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与武松的故事,众人皆以为兄弟二人初识于他乡陌路、寄人篱下之时,结义于逃难途中、穷途末路之季,分裂于梁山排位、重阳宴会之日,恩断义绝于武松最终选择与朝廷决裂、出家六和寺之语。果真是这样的吗?断然不是。
其一、宋江对“忠义”的理解与心路历程
宋江最初的“忠义”理想模式可谓是“妄忠”、“情义”,他口口声声忠于朝廷,可却干尽了把持公案、敛财枉法的坏事,连阎婆惜都说他“阎王爷面前须没有放回的鬼”,而当得知晁盖等人强盗事发后,毫不犹豫地飞马报信,可见其“忠”于朝廷是虚无的,是山呼“万岁”式的口号;而他的“义”也不是平等的,他是以高人半头的方式行使他的“义”的,无论是对下层人还是对待朋友,宋江的“义”表现得大方而得体,从无巴结之态、少有施舍之意、更无滥施之嫌,其实他的“义”是一种让人推辞不得的恩典。这个时候,宋江的“义”在“忠”之前。
怒杀阎婆惜之后直到反江州之前,宋江的“忠”表现为对朝廷王法的顺从与逃避,先是逃避杀人风头,再是以杀人的小罪逃避清风山杀人放火的大罪,然而一路走来,宋江从来都没有放弃效力朝廷的梦想,白虎山庄二别义弟武松,不忘安排其招安受降,在梁山泊见到众好汉,对吴用说了句“只有先生深知我心”,乃至到了江州牢营,他都从来表示要忠于朝廷、甘愿伏法的,就是那几句歪诗,同样证明不了他要当皇帝,他是知道黄巢下场的,宋江这个时期的“忠”可谓之“顺忠”;而这一路上,宋江的“义”却从没有消停过,一个戴枷的囚犯,不停地与人钱财、比如病大虫薛永,而且从来不是求人的,这“义”可谓之侠义。
上梁山之后的宋江,终于找到了忠于朝廷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招安保国,因为他看清了时局,朝廷需要这样的力量,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也同意这样干,于是他谋划着他的招安,宋江的招安不是单纯的投降,而是有条件的招抚,而这种条件需要内部团结,需要用战力说话,更需要与朝廷的部队打到恰到好处,既要胜、又不伤一团和气,这个时候的宋江,可谓汉贼曹操,一脸“奸忠”;而这个时候宋江的义,则表现为为梁山大多数人谋福利,努力平衡内部关系,消除招安掣肘,这种“义”则是“道义”。
受朝廷招安之后的宋江,一心为国效力,从不考虑梁山弟兄的死活,可谓是“愚忠”,而对于一个个将领的牺牲、死亡、离去,虽唏嘘有声,却多了几分虚情假意,这个时期的宋江不能视其为绝义之徒、无义之辈,也只能算是“伪义”吧。
其二、武松对忠义的理解及心理历程
武松为人“上上”之评是后世公允之理,原因只有一个,这个人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简单、单纯是其人物性格的优势所在,而对于国家的“忠”这个概念,他或许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在去二龙山前他说的招安那番话或许是其真实的内心透露,他只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拔取些功名,过上好日子罢了,而他的义也单纯到你对我好,我脱下裤子给你,你再对我好,我为你卖命式的好,这点在其对待施恩与史进不同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其三:宋江尊重武松的选择
战争结束了,损兵折将的宋江部队要返回朝廷了,而此时鲁智深却闻潮圆寂了,在看望鲁智深葬礼后,武松说出出家六和寺的心声,宋江一句“任从你心”听起来让人觉得心寒,后人或谓二人至此亦恩断义绝了。其实不然,要知道宋江多次论及武松,皆言“你是个晓事的”,足见宋江对其是尊重的,而这种类型的尊重,在梁山泊恐怕没有几个,也就是宋江口中常常尊称的鲁“师父”、林“教头”吧,绝不是李逵诸人“那厮”们可比的。更何况这位武行者,可是堪比佛家六世禅宗“卢行者”的,六和寺出家也正应了这个六字。
武行者参悟禅心,宋公明顺应弟意,虽是恩断了,然而义却未绝啊。或许也如宋江那句话:“唯有汝知我心”啊。#水浒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