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着,最大的悲哀就是要被经常拿来跟人比较,比得过自然高兴,觉得有些成就感,而一旦比不过别人,就容易郁郁寡欢了。
其实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被拿来比较,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这也是现代大部分都市女男压力的由来,比较本就无可厚非,但是比较也是基于以下几个条件才有其意义可言。
第一,被比较双方是同一个领域或者同一种身份的,如果你是学生,最好与学生去比,不要找老师去比,鲁迅最好与胡适去比,而不要去比毛泽东。
第二,被比较双方最好一个量级的,易中天在《品三国》里就曾以郭嘉和诸葛亮作对比,因为他们的智慧是一个等级的,你不能拿诸葛亮和一个看门的老头儿去比。
同理,我们在比较水浒人物时,也要基于上述两点基本原则,而武松、林冲、武松三个人之间武力高低的比较一直是水浒迷们乐此不疲的话语。
小编以为,这三个人是同一个领域,同一本著作里的人物,同时又是一个量级的武将,所以是有比较的意义的。其中武松林冲各有所长,反倒不好比较,而林冲与鲁达的武艺,似乎更好比较一点。
首先,林冲与鲁智深先后与杨志比武,结果都是大战四五十合,都是不分胜负。虽然都是不分胜负,但是“不分胜负”之后,作者都点名了自己的意思,也就等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给我们判断两人孰强孰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指标。
第一次林冲与杨志的战斗,发生在林冲上梁山不久便下山取投名状这一事件中,当时偶遇杨志,两个在山脚下战斗,打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又斗了十回合,“斗到分际”的时候,王伦喊停,林冲主动跳出圈子。
文中的“正斗到分际”就是快要分出胜负的时候,那么杨志林冲孰强孰弱呢?
从当时的情形看,两人以刀对刀,而林冲最趁手的兵器是丈八蛇矛,林冲主动跳出圈子,收放自如,说明当时的他在战局的把握至少已经立于不败,王伦忌恨林冲,没有必要偏袒林冲,如果是林冲处于下风,正好借杨志之手杀一杀林冲的威风,岂有喊停之理乎?
这样一分析,对于书中的“斗到分际”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原来是杨志已经处于下风,就要输掉的时候,王伦为了制衡林冲,必须喊停战斗,以达到利用杨志来制衡林冲的目的。所以这里的“斗到分际”,很明显偏向了林冲,林冲的武艺略好于杨志,但前提是必须大战四十回合之后,在这四十回合之中,两人应是旗鼓相当,不分伯仲。
而杨志大战鲁智深的情形就有所不同了,两人同样也是打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但杨志心里在说:好一个莽和尚,刚刚抵得住。
怎么理解杨志的这句心里话呢?为什么杨志大战林冲四五十合,不对林冲的武艺作任何表态,却反而夸赞鲁智深手段高强,自己刚刚抵得住呢?是不是由此就可以证明鲁智深的手段比林冲还要高明一点呢?
小编以为,这种推测是成立的,首先杨志的身份,就是将门虎子,武艺底子毋庸置疑,凡是杨志认为谁的武艺更好,那么谁的武艺就更好,就像如果鲁迅死而复活能够肯定曹哥论史的文章,那么曹哥论史的文章自然就是很好的文章,这一点毋庸置疑,武术行家的话,是必然要相信的。
杨志与林冲、鲁智深各自大战了四五十合,只对后者表态,而不对前者发言,只能说明在杨志这个武术行家的眼里,林冲在前四十个回合的表现并没有对构成足够的威胁,完全可以应付,不敢说取胜,但可以打平,压力不是很大。而鲁智深的前四十合的表现,却表现出一定的压制,对自己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让杨志感到眼前一亮,所以才会脱口称赞鲁智深。
可以说在前四十回合,林冲只能完全打平杨志,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制,让杨志感到压力,而鲁智深却做到了。其实从杨志的心理角度分析,小编完全倾向于鲁智深的武力要略强于林冲,而林冲的武艺又略强于杨志的观点。
另外,我们大胆猜测,如果王伦不喊停的话,林冲可以在五十回合之内压制住杨志,让杨志处于不利,自己立于不败,而鲁达不用五十回合,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了。
行文及此,林冲鲁达孰强孰弱的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
那么您怎么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