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梁山一百单八将北征大辽,屡战屡胜,逼得辽国狼主纳降书、递顺表,南向称臣。梁山一众,好不威风!

转过年,元宵节刚过,宋江又自请南征方腊。原也想再立新功,哪知道出发一百零三人,连番恶战后,只有三十六人幸存,战损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五。

面对凶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梁山尚可一将不折;面对南方的造反势力,何至于损伤如此呢?

排座次前梁山军事集团的作战能力

在征方腊之前的所有战斗中,梁山有名有姓的大小头领,提前杀青领盒饭的只有两位,其中的一代头领王伦还是死于内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战死沙场的,就只有二代头领晁盖了。

这样看,梁山军事集团的战斗力应该是比较强悍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梁山的历次战斗,上面的结论是要被打上一个问号的。

先来看看梁山排座次之前进行的历次战斗情况。这些战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斗官军,二是斗地方民间军事武装。

斗官军,梁山依次攻打了江州、高唐州、青州、华州、大名府、凌州、东平、东昌等地。

在江州,梁山军事集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救出宋江。然后又杀退了江州的追兵,获得大胜。

这场战斗夸大的成分比较多。梁山在浔阳江边只有不到二百人,竟然能够击退五、七千铁骑,简直就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高唐州的战斗,是公孙胜和高廉在斗法。大部分时间里,高廉都是带着他的三百神兵与梁山对抗,前期还频频获胜。这场战斗比较特殊,不适合用来评价梁山战力。

破连环马、屠青州,一是拉上了徐宁,钩镰枪对连环马,以长制短取得战术优势;二是梁山人多势众,轮番和呼延灼交战。青州城下又加上了二龙山一众猛将,以多打少,不胜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华州一战,借了宿太尉的官威,把太守骗到了华山,直接做掉,没有太大的军事战斗。东平、东昌府,是以多打少,二十八头领群殴,累也能把守将累死。

大名府是宋朝五京中的北京,军事重镇,实力也是最强的,所以在攻打大名府的时候,过程就艰难的多了。

面对大名府的守军以及关胜带来的援军,梁山的几次军事行动。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战果,期间还被官军擒去了数名头领。

要不是梁中书作死,非要在元宵节大放花灯,开放城门引来梁山头领做内应,大名府能不能打得下来,还不好说呢。

以上这些战斗,除了大名府规模较大以外,其他几场,梁山面对的都是地级市的武装力量。以梁山合山之力与之抗衡,打下这些地方,面子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对梁山军事实力是没有多少真实考验的。

和民间军事武装的两次战斗,梁山则打得灰头土脸。祝家庄打了三次,最后还是凭借内应才打了下来。曾头市更是惨胜,连大头领晁盖都折了进去。

民间军事武装和官军不同,官军打败了,可以一走了之;民间武装打败了,结果就只能是庄破人亡。对于祝家庄和曾头市来讲,对抗梁山是保家卫庄。因此,民间军事武装爆发的战斗力是梁山始料不及的。

另外,可以发现,和梁山作战的官军,其带兵将领很少有超过三个的。民间军事武装则不同,祝家庄那边有三兄弟、有铁棒教头栾廷玉、有扈成、扈三娘;曾头市有曾家五虎,史文恭、苏定两个正副教头。对阵的牌面上,民间军事武装并不弱。

除了数量,质量上民间军事武装也不差。个中代表史文恭就是个武艺超群的主儿,后来被“天选”为五虎将的霹雳火秦明,都让史文恭一枪挑落马下。要不是梁山动作快,秦明可能早早的就在曾头市杀青了。

结论就是,梁山尽管屡屡胜利,但是很多胜利都难以让人信服,和众多头领的赫赫声名不相匹配。

此外,排座次前的历次军事行动,双方出动的兵力都不是很多。最多的一次可能是在曾头市,梁山兵力超过两万。这些行动,至多称得上师一级的战斗,连战役级别都算不上。

因此,大致可以做如下判断:梁山军事集团的战斗能力并没有多高,能够多次获得胜利,凭借的是几个拔尖儿的将领,以及头领人数众多的优势。而且,梁山也没有施行大规模战役、战争的案例。

受招安前后梁山军事集团的作战能力

梁山在受招安前后,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依次是两破童贯、三败高俅和北征辽国。

与之前相比,这三次行动的规模要大得多。童贯带了十万人,高俅带了十三万人,辽国的兵力数量书中未写,但是,既然狼主就在前线,说是倾国之力也不为过。

如果说,排座次前的军事行动只能称得上是师级的,那么,这三次行动就应该是集团军级的了,已经从战斗上升到战争、战役层面。

有意思的是,这三次军事行动中,《水浒传》用了大量的笔墨对战斗前的列阵进行了细致描写。细到将官出阵时骑什么、使什么、穿什么、戴什么,士卒插什么旗,穿什么颜色的战甲等都有描述。

这样的排场,在排座次前的战斗中很少出现。因此,有人说。《水浒传》排座次以后的章节并不是施耐庵写的,而是出自罗贯中之手。

相比于施耐庵擅长的人情、市井、社会描写,曾写出《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更长于描写战争场面。仔细对比《水浒传》的前后部分,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无迹可寻。

通过这三场军事行动,我们可以对梁山军事集团进行大规模野战的能力进行一个初步分析。

先来看两破童贯,童贯以枢密使的身份,挂统兵大元帅衔,带领十万大军,讨伐梁山。

十万大军中,两万来自京师的御林军,余下八万则是由“东京管下的八路军州”各出一万,每个军州的兵马都监则是本州一万人的带兵将官。

兵马都监这一职位的武官,在《水浒传》出现的比较早,镇三山黄信。就是青州兵马都监。武松在鸳鸯楼杀掉的张蒙方,则是孟州的兵马都监。

在宋朝的武官序列中,都监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职位,其统兵和战斗能力整体上来讲只能说一般般。因此两破童贯这一阵,梁山打得还算顺利。

枢密使童贯大败之后,轮到了太尉高俅上场。这一次,高俅召集了十三万兵马。

十三万兵马中,十万都是经过训练的精兵。带领他们的,是十位“曾经为国家进功。或征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等处,武艺精熟”的节度使。

《水浒传》特别说明,这十个节度使“旧日都是在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坐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

节度使,相信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属于省级武官,有些甚至是大区级的,实力要比童贯的“都监群”高出几个档次;在军衔和职级上,都超过了梁山所有曾经的朝廷武官。

后来,朝廷又派出了增援部队,领兵的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级别上要比林冲高。所以,直到对战高俅,梁山才遇到真正强劲的对手。

在和强大对手的战斗中,梁山并不优秀的战斗力得以充分暴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梁山排名第六,五虎将排名第二的林冲,和节度使王焕。战了七八十个回合,不分胜败。

五虎将排名第四的呼延灼,和节度使韩存保从马上打到地下,从地下又打到水里,衣冠不整,兵器尽失,赤手相搏,有如村汉。五虎将忝居末席的董平被项元镇一箭射中,弃枪败走。

曾经飞石连打十五将的张清,遇见了节度使张开,“遮拦不住,拖了枪,便走入马军队里躲闪。”堂堂梁山头领,竟然临阵“躲闪”了……

这些七不服八不忿的梁山将领,遇见了真正的精锐部队,也是狼狈的要命。若不是主角光环,或者说如果把天怒人怨的高俅换成张叔夜、折可存、种师道等,说不准这一次梁山就被灭掉了。

尽管打得狼狈,但是梁山还是获得胜利,顺利地实现了受招安的目标。没过多久,梁山受命征辽,开始与游牧民族争斗。

北征辽国,在难度上来讲本应更甚于三败高俅。但是,可能是作者出于对辽、金、元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侵袭中原的厌恶,在描写征辽这一段时,梁山的表现并不是太丢脸。尽管有战将受伤,但大多有惊无险。

或者作者也觉得一人不损有些说不过去,因此让来自郑州的团练使、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文斌战死沙场。这个情节,是不是在暗示同为前禁军教头的林冲,也是有可能战死的呢……

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同为禁军教头,武艺也有高低,林冲远超王文斌,也不是不可能的。

行文至此,可以看到,在集团军级的大规模野战中,梁山集团无论在人数,还是军事将领的能力上都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了。

征方腊梁山为何损失惨重

在接下来的征方腊中,作者不再吝惜头领们的性命,让他们一个一个的或伤或死,杀青领盒饭……

从情节上分析,征方腊损兵折将,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方腊军事集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武装,而是规模庞大的造反集团,其势力甚至要超过梁山。

梁山的地盘儿不过是八百里水泊,而方腊军事集团占领的地区,在《水浒传》中写道有八州二十五县,地域广大,可动用的军事力量绝对要胜于梁山军事集团。

宋江首战攻打的润州,由方腊手下东厅枢密使吕师囊镇守,麾下光统制官就有十二个,号称江南十二神。一州尚且如此,方腊的实力可见一斑。因此,梁山首战就折损宋万、焦挺、陶宗旺三人,实属正常。

地利上,梁山军事集团相当于是进入到方腊的地盘作战。地形不熟,民情不熟,无法获得有力的支援和后勤保障。实战中,很多将领死于对地势、水势的不熟悉,就是不占地利的体现。

还有,有些受伤的将领本来可以治愈,但是神医安道全又被朝廷调回了东京。使得徐宁等将领无法获得有效的医护,伤重而亡。

关键的是,征方腊时,梁山军事集团不知道为谁而战。是为朝廷?为百姓?还是为自己?宋江和卢俊义这两位大头领都迷茫了。下面的弟兄也有人心不齐的迹象,有头脑的李俊,早早就给自己留下了后路。

反观方腊,保家卫国不说,还有秘密宗教的加持。造反者一旦有了信仰,其爆发出的力量就不是平常人可以比拟的了。

因此,我们看到,宋江征方腊,可以说是处处不顺,方方面面都处于劣势。要不是因为情节需要,一百零三人在江南团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结语

所以,你看,征方腊损兵折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方腊太强,或者宋江太无能。梁山一伙在江南三失其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小说。梁山征方腊已经到了第九十回,全书十已过九,鼎盛时期的大聚义和征辽都已经结束,梁山军事集团到了盛极而衰的时刻。

第九十回中,连续出现了燕青射雁,公孙胜永别梁山,以及宋江见胡敲不喜三件事。《水浒传》的作者已经很明显地为梁山损兵折将做好了铺垫。气氛已经烘托到这儿了,梁山再不损兵折将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所以真要找一个最主要原因的话,那只能是作者施耐庵,或者罗贯中了。在他,或者他们的笔下,此时的梁山就应该该损兵折将,宋江就应该走向自己的末路,无他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