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吸引了很多中国农民前往那里耕种,没有人耕种的土地成了中国农民的创业基地,中国农民在做俄罗斯人不爱做的事情。俄罗斯当地人总是以为中国农民工在使用农药并且污染环境,甚至有抱怨中农民工偷税漏税的。不过,大部分当地人以为,中国的农民工在为地方做一件大好事,中国人在耕种车里雅宾斯克人荒废的土地。中国人搭盖的温室大棚令俄罗斯人刮目相看,他们很少见。
俄罗斯大棚蔬菜近几年来,俄罗斯人口一直呈现负增长,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资源的短缺难以满足经济与市场的开发需要,这个问题在远东地区就更明显。除农业已基本需要由外国劳工从事田间作业以外,其他各行业的工人也严重短缺。年轻人纷纷逃离远东,西伯利亚的人口正在锐减,10年里已有1万多个村庄和20多个城镇先后消失。俄罗斯人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西伯利亚的人口正在锐减。这个占俄罗斯面积77%的地区,如今只有万人口,比20年前少了万。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20年后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将少于莫斯科一个城市。
俄罗斯美女本世纪初,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的一家养猪场经营陷入困境,当地政府希望已经小有名气的李德民出手相救。“他对搞养殖并不是很感兴趣,我说如果你给我公顷土地,我就买。”让李德民没想到是,对方不仅爽快的向他出租土地,而且出租的面积远大于他想要的,“当时租种一公顷土地的价格和一瓶啤酒的价格差不多,俄罗斯人对他说,只要肯种,多少地都可以租给他。”那时候,在俄罗斯开展农业的中国人并不多,种植品类多为蔬菜,由于大豆、玉米、小麦、大麦等作物投资大、收益慢,几乎没人敢在俄罗斯搞大田种植。“
农业生产多少要看天吃饭,海外种植也难免遭遇干旱、洪涝,虽然俄罗斯政府也提供相应的灾难补偿和保险机制,但赔付能力并不是很强。此外,俄罗斯对粮食收购并不存在类似国内的“最低收购价”机制,要承担的风险比国内要大很多。
海外种植已经开始创造属于两国的财富。据了解,除去吃、住、行等生活成本,一名中国技术农民在俄罗斯一年的纯收入可达到6万元左右。同时,种植园还直接为滨海边疆区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凭借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的硬件优势,中国在农业技术、人才方面的软件资源,中俄两国间的合作将成为真正的互利共赢,他对在俄罗斯种地的信心也越来越充足。“
中国人和俄罗斯人通婚那么,在俄罗斯远东开荒种地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从下面两位主人公那里寻找答案吧!
徐卫国:52岁,在俄罗斯务工两年,现回国接工地上的零活
徐卫国52岁,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村,这个农村娃初中毕业后到哈尔滨谋生,在哈尔滨电力局从一个修电工做起,自学出大专文凭,晋升到副科级,并在哈尔滨成家立业。那年,徐卫国禁不住朋友的“劝告”,加上对于每月两千多元的工资不满足,毅然辞掉工作,决定去俄罗斯乡下搏一把,还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让一直在农村老家很有优越感的徐卫国大受刺激的一件事情就是:那年回老家过年,连邻居60岁的大妈都跟着老伴去西伯利亚了,回来给小辈压岁钱一出手就是三五百。
灌溉一个朋友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有很大农场的朋友告诉徐卫国,不要去那里做每个月四五千的苦力活,想要发财,只有自己承包土地这一条路。谨慎的徐卫国特意去了一次克拉斯诺达尔,看到朋友农场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蔬菜大棚,以及不需要怎么照料也长势喜人的黄瓜、番茄,徐卫国准备加大赌注。
回到哈尔滨后,他卖掉了哈尔滨的房子换来50多万元,拿到了一张50公顷土地的土地承包合同,带着满腔激情来到这片他所说的“人生最后战场”。带着儿子每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翻地、耕地、起垄,再用复合式播种机播种大豆,并自己起了一个俄文名字“瓦西里”
徐卫国的付出很快就看到了希望,经过一开始20天的播种,50公顷废弃耕地转眼间就长出了绿苗,再过了十几天就成了一望无际的绿海,“那段时间,我看着这些大豆苗就乐,到了饭点也不知道吃饭,整天对着农田唱红歌。”选择到俄罗斯,徐卫国有一大半原因是为了准备儿子结婚,这也是父子俩在西伯利亚谈论最多的话题,“儿子说他挣了钱就要回哈尔滨买房子结婚,我对他说咱应该把赚到的钱再追加投资,5年后回国,什么样的姑娘找不到。”每当这个时候,照顾父子两人生活的妻子就高兴得直乐。
中国人和俄罗斯美女但徐卫国并没有等到收获的金秋,反而是等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那年克拉斯诺达尔遭遇史无前例的大洪水,致使百余人丧生,“那天晚上,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了他,大雨噼里啪啦吹倒简易宿舍的窗户,不一会儿,雨点变成雨柱,穿了条单裤的他就冲到大豆田里,没多久积水就漫过脚踝。”那场暴雨下了2天2夜。等到天晴时,大豆秧苗都堆积成了一团,再也看不出田野的样子。
徐卫国说自己整整睡了3天,醒过来之后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回家吧,这就是命。”他用极低的价格转让承包权,和妻子回到宾县打工,“因为没脸回哈尔滨”,儿子则孤身到沈阳闯荡。现在,徐卫国靠接一些建筑工地上的零工过活。
李强:39岁,20岁起赴俄罗斯务工,现回国管理农家乐
李强出生在宾县永利村,父母借债供他读完高中,他却在高考中太过紧张发挥失常。20岁那年,他带着父母卖牛凑齐的2万元钱,离开了黑土地,在绥芬河口岸出关,坐了5天5夜的火车,来到西伯利亚铁路和叶尼塞河交汇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开始卖梨,却因为一次运输途中的交通事故不仅压碎了大半的梨,还把全部的积蓄都用在俄罗斯司机的医药费上。
没有了钱,1米8的李强只剩下力气,他贩过鱼,问朋友借了一辆旧自行车,每天凌晨2点起床骑到40公里外的水库,在中国人开的美食城里通下水道,每天工作15个小时,兼三份工。入冬后老板不要我了,我就去田野拾荒。”
一个中国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俄罗斯的地主,“命运这东西,不公平,也公平。”李强说。年,李强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贵人,曾经雇佣他的中国美食城老板李某,李想要涉足农田承包生意,又分身乏术,他看中了李强的毅力与决心,委托他去办一年农场,还请了一位俄罗斯知名的律师帮李强打通一切外国人办农场的限制。
李强以极低的成本租种了俄罗斯90亩废弃耕地,他没有盲目学其他人种黄瓜种番茄,而是瞄准西瓜,“当时西瓜在这里卖到20元一斤,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后来我回了次哈尔滨,偷偷找来两个种过西瓜的远亲。”哈尔滨的西瓜种植技术在西伯利亚的肥沃土地上成功嫁接,第一批西瓜以亩产0斤的产量喜获丰收,总产超过40余万斤,相比俄罗斯人种的西瓜,李强带来的改良品种价格只有原来的一半,口感更好,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后来甚至有人从50公里外开着摩托来买西瓜。种西瓜,让李强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李强后来扩大承包土地面积,先后试种圆葱、马铃薯和大豆都获得了成功。34岁的李强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选择转让所有承包土地,回家结婚生子。现在他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在宾县风景最好的二龙山景区边上盖了近十栋别墅,大部分用于农家乐经营。5年来再也没回过西伯利亚。
通过上面两个事例,去俄罗斯开荒种地不仅需要能力,也需要运气。敢不敢去拼一拼、闯一闯,机会和财富就在那里。每一个勇气出去闯荡的人,都不是弱者,无论成功与否,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