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姓宋,看似是宋朝的宋,实则貌合神离,终究没能成为大宋皇帝,实在是可惜。有人说,是因为梁山屈指可数的几百号人物势单力薄,无法跟朝廷浩浩荡荡的几百万军队抗衡,当然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可是在梁山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下,易守难攻暂且不说,就拿训练有素的精兵猛将和循规蹈矩的管理方法来说,他们戮力同心以一当十,足以拒敌千里之外。这般飞黄腾达的公司也不是说倒就能倒的,也不是坐实虚空的朝廷说收购就能收购的。况且衰退的借口有千万种,但强大的理由只有一个,沿着光明的道路前行。也有人说是梁山管理阶层的昏聩无能,他们没有政治远见和宏伟抱负,只贪图眼前的蝇头微利和明哲保身。可是,毕竟宋江是梁山集团位尊权在的首领,只要他发号施令,谁敢不从?即便粉身碎骨,也要义无反顾。他是山大王,要树立起领袖的威信,就要有发展规划和当权政绩。这一点,王伦没有想到,晁盖没有想到,林冲也没有想到。唯独宋江心知肚明。众部属成员向他邀功请赏,可是他不是活菩萨,他逼不得已,于是另辟蹊径,向朝廷邀功请赏。很大程度上说,宋江的软弱和妥协,才直接导致梁山集团的土崩瓦解。其优柔寡断的举动,瞻前顾后的言行,妄自菲薄的心理,诚然加速梁山集团的消亡。
史书上记载了宋江的农民起义,但记载的文字不多,对于他之前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小说里宋江原来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等出身的真实性,并没有得到考证。真实的宋江的确先是在梁山泊,但是聚集在那里的人不是破产农民、渔民就是逃犯,没有小说中这么多江湖上的绿林好汉和被害的朝廷武将。而且,宋江等人在起义爆发后就转战其他地方,而不是小说里起义后到招安前的一大段时间,宋江等人都是以梁山泊为根据地。
施耐庵为了小说的可读性,把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数量正正好凑成了天罡星和地煞星加起来的一百零八个。而历史上,加上宋江,他的起义军里的头领只有三十六个,这些人在小说都有出现,不过有几个改了名字。另外,真实的宋江的起义军兵马并没有小说里差不多十万之众,具体未知但据推测在一万左右,可见战斗力并不强。
小说里,梁山好汉多次打败朝廷的讨伐军队,最后主动接受了招安,宋江是主张招安的一方。历史上,宋江的起义军也的确打败了几次朝廷的兵马,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招安,甚至曾经拒绝了招安的诏令,直到被人伏击而走投无路才无奈投降,成为朝廷的官兵。
大家看完《水浒传》之后,相信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有相同的看法,估计相同的看法就是宋江作为带头大哥不应该带领梁山弟兄下山上岸接受朝廷的招安,而是继续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偶尔几个莽汉还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好不快活啊,确实在那个时代,这样确实是很快活;但是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这样的看法:梁山应该接受朝廷的招安,这说明你对水浒传的了解,到了一定的深度,至少对梁山及梁山上的人特别是宋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什么说宋江下山上岸接受朝廷招安是唯一的出路呢?从以下几点可以分析得到。
当时的宋王朝围剿梁山是以全国之力对偏安一隅的梁山,尽管水泊梁山有八百里之大,但是这也仅仅是水域,而其他的地方多是山脉,无法耕种,提供粮食来源,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梁山再牛,你没有粮食或者是没有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的土地你拿什么来拯救你的梁山,而过去梁山整个的日常运行,武器供应,兵马粮草包括吃喝拉撒,都是靠打家劫舍,或者是战场缴获的,运行才得以正常。而靠这种方式来保证梁山的正常运转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你梁山这样下去长久不了啊。
梁山的人才梯队跟不上,现在社会竞争那么厉害,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人才的竞争,古时宋代也不例外,梁山和朝廷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从梁山好汉的人才来源便可以说明,像林冲,关胜,甚至宋江本人也曾是官府的人,不管他们是何原因上梁山,至少可以说明当时朝廷掌握着全国的人才,而梁山的人才,也就是文臣武将有多少呢,也就是个吧,其中有不少还都是偷鸡摸狗之徒,难登光明大道。
当时人们的“三纲五常”观念根深蒂固,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可以说忠君爱国的思想是正统,在宋朝那个时代,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包括宋江,卢员外,吴用,关胜等一大批人都是有很深的忠君思想,这也不容小看这一点,因为一个人伦理观念直接决定着他的行为和思想。所以作为大哥的宋江不得不考虑他们这些人百年之后,被人叫贼人,刁民。
不管是自愿上梁山还是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也就是在这将中,大都血气方刚,路见不平一声吼,可谓年纪轻轻,在这里不妨设想一下,这些人在那时都是很年轻的,目测也就是30多岁左右,作为梁山的头目的宋江,不可能不考虑他们这帮子人,30年后该如何,30年后大都60岁以上了吧,在宋代60岁的已经是高寿了吧,不要说还要杀伐征战,到时连刀还能不能提起来还都是个问题,真是到那时连哭都没有力气了,而且梁山的女人很少,传宗接代也是个问题,谁人家的姑娘愿意嫁给“贼人”,就像现在杀人犯,谁家的女儿会嫁给一个杀人犯,躲都躲不及了,还会嫁姑娘。
因此,宋江带着梁山众兄弟下山上岸接受招安,实属明智之举,事实证明,尽管已武松为代表的这些人极力反对宋江招安,但是那是因为武松等人只是犯了死罪,主要是担忧接受招安后会被人暗算,而大部分则是愿意和大哥宋江接受招安。坦白说,当时梁山大概也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占山为王,与朝廷为敌,另一个则是招安,而继续为敌,梁山已经没有什么资本了,作为在社会黑白两道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宋江和吴用这些人不可能没有想到这些。因此说宋江招安是一条可行的路,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条可走的路,尽管宋江等人的结果悲惨,但是这只是他们在操作上缺乏方法而已。
大家都知道宋江上梁山后,通过几次下山出兵笼络了大部分头领,架空晁盖的老大地位。这是后话,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就算是初上梁山的宋江,他的威信也丝毫不亚于晁盖!
关于智取生辰纲,首先是从东潞州来的刘唐,告诉了晁盖关于生辰纲的消息;然后吴用一看刘唐这个人面生没见过,知道肯定是有人找晁盖做大买卖,然后吴用入伙;后来就是从蓟州来的公孙胜入伙;吴用再说服阮氏兄弟前来入伙;再加一个白日鼠白胜,七星齐聚。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七个人里面,竟然没有晁盖的庄客。吴用是晁盖家旁边的教书先生、刘唐和公孙胜之前和晁盖都没见过、阮氏兄弟也只是和晁盖相互听说过,为啥晁盖就这么任性?和一群昨天还不认识的人去干这杀头的勾当!我想,晁盖义薄云天敢作敢为是一方面,自己庄上的人不管用是另一方面。果然后来截取生辰纲事发,证明了晁盖庄上的人都是些水货。想想看,整个庄上没有一个能拿的出手的人物,晁盖的个人魅力的确不咋地呀。
再来看看宋江,没上山前宋江就已经是闻名山东的大哥级人物了。清风山三个头领、武松、花荣、石勇、李逵等人见到宋江无一不是纳头便拜,还没有上梁山的宋江,就给晁盖送去了一份大礼,就是把清风山的好汉、秦明、黄信、花荣、郭胜、吕方等人,介绍上梁山,壮大了梁山泊的势力。
等到晁盖劫法场救出宋江,宋江又给梁山上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李逵、戴宗、李俊、童威童猛、张顺张横、李立等人。此时的梁山泊上有四批人,第一批是晁盖没上山前的元老,杜迁、宋万两人基本可以忽略,而林冲他更在乎山寨是否兴旺发达,能不能帮他办高俅报仇,很明显,江湖上名望更高的宋江更适合做梁山旗帜。第二批就是晁盖一行人,宋江对他们可都是有过救命之恩的,就这一份情,他们对宋江的态度也绝对很暧昧。第三批秦明、花荣、清风山一行人和第四批江州一行人都是宋江的铁杆支持者哦!
上梁山后,晁盖主动让位给宋江,宋江以死相逼绝对不做这个老大,还说道:晁盖老哥你比我大十岁啊!你应该做这个老大。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做老大是因为年纪比我大,而不是业务能力比我突出。而旁边众人,也没有一个劝说晁盖继续做老大,都在听宋江怎么说。可以这么说,宋江初上梁山,早就已经是梁山实地上的话事人了,宋江大手一挥让新来的头领和原有的头领各站一边;言外之意就是,都给我站好队看好了,我宋江是怎么带你们建功立业。
对比一下宋江让位卢俊义的时候,吴用给众人使了一个眼色,众人马上就折腾起来,卢俊义做老大李逵第一个就不干了,鲁智深要众人散伙……晁盖和宋江两人在梁山好汉心中的认可度,不言而喻。
之前有句话很流行,这句话说: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却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这句话用在鲁智深和宋江的关系中十分贴切。
无疑,在梁山宋江和鲁智深是上下级关系,一个是山寨老大,一个只是步军头领,宋江对于鲁智深有绝对的职务优势。按说,鲁智深应该十分尊重宋江,处处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宋江侍候舒服才对。但事实上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当初在二龙山时,当二龙山面临朝廷的围剿,杨志提议向宋江求援,希望梁山帮一把二龙山时。鲁智深十分不爽,并生气说什么宋江,怎么又是宋江,那意思就是,宋江算什么东西。并给了杨志几个白眼。
可以说,当实干家鲁智深遇到善吹牛的宋江,两个人是怎么也尿不到一壶去的。但是大家毕竟都是江湖上混,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场面上大家还是要能够说得过去,不会针锋相对或者剑拔弩张。对于宋江来说,一个单位领导和下属斗气,有失自己身份。而对于鲁智深来说,他尽管和宋江不是一路人,但都是单位同事,而且对方又是领导,没有必要把关系弄得那么僵。
两人都是有朝廷工作经验的人,都很懂。
但是让宋江最难受的是,他不但要表面上对鲁智深很尊重很关心,而且即便是在鲁智深明目张胆和他对抗的时候,他也不能拿鲁智深怎么办?特别是在招安的问题上,李逵反对他,他可以叫人拖出去看了,吓得李逵双腿发软。武松反对,他还话中有话怼回去,毕竟宋江曾有恩于武松,所以宋江说话硬气。
但是面对鲁智深,宋江只有露出笑容,好言解释,然后晚上还偷偷给鲁智深送去几坛酒,用这种方式来安抚鲁智深的情绪。
作为一个老大,估计宋江牙齿都咬得吱吱作响。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论江湖地位,鲁智深在梁山上没几个人可以超过他,而且他的美誉度很好,特别是在绿林中,谁都知道鲁智深是侠义好汉。论在梁山的势力,鲁智深是三山系的老大,虽不说是一呼百应,但是宋江要是得罪了鲁智深,鲁智深趁机散伙,那梁山以后的事业就不要想再发展了。
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梁山大业,宋江,只有忍住。
在《水浒传》之中,救过大哥宋江命的梁山好汉实际上并不算多,而其中绰号为“白面郎君”的郑天寿正是一位冒死从刑场上将宋江救下来的梁山好汉。但是令人感觉到异常奇怪的是,宋江却对此人十分冷淡,完全不像李逵一样当做心腹兄弟来看待,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从郑天寿遇到宋江的情况说起。宋江投靠小李广花荣的时候,路过清风山,却不小心被山下拦路的山贼给捉住了,带给首领们看。当时清风寨的三位手里王英、燕顺、郑天寿三人正在喝酒,听到宋江说出了自己的名字,郑天寿等人惊讶万分,急忙将他松绑,赔礼道歉。
原来他们早就听说过“及时雨”宋江的名号,于是郑天寿等人留了宋江在山上居住,在这过程中宋江还救了清风寨知寨的老婆之后离开了。后来,宋江在酒馆喝多了,在墙上写下大逆不道的诗句,被官府抓住判了斩首。于是晁盖率众人下梁山相救,正好遇上了郑天寿,于是郑天寿答应一起前往救援宋江。他和王英等人化装成挑石头的脚夫混进了江州,在劫法场救了宋江之后随着晁盖到龙王庙,自此之后郑天寿彻底上了梁山,成为了一线武将。
如果大家仔细回顾一下《水浒传》关于锦毛虎义释宋江的环节,就会发现,燕顺对宋江十分崇拜,简直是铁杆粉丝,跟宋江握个手感动的要哭了。之后宋江对王英的亏欠最深,还把自己喜欢的扈三娘嫁给了他,但是后来却唯独没有郑天寿的事了。那么,宋江为什么唯独对郑天寿十分冷淡、爱理不理的呢?
原来主要是因为,郑天寿的出身太好了,和梁山那帮混社会的不一样,他的出身就是一个良民,是因为和王英打架之后才上了清风寨,做了三头领,所以他没有燕顺王英那种黑社会背景,对于注重江湖义气的梁山好汉来说,他终究只能是个不咸不淡的人物。并且,在上梁山这件事情上,郑天寿的心里一开始是十分抗拒的,因为他认为上了梁山就再也回不了头了,这对于以前是良民的郑天寿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
李逵是水浒中一个比较出名的人物,典故也比较多,劫法场,假李鬼,为母杀虎等等,而且对宋江忠心不二,哪怕最后饮毒酒,也甘之如饴,但说到最血腥的事,也是李逵干的最多,这是一个暴力倾向最严重的一个人。
李逵生的粗壮黝黑,善用板斧,所以绰号叫“黑旋风”,因为打死人后出逃,在江州当牢子,也就是狱卒,和后来的神行太保戴宗很熟悉,宋江因杀了阎婆惜,被刺配江州,见到了戴宗,引荐之下,结识了李逵。
当时的宋江已经名望很高,随手就给了李逵十两银子,让他去赌博围乐,也收了李逵的心,三人相伴去吃鱼,就有了后来黑旋风大战浪里白条一节,原因是宋江要吃鲜鱼,李逵就去讨要,但必须要等鱼档的主人张顺来了才能卖,李逵一怒之下,就闹了起来,和张顺一番厮打,水上战到水下,所谓不打不相识,成为了好友。
在之后,就是李逵的成名之战,江州劫法场,当时的宋江郁郁不得志,就在浔阳楼上题诗,却被通判黄文炳解读为反诗,宋江因此被打入大牢,戴宗为了救他,伪造梁山泊的假信威胁,被识破后,一起被押往刑场待斩。
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梁山二十余人赶到江州,劫法场,李逵在没有提前约定的情况下,从楼上跳下,砍倒两个刽子手,跟着梁山好汉,在法场厮杀,血肉横飞,惨叫连连,李逵双目赤红,杀的狂性大发,见人就杀,连无辜的老百姓也有命丧当场的,晁盖喝阻也无效,最后杀了黄文炳,一起上了梁山。
李逵凶名大盛,对宋江忠心耿耿,虽然嗜血狂躁,但孝心可嘉,特地下山接老母亲上梁山享福,不成想遇到了假扮自己的李鬼拦路,李鬼此人,知道李逵的名声之后,就把脸涂黑,带着板斧,专做拦路抢劫的勾当,行人一看打扮,正如传说中的李逵,自是吓的落荒而逃。
这下算是假李鬼遇见真李逵,撞到了石头上,还想杀了李逵,却被反杀,真的去做鬼了,李逵继续带着老母赶路,途到半路,李逵却找水,等回来之后,却不见母亲,追踪过去,亡魂大冒,老母亲已经被一窝老虎吃了。
狂怒的李逵拿起板斧,杀了那一窝老虎,可怜老母亲福还没享,却落入了虎口,杀虎的事迹,惊动了周围的人,当地的曹太公用计策捉了他,但最终还是回了梁山,之后的李逵随梁山好汉,到处替天行道。
李逵是一个深度的暴力倾向者,所到之处,几乎没有火攻,打祝家庄时,他杀祝龙、祝彪、尽灭扈家庄,聚义时,名列第二十二位,菊花会上,宋江第一次提出招安的倾向,李逵大闹,表示反对,后来也一直不想招安。
征方腊之后,一百单八将大多凋零,李逵获封江润州都统制职位,鸟兔死走狗烹,梁山已经没用,不安定因素不能留,于是宋江就需要喝毒酒,怕自己死后,李逵造反,就让他也默默喝了毒酒,两人也算有始有终。
宋江的招安理想可谓是害苦了梁山好汉们,朝廷借他们之手,讨伐方腊、天虎,趁着势力严重虚弱之际,朝廷一举拿下。那个时候还活着的好汉们已经不多了,宋江手捧着毒酒,他深知弟兄们的习性,自己一死,他们必造反。在这个紧要关头,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竟然把李逵骗过来喝下毒酒。李逵得知后,悲痛欲绝,喊道:生前服侍哥哥,死后也要做哥哥的小鬼!
剧照
李逵的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心酸与埋怨,此时的李逵能感受到的就是恐惧与心寒,对宋江的恐惧和心寒,真不知宋江毒死李逵的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宋江遇害后,那些在征方腊所幸存下来的梁山好汉,有的在朝为官,有的在宋江没遇害救退隐江湖,有的虽为官但又退出官场返还为民,有些都已有妻儿老小,就算他们有心为宋江报仇,但蔡京他们权倾朝野,他们也是有心无力,或许他们在征战方腊时,亲眼目睹了好兄弟惨死战场,他们的命都险些丢在那里,为你宋江衣锦还乡了,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再说是否能报了仇,就是报了仇,皇帝会放过他们吗,必会对其们以滥杀大臣的罪过斩了他们。他们不为宋江报仇,就极有可能是这个想法。
他们有些人可能心里是恨宋江的,或者是有些看不起宋江,若是这样,他们怎么会去给自己看不起的人去报仇,就像大刀关胜,呼延灼,黄信,裴宣,这几人在梁山前都是在朝为官的人,同样在征战方腊后活了下来,他们有可能是看不起宋江的,因为他们不都是被宋江吴用用手段骗取上梁山的吗,当初在朝为官时,官职怎么说比你宋江大的多,你不过就是用一些手段让好汉们为你卖命,如今你走了,我们又回朝做官,这不拜你宋江所赐。或许之前他们对宋江真有兄弟感情,在征方腊后,梁山兄弟大多死伤,凄惨走散,他们渐渐发现,他们的大哥其实是一位私心重于兄弟的大哥,又怎么值得去为这样的大哥报仇去招惹朝廷。
当时,他们能同住屋檐下,每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以兄弟相称,,有敌人来犯他们能团结抗敌,实则有些人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人各有志,各在其心,梁山众人表面和气,体制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各自抱作一团,没有想象的那么团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