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围山胜境
崛围山风景区,位于太原市区西北24公里处。这里桦柏成林,翠色如流,山花盛开;秋季红叶满山,如云似霞。除了著名的“崛围红叶”自然景观外,该风景区拥有多福寺、净因寺、窦大夫祠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文化巨人傅山先生的生活学习遗迹。
多福寺彩塑一绝
仲夏时节,驱车走柴化路,沿蜿蜒盘旋公路,一路攀爬直抵崛山山顶,只见满山松柏、郁郁葱葱。位于汾河西岸的崛围山,呈南北走向,海拔米左右,山脉峰高林密、山势陡峭。“崛围”两字,即是指山路弯曲、道路非常曲折之意。
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崛围山巅一处小峪,三面环山,松涛林海,环境优雅。寺院依山而建,形成南低北高逐步上攀格局。多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二年(),宋代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在原址上重建。
多福寺现存建筑包括三进院落。进山门后,正面是重檐歇山顶、气宇森严的大雄宝殿,是山西明代木结构建筑与官式建筑源流关系的实例。殿内最光彩照人的是中间两尊胁侍菩萨,长身玉立,端庄秀美而无一丝俗媚之态,衣褶近百条,迂回贴体,竟无一重复。两尊彩塑栩栩如生,神态自在,宛若地道山西姑娘,令人叫绝。主像后塑有倒坐观音一尊,也是明代杰作。大殿墙壁绘有84幅连环画,反映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是难得的明代壁画精品。
多福寺彩塑
二进院正面为藏经楼,东侧是文殊阁,西侧是黑龙殿。文殊阁下石砌窑洞为傅山读书处,俗称红叶洞,洞前石壁上傅山遗墨犹存。三进院落主要建筑为千佛殿。
净因寺大佛庄严
土堂净因寺又名大佛寺,位于崛围山东麓8公里处的土堂村西,依山而筑,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据考证,净因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
净因寺
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米,东西宽40余米,三进院落。前院主要建筑为西南部的大佛洞,洞前有高台,台上依高峭的土崖筑有重檐歇山顶式楼阁1座,阁内土洞深17.7米、高12米,砖石结构,内供一泥塑的阿弥陀佛像,高10米,盘膝向东而坐。此像雄伟壮观,雕塑技艺精湛,既有天竺古佛神采,又显中华古代乡民风貌。佛前二菩萨立像分列左右,阁前台阶下有一对雕刻于金代的石狮。
土堂大佛
除“土堂大佛”外,“土堂怪柏”也是我市著名景观。在三进院,两株古柏枝干虬曲,长势奇异,其中一株古柏树干被密不透风的爬山虎所包裹,犹如一个巨大的花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观十分独特。
净因寺怪柏
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学者傅山曾在土堂净因寺隐居,留有《土堂杂诗》10首,其中有两首描写此处优雅秀美的风景。一首写冬季:“冬山静如睡,亦不废秀美。树外一河明,寒月与逶迤。幽人眠偶迟,独赏其如此。”一首写春季:“娟娟青柳外,春山与争姿。组之以青云,句嫩不胜思。心目亦何极,收视而置之。”
英济祠建筑奇巧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位于尖草坪区上兰社区,在汾河东岸,北靠二龙山,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chōu)的祠庙。窦犨,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纪念;宋代元丰八年()神宗封之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
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唐代就已存在,宋元丰八年()六月,被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现存建筑中,山门、献亭、大殿等重建于至元十二年(),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窦大夫祠献亭
窦大夫祠文物景区由五部分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赵戴文公馆、观音殿、保宁寺、窦大夫祠、冽石寒泉。其中,窦大夫祠巍峨壮观,古朴幽深。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为元代原作。窦大夫祠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献亭造型雄伟,飞檐翘角,4根直径达0.8米的大柱,将亭顶稳稳撑起。
献亭藻井
献亭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大殿中塑有窦犨坐像,神态自若。祠内有许多侧柏,枝干粗壮。在窦大夫祠有一“虹巢”的窑洞,是傅山在明末清初年间隐居之处。
来源:太原晚报
摄影:贾鹏文字:贾尚志
有害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tyrbsjb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