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劫生辰纲一节,历来被人称道,说作者把细节处理得如何铺垫照应如何多而不乱云云。这样的分析总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人家用老鼠夹子夹老鼠:夹子放在哪里才是老鼠的必经之道,怎样伪装老鼠夹子不被老鼠发现,用什么样的诱饵主动吸引老鼠到来,都有许多讲究。尽管如此,在与人的斗争中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的老鼠仍然逃掉的时候居多。而杨志怎么就这么笨,吴用他们就支了一个“老鼠夹子”,他就踩上了。后来想一想,不是这么简单,在“智取生辰纲”的前前后后,有不少疑点,让人感觉这背后有暗影幢幢。
首先,天下英雄豪杰众多,刘唐、公孙胜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投奔晁盖?为什么都把消息送给晁盖而不是别人?他们怎么判断村干部晁盖一定会做这件事?公孙与刘互不相识,消息源会不会来自同一个地方甚至同一个人?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这样做?有读者设想过是梁中书身边的谢督管或者两个虞侯,但是,劫了生辰纲对谢都管或者两个虞侯没什么好处啊。有读者设想是跟杨志比武心生暗怨的周谨索超或者帮他们站台的李成,但三个人认识刘唐吗认识公孙胜吗?就算有中转消息的人,那他们认识晁盖吗?至少书中没有一丁点儿交代,也没有什么暗示。是不是后面有个影子,他通过某种渠道使刘唐去找晁盖,又怕刘唐说不动晁盖,或者情报又有了新进展(刘唐只知道大致情报,公孙胜已经知道押送生辰纲的具体路线了),就再派了公孙胜进一步促成这件事。假如真有这个人影,这也是一个始终看不见的人影。
一个人在江湖上要享有盛名,要么像林冲那样有个国家级的禁军平台,要么像武松那样做出拳打猛虎的惊人壮举,要么就是像刘唐、朱贵一样交结的江湖朋友众多等等,其共同点是便于传播。晁盖固然是仗义疏财的好男子,但他是否曾经像刘唐那样经常或曾经走动在江湖,书中没有写,写到的豪举都是他在东溪村所为。东溪村地理位置并不是全国交通枢纽,甚至也不是郓城县的交通要道——书中写宋江给晁盖报信时:半个时辰是现在一个小时,没半个时辰,按五十分钟计,按道路崎岖考虑,这东溪村离县城怎么说也得有三十多里路。走江湖的人到这相对偏僻的村子就是为了吃几顿酒吗?要盘缠更不现实,有绕到这里的工夫还需要什么盘缠?就算晁盖坐地成名,没有大事迹,影响力在方圆百里足矣,怎么大名府那边的消息都要首选他?他真有那么大名气吗?除非有人特意惦记着他,他才会成为首选甚至是唯一的选项。惦记他的,是一个看不见的人影。
还有,杨志是熟悉一路上的地理形势的。走了二十来天,经过了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那么多强人出没的地方,竟然没有出现一点儿骚扰。是强人们都商量好了不值班不上岗?还是强人们商量好了不劫挑担的客人?大家似乎听着一个人的命令,不许动这十万贯金珠宝贝,要留给黄泥岗,要留给黄泥岗,要留给黄泥岗!又是一个听不见的声音,和一个看不见的人影。
更诡异的是,大名府到东京开封是一条南北直线,而且一路上都是视野开阔的的大平原。在这里,大宋朝的官道修筑良好,驿站一个接着一个,大半个路途又都在梁中书管辖的地盘上,官兵随时可以呼应配合,为什么非要向东绕行走一个三角形,而且非要走山道密林?到底是谁出的这馊主意?是不是还是那个看不见的人影?
从细节看,晁盖他们计算的时间怎么那么精确?如果提前几天在黄泥岗守株待兔,似乎说得通,但想想在白胜村里住了一晚上就暴露行迹、成为案发的缺口,一群卖枣的大汉天天呆在黄泥岗肯定会令人生疑。白胜是附近的人,熟人多,天天挑着白酒往黄泥岗待着,不被人怀疑是神经病才怪。而且,书中也写了晁盖他们在安乐村只住了一晚上,就是说,他们知道杨志第二天要到黄泥岗。哎呀呀,对杨志一行进发时间的把握之准,就像有人随时报告行踪似的。对,除非有人来回传递着消息:明天中午到紫金山。明天下午到二龙山。明天上午过桃花山。明天下午过伞盖山。准备好了,明天上午就到你们那儿了……这情报之迅速,放在现在,剧情可以设计成挑担的兵士里有人配有手机,每到一个地方,趁大家不注意就给晁盖通话。当然,晁盖这边也得配一部手机。这个有可能给情报员和晁盖配发手机的,还应该是那个看不见的人影。
几乎所有的解释到最后都会出现纰漏。那么,只剩下最后一种可能:那个看不见的人影,正是无处不在的《水浒传》的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