从武松自身角度来看,鲁智深、杨志都没有折却半点威风给呼延灼,武松上去再打,是很明显的抢风头,打输了,自讨没趣,打赢了,让两位哥哥情何以堪?如果秒杀了呼延灼,那么朝廷会增派十倍的兵力攻打二龙山,纵然武松不惧,其他兄弟咋办?

以武松的才智,以上的三点,都应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换成李逵的话,眼见大哥拿不下呼延灼,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打了再说,但武松不是李逵,因为武松懂得审时度势,不是一勇匹夫!

再来看另外一则跟鲁智深、武松有关的战例:

宋江远征方腊之时,鲁智深出马与宝光如来邓元觉交战,两人各使禅杖,大战五十余合,胜负不分。行者武松见鲁智深战宝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双戒刀,飞出阵来,直取宝光,宝光和尚见两人以多欺少,夹着尾巴就跑了。

鲁智深前战呼延灼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之时,武松稳坐钓鱼台,始终不发一言,也不出手相助,但是到了鲁智深大战邓元觉五十余合拿不下对手时,武松就显得焦躁不安,急忙出手相助,为何武松的反应会这样判若两人呢?

有人通过此战证明邓元觉比鲁智深、呼延灼都要更强一点,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不分胜负,至于武松前后不一的反应,完全是基于战场形势的考虑,而与这几人的武力无关。

怎么说呢?

时势比人强,鲁智深前战呼延灼之时是守势,只要抵住呼延灼,静等梁山大军前来救援即可。而鲁智深可以抵住呼延灼,就算再战五十回合,也不碍事。武松心里并不着急,慢慢欣赏即可。

而鲁智深后战邓元觉,从战场形势看,鲁智深方是攻势,邓元觉方是守势,攻势一方,力求速战速决,以配合下文的乌龙岭大战。如果在邓元觉这里消耗太多时间,恐怕就会延误战机了。

武松心里的焦躁也正因此而来。

武松希望鲁智深速战速决,不要拖延时间,但鲁智深做不到,眼看单挑还在继续,而后面的冲锋号已经响起,武松耐不得焦躁,直出助战,正显示了武松的审时度势,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沉默,武松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综上所述,武松避而不战呼延灼也好,助攻鲁智深也罢,都是由战场形势决定的,武松自上三落草以来,已经收敛了很多,刻意减少了出手的次数,不是危急时刻,也不太喜欢出手。

武松避而不战呼延灼,并不代表就是害怕或者打不赢呼延灼,这两个战役一分析对比,正显示出武松的审时度势。当然,武松也不需要打平或者打赢呼延灼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作者以“武十回”的形式已经给予了武松最高的肯定,没有必要再去节外生枝了。

那么您怎么看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