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7050006988216&wfr=spider&for=pc

这里,有最温暖的记忆

这里,饱含着爱与忧思

这里,承载着光荣与梦想

《我的东北我的家》

与您一同走近天南地北的东北人……

第九篇:《二龙山,我回来了》

点击听声音大片

▼▼▼

这首《兵团战士之歌》是段胜武、辛建国一帮北京老知青聚会时最喜欢唱的。四十多年前,他们像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响应号召,从北京坐火车来到黑龙江二龙山农场,成为兵团战士。时光荏苒,当年的翩翩少年,如今都已年过花甲。

年11月18号,段胜武和老伴周慧茹、老知青辛建国一起坐上了开往二龙山农场的次绿皮火车。

售货员:大哥收脚。啤酒饮料矿泉水,哈尔滨红肠、苏菲肠……

辛建国:这是我珍藏了47年的一个东西,年8月20号,我们坐火车从通州南站,那时候叫通县南站,出发时候的火车票。火车还没开,就哭声一片。

周慧茹:这种绿皮车以前夏天都没有空调的,上面挂着一个很原始那种电扇,带一个铁架子哗啦哗啦在吹,现在基本上已经有暖气,但是这个车可能还是烧煤的。

周慧茹是二龙山当地人,当年与北京知青段胜武相识相爱结婚,后来离开家乡到北京定居。知青们刚到二龙山时的情景,她记忆犹新。

周慧茹:我知道知青还是在我上学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就来了这么多人,他们住在临时搭建起的房子帐篷什么的,我们趴窗户去看,里面有哭的有什么,他们干嘛哭啊。后来我们回去以后听我父母说,这些人从北京、从天津来到这个小地方,一是不习惯,还有一个孩子那么小,都是应该上学的年龄。我妈妈给他们做了好多玉米叶鞋垫,就用软的玉米叶把硬头剪掉,缝成一个像鞋垫似的,垫在鞋下面,上面垫一个毡垫,告诉他们买鞋买大一点,不要买那么紧,紧的话脚在里面会冻坏的。

九个小时,走走停停,下午四点,这趟绿皮火车终于到达二龙山农场。始建于年的二龙山农场,与共和国同龄。这个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农场,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一直留在二龙山的知青刘玉芝来接站,因为皮肤黑,老知青都管她叫黑子。提起往事,她有些激动。

刘玉枝:实话实说我们刚下乡那会可惨,刚下乡的时候被子和褥子冻在墙上。做梦没有想到二龙山能发展成这样,你看二龙山街道多漂亮。

周慧茹:黑子姐当年还是知青宣传队的,能歌善舞。

黑子:可拉倒吧,这都老了,啥也干不了了,走吧咱下车吧。

周慧茹:这些老人都拿知青当孩子一样,对知青特别特别关照,过年了知青不回家的,都往自己家里找,到家里来吃饺子,虽然那时候没有别的东西可吃,一个人炒一盘鸡蛋,那真是高等待遇了。

当年知青经常去老乡家蹭饭,现在回到二龙山,得知消息的农场老职工李金华又早早在家备了一大桌饭菜。

周慧茹:做这么多菜啊,少做点就行。

李金华:听到你回来就高兴,自己烧的酒,喝点吧。

周慧茹:今天看见你我高兴,我肯定得喝点。这个多少度?

李金华:60度……我们是丘陵地带,就是靠年头吃饭,想一些办法,留住人才,没有人才,没有科技,咱们发展不了,是不是那个道理?

喝着高度烧酒,一屋子人聊得火热,吃完出来已是深夜,但没人觉得冷。

在李金华家的合影

第二天一大早,段胜武一行又去了当年下乡的连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一营三连,现在的二龙山农场一分场三队。

记者:我看您眉毛上都上霜了?房子变了吗?

段胜武:这个房子也是我们过去的女生宿舍,这个房子是原来的俱乐部,前面那个横的房子是我们的食堂,外观格局、框架还是原来的框架。

周慧茹:基本上这边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人少了。

段胜武每次和老伴周慧茹回二龙山探亲,都要去看看当年对知青非常照顾的老职工王寿。老爷子已经八十六岁,瘫痪多年,女儿一直在身边照顾。这次回来老人意识还算清醒,但基本说不出话了。

图一:段胜武与王寿年的合影

图二:老职工王寿

王寿女儿:爸,你瞅瞅他是谁?认不认识?

段胜武:段胜武,记得吗?看看您,北京的知青问您好。

王寿女儿:他是北京青年,给你钱,给你钱买点吃的,看见了吗?你不老念叨吗?老念叨,他不糊涂,86了。

周慧茹:掉眼泪了……

陪着老爷子说了好一会儿话,段胜武夫妇才告辞出来。段胜武一路看着,一路回忆着,一路念叨着自己的期待。他希望善良的老乡能有更好的生活,希望二龙山能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希望这片黑土地能一直保留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龙山的朝阳

段胜武:我回来次数比较多,前几次感觉这边的环境有些破坏,包括过度开发对过去一些湿地和山林破坏。因为现在禁止捕猎,在路上也看到野兔野鸡了,山林里也能采到一些榛子了,这比看到新房子让我都高兴。因为新房子哪儿都有,但是东北的自然环境是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

回到二龙山,见到很多老朋友,段胜武、辛建国心里很高兴,但也感叹,年轻人太少了。其实在年,也就是返城25年后,辛建国就曾经组织过一次主题为《寻觅父母足迹》的活动,带着30位北京知青以及他们的子女共60人来到二龙山,他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了解这片土地,希望后代能延续和二龙山的这段感情。

图一:知青时代的辛建国

图二:本次二龙山之行后返程途中的辛建国

辛建国:二龙山是我们老知青这一生挂念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还像当年喊出的口号一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希望一些高素质的年轻人参与到建设我们北大荒第二故乡中来。

段胜武、辛建国说,他们还会回来的。

节目预告

《我的东北我的家》第九篇:二龙山,我回来了,明天将在经济之声全天多个时段温情播出。

总监制:宋莉

责任编辑:黄睿

记者:高莉

制作:李晓东

配音:朱广权

新媒体编辑:唐婧

文章内容转载自经济之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