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桑梓故里,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徐州地区发现的大量汉画像石、汉画像石祠堂、汉画像石墓葬,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徐州汉画像石已经成为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学研究范畴的专业学术名词。徐州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早,延续的时间长,分布的范围广,发现的数量多,在汉画像石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新近出版的《徐州汉画像石通论》分“考古篇”、“图像篇”两部分共十二章,从考古学、历史学、图像学、民族学、社会学、美学、宗教学等不同的方面,用传统的文献分析和图像考据,结合复合式方法论体系来对徐州汉画像石进行了深入阐释。

一、徐州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

武利华著《徐州汉画像石通论》

徐州汉画像石的产生有其地理的、历史的原因。在本章中,从徐州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汉代的徐州三个层面,对徐州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了深度的分析。

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有密切的关系。徐州为鲁南丘陵的南缘,这里既有山林之饶又有水利之便,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地方。古代这里水系发达,河网交织,很早的时候这里就形成了区域文化的中心。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原始社会时期,这里是东夷文化的部落,夏商时期这里为大彭国,春秋时期为宋国重要的都邑,战国中、后期这里属楚国。秦末时期,项羽“王九郡、都彭城”,徐州有过国都的短暂记录。徐州的历史文化传统,对汉画像石的题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徐州多山,取石方便,为营建各种类型的石室祠堂、石椁墓葬提供了自然的资源。

汉代是徐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汉高祖刘邦是沛楚人,刘邦眷恋故土,将这块重要的土地分封给异母弟刘交,并沿袭了项羽时“西楚”的称呼。汉代的楚国与王室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汉四百年间,徐州是皇亲国戚的聚居之地,豪强之家生时姿意享乐,极尽其欲,死后则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好名之风甚盛,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汉代徐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一切为画像石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

汉代楚国疆域变化图

二、徐州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

对于徐州汉画像石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界定的徐州汉画像石;二是以古代的行政区划来界定的徐州汉画像石。古今徐州的疆域变化很大,鲁南、苏北在新石器时代即为一个文化圈,纵横交流的泗水、沂水、沭水、泡水、谷水、睢水,将区域内的村落部族紧密联系一起。汉武帝元封五年设立刺史制度,这一区域大都属于徐州刺史部。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属郡国辖区不同,会使得各地社会经济乃至文化面貌产生一定差异,同一行政辖区内的文化面貌则更趋向一致。徐州汉画像石包括了行政区划和徐州风格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汉代这里的城市、聚落的布局,我们可以将徐州汉画像石分作七个区域进行研究,这七个区域的画像石风格有细微的不同。

徐州汉画像石有百年的发现史。清代同治年间吴世雄在沛县发现画像石可以看做是徐州汉画像石发现、收藏的端倪。近一个世纪以来,徐州地区发现的大量汉画像石、汉画像石祠堂、汉画像石墓葬,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徐州发现诸多的完整汉画像石墓葬,为汉画像石的断代、分期、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并构成徐州画像石完整墓葬较多的一大特色。截止到年为止,徐州市经科学发掘的画像石墓70余座,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汉画像石有余块。徐州市各文博单位还都有汉画像石的收藏,徐州汉画像石的总数约余块。

徐州汉画像石分布图

三、石兽与陵阙

汉代陵墓是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组合,完备的陵墓包括地下、地上两个部分。地上部分是为祭祀准备的礼制建筑,由神道、墓垣、墓阙、祠堂等组成,甚至坟墓上的封土形状,也可以看成是地上建筑的组成部分,地面建筑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陵园。地下部分为埋葬的设施,由墓道、羡道、棺、椁、室组成,它的功能是“藏”,是一个密闭性的空间;

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神道石兽有辟邪、石虎、石羊等多种类型,过去人们并没有将这些立体雕塑纳入画像石的研究范围,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神道是整个茔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石兽在整体布局中有其象征的意义。墓阙是陵园入口的标志,也是陵园中重要的礼制建筑。墓阙的形制与规模与墓主人的身份相一致,鲁南与徐州地区出土的小型墓阙墓主人为普通官吏。墓前石阙上刻有画像,画像内容十分丰富,以表现墓主人升仙的题材最为普遍。墓阙上往往刻有题记,记载有陵园主人的姓名、建阙的年代及其费用,由于墓阙上的题记,丰富了我们对东汉墓阙形制的了解。徐州汉画像石的陵阙,是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新成果,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汉阙的类型和数量,同时对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陵墓制度、墓上建筑配置有重要意义。

邳州出土汉代有翼石兽

铜山张集出土有翼石兽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东汉碑形阙

白集汉墓附近发现的墓阙顶盖石

四、徐州地区的画像石祠堂

祠堂及祠堂画像是徐州汉画像石的重要类别。画像石祠堂作为视觉艺术的载体有多种形式,并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徐州有多种祠堂样式,平顶小祠堂流行于东汉早期至东汉中期,徐州南部是平顶小祠堂的主要发现地点,这种平顶小祠堂的形制较小,祠主人的身份不高,祠堂画像的内容有其配置规律,祠堂后壁为祠主的画像,常表现为祠主宴饮观赏乐舞的情景。石鼓形小祠堂出现在东汉中期,主要发现地点主要是徐州西南部,这一地区为东汉彭城国梧县的辖区。石鼓形祠堂在造型上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画面内容与构图风格也不相同,石鼓形祠堂是地域性较强的祠堂类型。单开间悬山顶祠堂是徐州地区画像祠堂出现最多的祠堂类型,悬山顶祠堂画面构图复杂,在两侧山墙的顶部对称的刻着东王公、西王母,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构图方式。双开间悬山顶祠堂是一种身份较高等级使用的祠堂,这类祠堂结构复杂,画面内容丰富,铜山洪楼祠堂是保存相对完整的这类祠堂样式的典型。

徐州汉画像石中除了发现单体建筑的祠堂外,更多的是祠堂建筑的构件。祠堂的建筑构件包括了山墙石、檐角柱石、隔梁石、后壁石、顶盖石、顶盖正脊、祭案石等,通过这些散存构件画像石的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画像石祠堂的结构。祠堂是陵墓上的重要建筑,也是对外开放的空间,祠堂画像是为死者服务、生人观赏的画作。因此,祠堂画像的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是徐州画像石艺术中的最重要的视觉装置。

平顶小祠堂复原

单开间祠堂复原图

双开间祠堂复原图

双开间祠堂后壁画像石

五、汉画像石墓葬

徐州汉画像石墓葬形制可分为石圹墓、石椁墓、石室墓、砖石混合结构墓四种类型,延续的时间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时期,一直到东汉末年。

徐州汉画像石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的石圹墓中,这一时期的画像石图案简单,为璧、树的组合,刻画在墓室的自然崖壁上或刻在墓门上面。石椁墓是由石圹墓发展而来的,石椁墓上的装饰画像出现在西汉中期。西汉中期以后,鲁南、苏北一带流行着画像石椁墓,画像石椁墓分为单椁、双椁、三椁等几种类型,石椁画像多刻在石椁内壁,也有石椁内壁、外壁都雕刻画像的情况。早期石椁墓的内容简单,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画像石椁墓最为流行,画像题材愈加丰富,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出现在石椁墓中。东汉时期,随着埋葬空间增加,室墓替代了椁墓。东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着石室画像墓和砖石混合画像墓。室墓的形制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有直接联系,墓室结构越复杂,墓葬的等级越高,其中回廊制度等级最高。砖石混合墓分为前、后室结构和多室结构两种形式。多室墓的等级较高,以徐州市十里铺汉墓为代表,该墓出土画像石18块,画像24幅,画像石出现在各室间交界的位置,用以装饰和加固墓室。室墓画像石的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画像石墓对研究画像的空间布局及配置规律提供了研究素材,其基本规律是围绕着墓室功能、升仙思想进行的。

沛县栖山M1石椁墓透视图

茅村汉墓M1透视图;平、剖面图

白山故子M2透视图

邳州车夫山乡前埠村M2立体复原图

六、徐州汉画像石的建筑艺术

徐州汉画像石中表现建筑的题材很多,几乎每座画像石祠堂、墓葬都刻有建筑图,表现当时建筑的艺术美。除此之外,徐州汉画像石的祠堂和墓室中还有门、窗、柱子、藻井等建筑的立体构件。

徐州汉画像石的建筑图包括建筑整体布局、单体的楼台亭榭、园林造景、桥梁等内容。徐州汉画像石注重细部结构的表现,在屋脊上表现了鸱尾、凤鸟、三角形火焰纹等装饰符号;梁柱间的阑枋,柱枋间的斗拱,门槛上的门闑,门扉上的铺首,门额上的门簪等,都有细致入微的表现。汉代徐州是封侯比较多的地区,这些侯国的子孙世代荫封此地,他们的宅邸豪华,楼观壮丽,长廊广庑,穷极伎巧,这些都成为艺术家的描摹对象。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对汉代建筑的形象、建筑组群布局以及室内布置等方面都作出写实性的描摹,成为今天研究汉代建筑最珍贵的图像资料。

燕子埠汉墓建筑图

七、汉代的生产活动图像考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一些直接反映生产活动的图像资料,如牛耕图、纺织图、舂米踏碓图、汲水图、酿酒、贩酒图等,这些图像内容反映了汉代庄园经济下的生产模态。徐州汉画像石展示出来的汉代庄园生产活动,不仅是生动形象的,也是客观真实的,它在某些方面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这些图像资料对于了解汉代的庄园经济以及庄园生产中新型生产工具的推广应用,汉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汉代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科技图像。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纺织图以及其它表现生产活动的图像资料,客观上起到记录汉代科技发展水品的作用。如牛耕图,形象的造形,写实的手法,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牛耕制度、牵牛挽犁的方法,以及犁架的样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图象资料。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不仅对“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做了写实性的描写,而且对于汉代耕、种、耰三位一体的“代田法”有图解的作用。徐州汉画像石中除了牛耕图外,还有依靠人力的“耒耜耕”图。徐州汉画像石中还有表现粮食加工的情景,表现了汉代舂米踏碓、飏扇去秕的过程,画像中的碓机及门式大风扇写实而逼真,表现出汉代粮食的加工工具已使用了简单的机械。徐州汉画像石中庖厨图中的辘轳、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取水的装置,反映了在灌溉时也有了先进的取水方法。徐州汉画像石中发现的纺织图有11幅。这些图像中的人物造型生动准确,每组人物相互呼应,严谨而科学。画面中基本上都包括了调丝、摇纬、织布几道工序,画面中的纺车、织机等工具刻画的一丝不苟,结构准确,而且织女动作非常规范,如同向读者演示织布技术。

徐州汉画像石牛耕图

徐州汉画像石纺织图

八、礼乐生活图像考

汉画像石是礼仪中的美术,汉代图像中的乐舞百戏、宴乐会饮、六博蹴鞠、车马出行等等都是是为礼仪服务的,这是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物质体现。上层贵族的奢侈生活,成为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礼乐生活场景,既是为了光宗耀祖,显亲以扬名,同时又再现了当时的典章礼仪,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最为真实的图像史料。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有关礼乐方面的图像非常丰富,表现在乐舞图像方面的内容十分突出。礼有五养,其中“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乐与礼联系在一起。徐州汉画像石中的音乐图像非常丰富,在音乐考古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徐州汉画像石中具有写实性的音乐图像,为正确辨识汉代乐器的外形特点及其演奏方法成为了可能。其乐器的种类包括了弹奏乐的琴、瑟、筝等;吹奏类乐器的竽、笙、排箫、陶埙、横笛、竖笛(羌笛)、胡笳等;击奏类乐器的钟、磬、建鼓、应鼓、鼗鼓、柷敔、铜钹等。这些为汉代乐器的完整性、系统性研究增添了形象性的资料。

在“礼者,养也”的观念中,“欲”是礼的核心内容,“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因此,看似与礼乐无关的“疏房床第几席”成为“养体”的主要内容。徐州汉画像石中表现男女性爱的图像既有含蓄朦胧的图象,也有直接表现接吻、交媾两种图式。汉画像石中表现性爱的题材是人性本质的表现。

九、西王母与昆仑神话

西王母与昆仑世界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王母与昆仑神话以浪漫主义的精神,新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对后世文学、绘画的创作影响很大。西王母是徐州画像石中的主要题材,在石阙、祠堂、墓室画像中,都有西王母的身影,她居于天国的位置,头戴“胜”饰,凭几而坐,周围伴随着凤凰、三足鸟、九尾狐、玉兔、蟾蜍等神灵。除了这些神灵之外,还有西王母的侍女虑妃、玉女等。徐州汉画像石中还最早出现了东王公的形象。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是众神所在之处,这些神灵的形象有双头兽、四头首、开明九头兽、鸟头兽身像、鸡首人身像、犬首人身像、龙首人身像、牛首人身像、马首人身像等,他们和西王母一起构成昆仑神话的完整体系。

汉代人理想的灵魂归宿就是昆仑仙界。在徐州十里铺画像石墓中,以昆仑仙界装饰整个墓室。画像中的双阙象征着天门,墓主人的灵魂通过天门进行了神仙之旅。这里刻画了的西王母、捣药兔、开明兽、二八神、比翼鸟、人面鱼、凤凰、羽人、双龙穿璧、三株树等,都是在表达着“神之游,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的意境。

邳州占城祠堂西王母画像

北洞山祠堂西王母画像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祠堂画像西王母

邳州占城陆井祠堂画像东王公

十、胡汉之间——外来文化的影响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它对外在文化上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在保留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充分吸取其它民族优秀文化的养份,如斯基泰民族的草原动物图案、巴比伦风格的角龙,安息国进贡的狮子、扶拔;贵霜帝国的佛教题材;甚至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帝国的装饰图案。作为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古代交通的枢纽,徐州对外来文化接受的很快。东汉初期的楚王刘英,幕府内居住着由僧人、居士组成的僧团,这些西域胡人带来的信仰与文化,对徐州汉画像石的内容题材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积极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的因子,使得徐州汉画像石的图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徐州汉画像石中有大象、骆驼、犀牛、旄牛、巴比伦角龙、双头鹰、鹰啄兎等异域风格的画面。徐州是佛教最早流行的区域,徐州画像石中“髦尾贯珠”的大象、“僧人骑象图”等,都与佛教文化有直接关联。徐州汉画像石的墓室结构也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东汉时期流行的券顶、叠涩顶、罗马柱等都出现在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墓中。

徐州画像石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不是偶然的,只有把这些图像置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它们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才能得到多方位的审视和深层次的发掘。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的双头鹰画像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画像石中的骆驼、大象、旄牛

徐州画像石馆藏画像石“僧侣骑象”图

十一、画像石中的刻石题记

在汉画像石的墓阙、石柱、祠堂、墓室中,常见有刻石文字。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刻石文字约有30余块,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现。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刻石题记包括有墓室题记、祠堂题记、石阙题记以及榜题文字等。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刻石题记由于发现的时间较晚,许多研究者对此并不熟悉。正是由于其发现较晚,且刻石题记中包含的内容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刻石题记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刻石题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可以明确石阙、祠堂、墓葬的建造年代,丧主的姓名、官职身份,建造者的意图,建筑的所需费用;刻石题记中还常有吉利语、赞颂词、镇墓文等,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

徐州纪年画像石统计表

彭城相缪宇墓志

十二、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结合的艺术,徐州汉画像石的雕刻形式多样,有阴线刻、凹入刻、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圆雕等技法。雕刻技法在汉画像石中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实现图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区别不同地域、不同作坊、不同艺术风格的主要标志。

徐州汉画像石出现了叙事性故事的描写,构图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构图模式多样,有横列式、竖列式、鸟瞰式等多种手段,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构图饱满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的突出特征。徐州汉画像石的早期风格是构图疏朗,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向“繁密”的方向过渡,时代愈晚,画像内容愈加复杂。

徐州汉画像石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动物画都有准确的造型,存形达意,形具神生是其追求的艺术目标。除了人物、动物画之外,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装饰图案也是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边框装饰、基底装饰、单独的装饰和综合装饰图案四个方面。边框装饰的目的是把各种视觉形象规范在一个统一的艺术空间内,同时这些装饰图案本身又有吉祥的图像意义。徐州汉画像石中形式多样的边框装饰与主题画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构图。

汉画像石是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篇章。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精美的雕刻,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在艺术领域,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子路、孟贲、神农、大禹)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

《徐州汉画像石通论》是资料性与研究性并重的学术专著,该书汇集的余幅有典型意义的图像资料,都是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所得,是可信的实物史料。特别是本书中的描摹图是作者对原作细节用线图进行确认,其本身就是一个细致的研究过程,在印刷制版中,无论对原作怎样缩小,都能清晰地表现出作品的细节。关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一书,台湾著名学者邢义田先生说:“全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学术严谨,我愿意将该书推荐给喜欢汉代艺术的读者。”中国考古学会秦汉专业委员会主任信立祥先生说:“本书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结合考古学、图像学、历史学多方面的研究,既有丰富的资料,又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是研究汉代历史和艺术的必备图书。”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说:“本书涵盖了徐州汉画像石考古资料的所有,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精心梳理与考订,严谨分析和描述。本书是考古资料的延伸与发展,是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的综合,是汉画像石研究的重要专著。”

(作者系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原馆长、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