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点撬动一本书的阅读,让整本书的阅读不再只停留在对人物和情节的简单了解和记忆上,让评价推动课堂思维质量的提升……名著原来可以这样读。

我们来看看瓯海仙岩二中的王汉雷老师在这次“爱阅读”主题活动的展示课上,是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专题精读”,以“另类和尚鲁智深”为主题辐射整本《水浒传》,从而实现了由点带面、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过渡转变。

导入

《水浒传》是一本奇书。明代袁宏道称其为“案头不可少之书”,可见《水浒传》的魅力。它是一部厚书,更是一部大书!俗话说,厚书要读薄。《水浒传》的结构很有意思,它采用链式结构叙事,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一个环,环环相扣。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把目光聚焦到一个个环上,也就是一个个人物身上。

师:今天我们就来聚焦《水浒传》中一位非常有特点的人物——花和尚鲁智深。

展示鲁智深的经历流程图

师:课前已经布置阅读《水浒传》相关章节,并要求同学们在导读单上画出鲁智深的经历流程图。(PPT出示学生流程图)

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流程图也画得非常细致。我想请一位同学站起来,结合自己的流程图,给我们介绍一下鲁智深的经历。这张好像是陈浩然同学的。

生:按照流程图讲述鲁智深经历:

鲁智深的出场是仗义解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失手将其打死。因为犯法,逃到雁门县。在赵员外帮助下,鲁智深去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出家。但屡次犯戒,最终大闹五台山后被长老推荐至东京大相国寺。在途中路过桃花村,路见不平又大闹桃花村,拳打小霸王周通。继而又路经瓦罐寺,入寺化缘讨食,发现瓦罐寺已被云游和尚崔道成、道人丘小乙强占。于是又打抱不平,无奈挡不住僧道二人的联手,只得落荒而逃。在赤松林,重遇史进。两人回到瓦罐寺,联手将僧道二人打死。鲁智深继续往东京而去,后被分配看菜园,倒拔垂杨柳,结识林冲。林冲遭陷害发配沧州。鲁智深一直在暗中保护他,大闹野猪林后,一路护送林冲安全到了沧州府。之后,他独自一人到二龙山结识了杨志和曹正,后与杨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泊,在征四寇的战役中累立战功,生擒方腊后在杭州圆寂,坐化成佛,修成正果。

师:这是鲁智深一生的经历。画完流程图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鲁智深的一生经历,我读出了他的性格是行侠仗义,是一个典型的好汉形象。

师:你在梳理鲁智深经历的过程中感知到他的性格,非常棒!同学们都根据这个流程图,把鲁智深的性格进行了归纳,老师挑了几个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语:

小编收获技巧

巧用思维导图。相比起单篇文本阅读,名著阅读是一种更庞大,也更复杂的阅读形态。因此,很多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常望而却步,选择走马观花。大量的情节只机械式地在视野里进出,并未在大脑里重新组织和加工,阅读呈“碎片”的状态。王老师在第一环节明确鲁智深生平经历时,让学生巧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整本《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炼,最后以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清晰化的“图文”形式进行呈现。更可贵的是这堂课接下来的环节也多次使用思维导图,从开始的“人物经历”,向“人物关系网”推进,实现对整本书宏观的把握。

师:从同学们的归纳中,我们可以读到鲁智深是一个嫉恶如仇、粗中有细、重情重义、行侠仗义、武艺高强的人。

比较阅读,同而不同

师:我觉得你们归纳得非常好,鲁智深就是这样的形象。但是老师在看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来看看。咦,这是谁?

(ppt出示武松图片)

生:武松。

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两个人都很像,比如说行侠仗义。

师:鲁智深的行侠仗义体现在哪里?武松的行侠仗义又体现在哪里?

生1: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为素不相识的金氏父女打抱不平。武松醉打蒋门神。

师:重情重义,鲁智深体现在哪?

生2:他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并一路护送他到沧州。

师:武松呢?

生2:武松的话可以从他杀死潘金莲,因为她红杏出墙了!他是为哥哥报仇。

师:那粗中有细呢?

生3: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之前,送金氏父女出城后,在店里坐了几个时辰,以防店小二通风报信。

师:那武松粗中有细呢?

(生沉默)

师:谁来帮助他?

生4:在大闹飞云浦的时候,注意到两位公人心怀不轨。

师:你读得非常地细致,很厉害!

师:怎么回事呢?这些从鲁智深身上的归纳出来的词语,为什么放在武松身上也合适呢?明朝有一个人也很喜欢《水浒传》,他这样评价:

(PPT出示)

师:有意思,他的阅读体验竟跟我们的完全不同。金圣叹读《水浒传》,他读出了一百零八样,我们读《水浒传》两个人却读成了一个样。是我们读错了吗?

生:首先虽然武松和鲁智深他们都是帮助他人都是行侠仗义,但是武松醉打蒋门神更多的是为了报恩,因为施恩对他有过帮助。

师:也就是说,虽然都是行侠仗义,里面其实也是有不同的,对不对?这一百零八个好汉,他们的性格既有共性,又有他们各自的个性。叶昼先生帮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

小编收获技巧

让开放有效的问题(任务)设计成为名著课堂的着力点。如何将厚重的整本书浓缩到一堂课的几十分钟,有效展开高阶学习和整体建构,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是语文老师面临的难题之一。问题(任务)设计是高阶思维能力教学的抓手。王老师这节课用叶昼先生对《水浒传》的评价“《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作为问题(任务)设计的触发点,让学生比较阅读,探讨“同而不同”,以此来驱动整体阅读和感悟。

师: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辨一辨这些人物身上的同而不同之处。

寻同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鲁智深和武松两个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你觉得鲁智深还跟谁相似?哪里相似?

生1:林冲。他们两人都是武艺十分高强,而且最后结局也都是到杭州的六和寺。

(板书:结局)

生2:李逵。他们都是武艺高强、豪爽直迈之人。

师:豪爽直迈,这是什么相似?

生2:性格。

(板书:性格)

师:还有吗?

(生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我们刚才提到的鲁智深跟武松、林冲其实还有其他相似的地方。当我们读到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时候,我脑子里会闪过一个念头:鲁智深也曾经有过这样类似的一个情节,是什么?

生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师:当我们读到武松在蜈蚣岭杀王道士时,我们会联想到鲁达也杀过一个道士——

生4:瓦罐寺丘小乙。

师:这是什么相似?

生4:情节。

(板书:情节)

老师小结:

比较阅读可以从:相似结局、相似性格、相似情节等方面入手。

辨异

任务一:

通过比较阅读,辨析鲁达、武松之“义”

师:之前我们分享了叶昼的观点:《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些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课前在导学单上面,我们做过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武松醉打蒋门神情节上不同点的比较。我想请一个同学站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发现。

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殴打对象是镇关西,帮助对象是金翠莲,因为镇关西强抢民女,鲁智深看不过去,就去解救金氏父女。然后武松醉打蒋门神,殴打对象是蒋门神,帮助对象是施恩。原因是蒋门神抢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而施恩对武松有恩,所以说武松为了报恩就去打了蒋门神。

师:请你总结一下这两个相似的情节里面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生:相同是指他们打的都是心术不正、欺负弱小的人。他们都是仗义出手。不同的地方是鲁智深和金翠莲是素不相识的,他是因为看不惯镇关西称霸一方,强抢民女而去打他。

但是武松打蒋门神是因为施恩有恩于他,他是为了那种江湖义气,所以才帮施恩夺回快活林。

师:我觉得你的归纳非常好,一个是因为正义,另外一个是因为江湖义气。另外,我觉得你的阅读发现也写得非常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发现。

生:我的发现是鲁达的义是一种怜悯弱小、维护一方正义的仁义。他与金翠莲素不相识,可却因为不忍弱小受到欺凌,有仁慈、仁义之心和江湖侠义,他是真的“义”。但是武松显得小气、狭隘得多,只是一种“江湖义气”。他醉打蒋门神仅仅只是为了报恩,维护正义的想法并没有鲁达强烈。到后来血溅鸳鸯楼,这一情节就可以看出武松的血腥野蛮,更可以推断出武松的行侠仗义只是一种江湖义气!因此,二人虽均为行侠仗义,但是鲁达行的是“仁义”,武松行的是江湖“义气”。(会场不由自主响起掌声)

师:我觉得他的发现太棒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

师:在他的阅读发现里,我捕捉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都是行侠仗义。但是鲁达的行侠仗义是一种“仁慈”和“仁义”,这两个词概括得太好了。儒家说仁,佛家讲慈悲,讲爱。这一刻在这个和尚身上,在这个绿林好汉身上似乎得到了统一。什么叫仁义?什么叫仁慈?其实就是一种善良和一种大爱。

任务二: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人物进行比较

师:接下来,同学们试着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去整理一下自己小组的比较阅读结果,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明确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推荐一人上台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组1:从性格发现鲁智深和武松同和不同

生:在很多人的眼里,鲁智深都是胜过于武松的,但我们组在分析过程中却觉得两人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武松还略胜一筹。

不同点:比如在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这一事件中,他第一回没打过崔道成和丘小乙逃了出来,结果导致了在寺庙里的和尚和妇人心生恐惧而自杀。这是鲁智深考虑不周全造成的。相反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还会去官府自首;在血溅鸳鸯楼之后在墙上留下血迹,承认是自己杀的人。所以我们认为武松是负责任,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怕负这个责任!

相同点: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拳打镇关西和武松的夜走蜈蚣岭、醉打蒋门神都可以看出他们是不谋的!他们做事出于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出自于一种本心——心里的是非之心。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恶的就打,容不得算计!不瞻前顾后,不三思而行,不犹豫不决,乃至后来把自己生活毁了也不在意,来去无牵挂,潇洒走天下!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到他们这两个人都是率性。从另一点来看,我觉得他们都很有分寸感。鲁智深很爱喝酒,可是在桃花山的时候,因为不喜欢李忠,满桌的酒肉他都没有吃。武松在替自己的哥哥报仇之前,请来邻居来为他立据作证,在临走之前要告诉乡邻,可以变卖自己的家产充公。我们觉得这些细节让他们有分寸感,真实又可爱。

从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看出鲁智深、武松他们都保持赤子之心,少一些算计,少一些顾虑,无所畏惧未必是坏事,率性而为、掌握分寸感也是真本事,用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尺去衡量判断。(会场响起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他们小组的阅读发现非常棒!但从他们的表述中我发现一个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生:和尚和妇人之死是因为怕崔道成和丘小乙打败鲁智深后来杀他们,这不能说是鲁智深考虑不周。

师点评:你读《水浒传》读得真仔细。这组的阅读发现很棒,简单是一种智慧。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是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生活哲理。

组2:从结局比较林冲、武松、鲁智深三人

生1:我们比较三人的结局。三人的结局都是发生在杭州的六和寺,这是相同点。

生2:不同点在于:林冲攻打方腊后,于杭州染了风瘫,半年后病逝,未得善终;而鲁智深坐化成佛,得一个善终;武松则是残疾之后出家为僧,寿至80岁而终,其实是属于一种郁郁而终。所以说三个人在去世的结局境界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

首先,因为三个人对于“义”的理解不同,对于“逆境”的理解也不同,对反抗的方式同样不同。林冲是隐忍。他能忍受任何不公的命运。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当中,他忍无可忍,才会杀死陆虞侯等人;鲁智深和武松则会选择反抗,用血腥杀戮反抗命运的不公!其次,三个人反抗的对象不同,三个人的境界也不同。林冲对于“逆境”,只为自保,逆来顺受;武松是血腥复仇,为自己而反抗;而鲁达更多的是一种佛心,有一颗反抗他人的不公,为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而反抗,为天下不公事而反抗。所以武松是一个侠士,鲁达是一个真佛,而林冲仅仅是一个凡人。

所以,我们组认为,施耐庵把三个人设计在同一个地点去世是有意图的:三个人都是《水浒传》的中坚人物,他们对朋友赤胆真诚,与宋江的虚伪、迷恋官场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三个人在去世的境界上又有一定的不同。林冲空有一身武功和思想却郁郁而终,武松为人血腥残暴,所以他断臂出家;而鲁达得一个善终——坐化成佛修成正果。施耐庵借此想表达,我们不能做一个个人主义者,而应像鲁达一样要胸怀天下。这样才是真人。为黎民百姓造福才得天佑!

师点评:我听到了几个关键词。鲁达是一个有佛性的人,而武松杀性很重,林冲是一个懦弱的人。其实老师在读这本《水浒传》的时候,我有时候经常会把他们跟自己进行比较。现实中,当我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时,我有时候也会选择像林冲那样隐忍,但鲁智深却是我的一种理想的人格,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像鲁智深一样跳出来,打尽一切不公之事。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的角度,同自己比较。

组3:从出场方式比较鲁智深、武松、林冲

生:相同点是鲁智深、武松、林冲都是以打斗出场,三个人的武艺都十分高超。而且出场的方式和经历都或多或少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鲁智深解救金氏父女,拳打“恶霸”镇关西后,出家为僧;武松斗打“恶虎”后,成为都头遇见哥哥继而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林冲遇上“恶少”,但他选择了隐忍,结果家破人亡。最终,不同的遭遇使他们走上共同的道路——上梁山。不同点是对象不同、原因不同、选择不同,所以反应出来的人物形象也不同。鲁智深是一个英雄,武松只是一个侠士,而林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是一个隐忍的人。所以我们小组对他们三人的评价都是一个字,鲁智深是“仁”,林冲是“忍”,而武松只是“义”。

组4:从情节比较阅读鲁智深、武松

生: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两人都是嫉恶如仇,粗中有细。我们再从里面两个相似的情节——鲁智深火烧瓦罐寺和武松夜走蜈蚣岭探讨两人的不同。鲁智深路过瓦罐寺,想进门讨口饭吃,但是老僧不给,他便非常鲁莽地抢,但听得僧人说自己“三日没饭吃”时,便“撇了不吃”可见其仁义。最后在反复试探后,从老孙这边得到真相,最终和史进一起动手打死崔道成、丘小乙。而武松听见里面有嬉笑的声音,随后就非常的愤怒,拿砖敲开了门儿。道童出门辱骂他几句,他二话不说就拿道童开刀。从这里都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有鲁莽、急躁的一面,但是鲁智深在进门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动手,而是从两方得到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最后才下手。可见他是粗中有细,不滥杀。而武松仅凭着那一声的嬉笑就发了怒杀了人,可见他行事个人主观十分强烈!尽管也有行侠仗义,但是杀心太重,太过血腥,有些滥杀无辜。

组5:综合比较鲁智深和李逵、宋江

生:首先,因为三个人对于“义”的理解不同,对于“逆境”的理解也不同,对反抗的方式同样不同。林冲是隐忍。他能忍受任何不公的命运。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当中,他忍无可忍,才会杀死陆虞侯等人;鲁智深和武松则会选择反抗,用血腥杀戮反抗命运的不公!其次,三个人反抗的对象不同,三个人的境界也不同。林冲对于“逆境”,只为自保,逆来顺受;武松是血腥复仇,为自己而反抗;而鲁达更多的是一种佛心,有一颗反抗他人不公的慈悲之心,为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而反抗,为天下不公事而反抗。所以武松是一个侠士,鲁达是一个真佛,而林冲仅仅是一个凡人。

再看宋江,我们组认为宋江是一个“假人”,很虚伪。虽说他是“及时雨”,仗义疏财,但他心里只有朝廷。他对朝廷的忠和那时候朝廷的腐败形成了讽刺的对比。他为了一个好看的名分,就招安了;他为了保存朝廷授予的名节,甚至毒死了李逵。他的一生只为功名利禄所活,只想着封妻荫子,哪怕落草了,他还想着招安,甚至他要死了,也想着他的名分。对比鲁智深、李逵和宋江他们个人结局,鲁智深他超脱世俗,最后善终圆寂;而宋江他对皇帝那么忠,可是黑暗的朝廷却把他埋葬了,而李逵的结局也让人痛心。

他们为人不同,结局也不同,这似乎也在告诫我们:为人要真善,这样才能善终。

师点评:这位同学提到李逵失去了自我,而鲁达永远“我是我”。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就可以得出更进一步的阅读发现。

生:做人要做真正的自己。

师:比较鲁智深跟宋江的时候,他说宋江是一个假人,而鲁智深是一个真人,其实又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什么?

生:做人要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老师小结:

通过几个小组的分享我们发现,鲁智深这和尚够另类,他身为和尚,却喝酒,吃肉,杀人,放火,和尚不该做的事,他都做;他是一个梁山好汉却又与他人不同。他行侠仗义,行的是仁义,表现的是一种大爱;他脾气火爆,性格急躁,却能够明辨是非;他武艺高强,却不滥杀无辜;他粗中有细,细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慈悲。

小编收获技巧

搭建展示性阅读平台,适时评价。名著阅读是长期工程,如何跟踪阅读活动的实情,应该以评价为导向,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进行评价,搭建课堂展示性阅读平台,强化阅读活动的效果。王老师这节课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隐身幕后,让学生成为主角,让自己化身导演,从“寻同”到“辨异”,从“师生对话研讨”到“生生合作展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展现了学生对名著《水浒传》的把握和理解。学生是这节课阅读分享的主体,但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把控推进意义。这节课上,王老师是“隐身”而不是“失声”。在每个环节,老师适时现身点评,对学生展示中的欠缺之处,及时纠正,让学生的思考在展示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此外,王老师还善于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感受。如“在现实常常是林冲性格”,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来带动、激发学生。

思考结局

师:在预习时,有同学问我,“鲁智深一生杀人放火,为什么最后还能够成佛?”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们,有没有同学能回答?

生:鲁智深反抗的是整个社会的不公,他秉持的是一种正义,所以说他的内心是有一颗佛心,他肯为别人的不公去奋斗,所以说他的杀人放火不是为他自己,不具私心,是带着一颗佛心去进行这些暴力事情的,所以说最后坐化成佛也就顺理成章了。

师:我们在读《水浒传》时,你会发现鲁智深有没有杀过一个不该杀的人?

生:没有,他杀的都是该杀之人,他不滥杀无辜。

师:那么可以这么说,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惩恶除奸其实才是一种最大的慈悲。

我们一起来读径山禅师给鲁智深的法语:

师:这一法语,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鲁智深自绿林奔袭而来。他怒目圆睁,两眼放火,心中升腾着满腔杀气。他要铲尽世间罪恶之人,打尽人间不平之事。他因嫉恶而慈悲,为情义而行侠。所以,施耐庵给了鲁智深最高的褒奖: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他终成善果,坐地成佛。

结语

师:这节课通过比较阅读,我们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和尚形象,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好汉形象。我们通过聚焦鲁智深把《水浒传》读薄,又通过比较阅读,把这本书读厚。比较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比较阅读还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像《水浒传》里面,我们还可以去对比宋江跟晁盖;跳出《水浒传》,我们可以比较宋江和刘备、吴用和诸葛亮。到高中的时候同学们会学到《祝福》,读到祥林嫂,我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回想起初中学过的那个闰土的形象;如果你在课外读《傲慢与偏见》,你读到了伊丽莎白,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想起初中读过的简爱。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分享。

小编收获技巧

名著教学意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一本书学会阅读一类书。漫漫人生路,留给阅读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如果,一堂名著课能够启发一个孩子的阅读思维,一个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脑海里能够浮现曾经的名著课堂、曾经的名著影子、曾经的阅读方法。于老师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欣慰。

小编有感: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从这个角度而言,王老师的这节名著课堂,无疑是成功的。他以活动为平台,任务为载体,以“同而不同”问题为灵魂,以单一的人物形象——鲁智深为立足点,关照整本书。用思维导图,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由起先的对于基本的人物、情节条理化的整理,到后来以对比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的深入理解与思维的多角度发散插上腾飞的翅膀,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与灵气。阅读思维也循序而渐进,从低阶向高阶过渡。这是一堂有梯度、有深度的课堂。让阅读和学生碰撞出火花,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名著教学呈现出开放有效的理想境界。

撰稿:永嘉县碧莲镇中学徐彬彬

编辑: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周明明

编辑:温州滨海学校叶慧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