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有座慈云寺,也有叫镇江慈云寺,寺的门楣上挂着蓝色的牌匾,上书“赵朴初”题的三个烫金大字“慈云寺”,大门挂着对联“慈航普渡五百年香火辉南巅,云水弘施裹岳图秀富川”。对联两边是莲花浮雕,浮雕两边的墙壁上分别写着,慈云护域,瑞云吉祥。
慈云寺
奇怪的地方是从后进入山门,先到寺后的瑞光塔,绕过塔才到寺门,可能是因为前山门是江流,不够宽阔。慈云寺总面积为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年),康熙五十六年(年)、乾隆十一年(年)重修。咸丰五年(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年)重建。民国4年(年),陆荣廷带兵由桂平到富川,游慈云寺时,倡议修一条花街路,接慈云寺至回犀桥。在民国期间,慈云寺曾改为“中山纪念堂”。
进慈云寺及瑞光塔参观是免费的,但会被要求买香烛拜菩萨。进寺迎面一块石壁,石壁上刻着红、褐、黄、白、金五条天龙,两边还有一副对联“门前景春运,庙内神云福”,石壁后面是鹅卵石铺的路,院墙边种着松柏和花圃,寺里有分为欢喜、大雄、观音三座宝殿,三座宝殿相连,瑞光塔在慈云寺内,寺依塔建,塔依寺立,寺以塔名,塔因寺灵。
传说以前富江暴雨连绵,妖龙乘机作怪,残害平民、毁坏房屋,给古明城带来惨重的灾害。观音托梦,让吏民立塔建寺镇江降妖,塔寺建成后风平浪静,涝灾消除。塔内曾经供有阴刻雕观音像,所以又叫观音塔、观音阁。
瑞光塔
建于什么时候,还真查不到,不过根据《光绪富川县志》卷十二《杂记》篇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年)春,雷击瑞光塔砌面”,就是那时塔已经存在,清咸丰五年(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一年(年)重修。从明朝至今,瑞光塔历经洪涝、地震和雷击等灾难,依旧安然无恙。年和年,当地政府两次拨款维修,加固塔基。
瑞光,当地语为人财两旺,高七层,所谓七级浮屠是也,瑞光塔是7层楼阁式六角形砖塔,高28米,塔基埋深4.8米,塔尖有重达公斤的铜刹盖顶。塔内有螺旋式砖梯78级,为六边形空心七层砖塔,塔内呈递收上升。
宝塔就见得多,不过很多不让上去,尤其是几百年的古塔,登上去就是第一次,楼梯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胖一点也过不去。砖七层,砌卷拱,搭木板,到了第五层开始用柱子加强,因为塔壁收得很薄了。各层都有一个门,门向是顺时针变化。顶层六面有窗。登塔远眺,“富川八景”中的“三景”:“富水奔涛”、“层峦耸翠”和“山泉飞瀑”尽在眼底。
在逐层而上的每层宝塔上都有几个门洞,这些门洞一些是实心的,一些是空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每层开洞口还不一样?在门洞的上方又多了一个小洞,曾经又会是做什么用的?瑞光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年,瑞光塔、慈云寺均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现是县文物管理所驻地,内辟两个展览厅,一个展览革命文物,一个展览古代文物。
古城起义烈士陵园
是为纪念年6月25日毛文彦、孙忆冬、姚大年等人领导桂东古城武装起义而建造。年建龟石水库古城受淹搬迁,烈士忠骨移至富川的横山,年移到富川县城的烈士陵园安放。各级有关部门筹集资金,修建了高大庄严的古城起义烈士纪念碑,竖立了孙忆冬、毛文彦等八位英烈栩栩如生的人头像,砌了坪台铺设了通道,种了松柏植了花草,将古城起义烈士陵园建成了富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慈云寺及瑞光塔所在的,实际上就是富川的县城公园,估计是因为园中有瑞光古塔而得名。
公园不是很大,设施具有瑶族民族特色。富川的大型文娱活动,如每年一度的瑶族盘王节大都在这里举行。
富川瑶族博物馆
外观设计有创意,馆身结构像一个“富”字,馆前的三条小桥象一个“川”字。时间比较赶,没进去仔细参观。
瑞光风雨桥
瑶族博物馆前面,建有一片廊亭,然后到达桥上的风雨桥。桥始建于年,从县城大街进入瑞光公园,首先得通过风雨桥,这座桥是来往公园和县城的要道,很有瑶族民族特色,廊桥结构,桥上的立边柱24根,中立桥柱8根,分桥的南北两边而立。
桥廊上有很多对联很有文采,门的两边分别用花岗岩方片镶嵌有一幅长联,东门的对联是:“俯瞰越地珠江源流悠悠东逝富水有迴奔南海,极目楚天秦皇古道迢迢北去萌岭无欄通长安。”西门的对联是:“金凤东鸣一塔凌空慈云古刹经风雨,玉龙西来三桥飞渡富阳明城历春秋。”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