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正是因为《水浒传》中有如此丰富的宗教人物和神灵世界,恐怕谁都无法否认《水浒传》和宗教有关。对此,笔者无疑作翻案文章,但笔者并不认为《水浒传》就是一部宗教小说,其受到的宗教影响是表面化的,作者对宗教的态度是实用为主。故而有必要探讨一下《水浒传》中对于宗教的态度问题。学界有人认为《水浒传》作者在佛教与道教之间,有鲜明的宗教偏向,即左袒道教。但另一方面又承认小说中对佛教人物是有褒有贬,对道教人物也是有褒有贬。对于后者,笔者完全赞同,对于前者,笔者则认为还可以商榷。

在《水浒传》中,作者对佛道双方并没有轩轻之分。在《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中,入云龙公孙胜属于道教,花和尚鲁智深、信者武松属于佛教,同属三十六天里星,一样为梁山首领。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排在《水浒传》首领中第四位,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排在第十三位,紧接在后面的是天伤星行者武松,但这种座次排列并无宗教信仰因素上的考量,不能作为道教优于佛教的依据。在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喝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有言语篇,单道梁山泊的好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豆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种孙,富豪将史,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三教九流,不分贵贱,小说无意区分佛道的优劣。同时,在小说的细小地方,也可看出作者对佛道二教的态度。《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载小人曾多次分付妻子孙二娘说,有三等人不可坏他性命第一就是云游僧道,因为“他又不曾受用过分了,又是出家的人”,此处“佛道”并称,在普通大众眼中,僧和道同是出家修行积善之人,故不可害。这一方面表现出盗亦有道的江湖侠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小说对真正佛道徒的尊崇。

对待佛道人物,小说一视同仁,有褒有贬,赞美真正的信徒,讽刺挖苦以宗教为幌子的伪信徒。在写佛教人物时,作者既写了象五台山得道高僧智真长老,真是他发现了鲁智深的慧根。当初赵员外领着鲁达来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众僧见鲁智深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以为恐久后累及山门,故不愿剃度他。智真长老“焚起一位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位香过后,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匆得推阻。”

可见此人有能知过去未来通神的法术。在描写得道高僧的同时,小说中也挖苦讽刺了借佛教之名行肮脏之志的假和尚、假信徒。小说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写道青州地面上有座山,唤做二龙山。山上有座宝珠寺。“如今寺里住持还了俗,养了头发,余者和尚都随原了。说道他聚集的四五百人,打家劫舍。”和尚还俗做了强盗,寺庙化作山寨,修身养性变做成打家劫舍,在小说中,这种转换没有丝毫的滞塞、不自然,听众读者也不觉得突兀,显然是现实中有此等“不干净”的佛寺,小说只是略加渲染。后来宝珠寺的首领金眼虎邓龙被鲁智深一禅杖当头打死,似乎也是作者邓龙假和尚身份的不满而有意的安排。

《水讲传》中对道教也是有褒有贬,一方面写了九天玄女以贯穿指引全书,也写了入云龙公孙胜增加小说的神秘感,还写了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小说《第五十三回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遥斧劈罗真人》写罗真人“长髦广颊”,“碧眼方睡”,“气满丹田”,一看便知是得道之人,这些都是小说中道教正面的人物。另一方面,小说中也写了一些道教的反面人物,如飞天娱蛤王道人。此人善习阴阳,能识风水,在娱蛤岭下借宿,骗人坟上观看地理,将其全家都害了性命,又霸占了其女儿。武松经过跟蛤岭时,将其斗杀〈第三十二回〉。同时,书中在塑造入云龙这个正面道教人物形象时,也塑造了不少反面道家人物作为其对立面,如高廉、包道乙、郑魔君。高廉、包道乙、郑魔君等人最后一一被消灭,说明小说并不是以宗教信仰来区分人物的善恶,设定人物的结局,而是以正、邪对立来评判人物。

在小说中,梁山是作为正义的一方来描写的,凡是参与梁山事业、支持其发展壮大的人物就是正面人物,凡是阻碍、反对梁山事业发展的就是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设定无关乎身份的高低贵贱,无关乎信仰的佛道抑或摩尼。同样是佛教人物,梁山英雄中有鲁智深,方腊队伍中有宝光和尚(邓元觉);同样是道教人物,梁山英雄中有公孙胜,方腊队伍中有包道乙、郑魔君。从今天来看,宋江、方腊俱是农民起义,从性质上来没有区分。但在小说中,梁山泊在宋江领导下,归顺朝廷,是正义的代表,而方腊与宋江作对,是反面的对立面。

宝光和尚〈邓元觉〉使五十余斤的浑铁禅杖,武功高强,他和鲁智深斗过五十余合都不分胜败:鲁智深忿怒,全无清净之心;邓元觉生嗅,岂有慈悲之念。这个何曾尊佛道,只于月黑杀人;那个不会看经文,惟要风高放火。这个向灵山会上,恼如来懒坐莲台;那个去善法堂前,勒揭谛使回全非午,一个尽世不修梁武忏,一个平生那识祖师祥。(第九十五回宗教在《水浒传》中不是作为一种虔诚的思想而受到地理膜拜,小说的主旨也不是为了宣传或宣扬佛道的教义,其只是为了娱心快意或增添神秘感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论《西游记》说“特缘混同三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边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意附会而己。”其实何止是《西游记》在随意附会三教,《水浒传》又何尝不是如此,小说中儒释道三教相辅相成,相资为用,全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