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最可怕的好汉是谁?毫无疑问是混江龙李俊啊!就是那个小说结局逍遥海外,当了暹罗国国王的李俊啊!

这个人真的太可怕了,他有文化、会武功、有谋略、有头脑,不仅能筹谋算计,还能杀伐决断。他不仅是将帅之才,他还是帝王之才!是《水浒传》中的乱世奸雄!曹操见了他估计都要直呼内行!

别的好汉杀人都是一个个手动杀,他直接放水淹太原城,然后杀得城中“鸡犬不闻,尸骸山积”,连作者都骂他“李俊这条计策,也忒惨毒了”;别的好汉要么誓死为宋江卖命,就算不是宋江的死忠粉也都算忠于职守,但是李俊他从头到尾基本都是在设计宋江、利用宋江给自己谋取利益。

李俊的眼界格局与梁山上其他的人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他根本不受什么道德礼法的约束,他比所有人都恐怖太多了!

李俊出身草莽,白手起家当上大盐枭

李俊是庐州人,长得相貌堂堂,十分威仪:“眉浓眼大面皮红,髭须垂铁线,语话若铜钟。凛凛身躯长八尺,能挥利剑霜锋,冲波跃浪立奇功。”

这样的人一看就是英雄豪杰,所以他是不可能只做一个穷苦的撑船艄公的,他开始在浔阳江浦上贩卖私盐赚钱,渐渐的就打出了“混江龙”的名号,成为和童威、童猛兄弟俩一起合作的三大盐枭之一。

但从三人名号上来看,一个是混江龙,那两个是出洞蛟和翻江蜃,谁是老大很明显了吧,而且据李俊介绍,他家还是三人的窝点。

李俊还和张顺、张横兄弟结交,这兄弟二人也不是善茬,他们那“稳善的道路”就是撑船渡江的时候打劫来往的富户客商,除此之外也做些黑市买卖和海产品交易,基本上和李俊的私盐也脱不了关系,要不张横不会说:“大哥又去做买卖,只是不曾带挈兄弟。”

在当时盐铁官营的大背景下,朝廷对盐枭的打击可以说是非常严酷的,但是人家李俊就是能在浔阳江边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家大业大。

李俊与当地的鼎鼎有名的乡绅富户穆太公家也交往厚密。穆弘、穆春都和他有很不错的交情。

穆家兄弟非常有本事,穆家的势力在当地只手遮天,就连官府也要受他们家支配,所以也可以解释了李俊的私盐生意为什么能做的那么好了,穆家肯定出力不少。

所以,李俊的真实实力就通过他的朋友圈展示出来,妥妥的揭阳三霸之一。揭阳岭上以李俊、李立为一霸,浔阳江中以张横、张顺为一霸,揭阳镇上穆弘与穆春为一霸。

李立就不用多说了吧,相当于揭阳岭上的“男版孙二娘”,表面上是酒店,实际上干的是蒙汗药的黑店勾当。

李俊屡次设计救宋江的性命,是要给自己谋利

众所周知,宋江的武力值不行,遇到危险是很怂的,基本上都要掉金豆子。《水浒传》中宋江的救命恩人也不少,但是唯有李俊特别突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俊屡次三番救宋江都带着很刻意的表演痕迹。

一开始是在揭阳岭上,宋江发配江州途中必经揭阳岭,然后揭阳岭上只有李立这么一家黑店。李俊和李立是老相识了,他要是真心想要救宋江,肯定早就来告诉李立就完全没问题。

至于李俊对宋江说的什么久闻大名,“连连在岭下等接仁兄五七日”真的听听就得了,基本上全是假的。

李俊紧接着又救了宋江一次,这一回是在水上。既然李俊和张横、张顺兄弟也都是老相识了,那么李俊为啥不在和宋江告别的时候提醒他一下,或者派人给张家两兄弟送个信儿,还是那句话,宋江的特征很明显,太好辨认了,都不用什么照片,也不会认错人。

这一回李俊差点没赶上,“宋江和那两个公人抱做一块,恰待要跳水,只见江面上咿咿哑哑橹声响。宋江探头看时,一只快船飞也似从上水头摇将下来”。

李俊大半夜这么着急为啥呢,当然是要救宋江了。因为宋江在揭阳镇上因为给薛永银子,和穆春闹了矛盾,还去穆家庄投宿了,结果又因为看到穆春要报复他才连夜逃走的,属于一连串的突发事件,提前了乘船时间。

然后李俊又听张横说了穆家兄弟还在岸上准备捉拿宋江,于是又出头把宋江介绍给了穆家兄弟,穆家兄弟自然是非常仰慕宋江的,也是扑翻身,纳头就拜。

那么宋江和他们之前的矛盾也就化解了,还帮宋江救了薛永。

全程中李俊可以说是做足了好人,几次三番救了宋江,还周旋着帮宋江救了朋友,简直是让宋江无形中欠了他很多人情,又显示了自己在当地不俗的江湖地位。

李俊为什么要设计几次扮演宋江的救命恩人呢?当然是因为宋江的名气大,江湖地位高,将来有用啊!

但是李俊一开始是没有准备跟着宋江混的,这从宋江要被砍头了,他还一直无动于衷就可以看出来。直到梁山众人救了宋江,来到了浔阳江边,白龙庙小聚会才出现。

听张顺怎么说的呢:

“自从哥哥吃官司,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近日又听得拿了戴院长。李大哥又不见面。我只得去寻了我哥哥,引到穆太公庄上,叫了许多相识。今日我们正要杀入江州,要劫牢救哥哥,不想仁兄已有好汉们救出,来到这里。”

不仅是李俊不出面去救宋江,穆家兄弟和张家兄弟也不愿意去出头,因为他们和宋江都是普通交情,一旦救了宋江,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在揭阳当地经营多年的家业,这不划算。

但是为啥后来又都出现和梁山合伙了呢?因为梁山已经出马了,把江州城搅得天翻地覆,他们再留下也没好事儿了,因为他们和宋江也有瓜葛,相比江州官府,还是梁山更惹不起。

这时候出马协助梁山众人脱困,又生擒活捉了黄文炳,李俊可以说是又立了大功,上了梁山也格外有体面。

果然上了梁山之后,李俊就是混得好,宋江拿他当亲信,凡是打仗,只要带李逵花荣基本就也会带李俊,机会多了自然立功也多。

后来李俊力压梁山元老“三阮”和水性最好的张顺,做了水军寨内第一把交椅,你说可怕不可怕吧!凭啥呢?当然是李俊的领导才能和精明头脑。

后来呢,招安的时候李俊就很不爽,因为他是盐枭,和官府势不两立,招安等于断他的后路啊!于是他又干了一件大事。

在高俅带人攻打梁山的时候,宋江和吴用的态度摆明了就是教训教训官兵,给梁山争取更好的招安条件。

但是当李俊和张横捉到了刘梦龙、牛邦喜这两个水路统军的时候,“欲待解上山寨,唯恐宋江又放了。两个好汉自商量,把这二人,就路边结果了性命,割下首级,送上山来。”

李俊直接=就地杀了官军头目,可以说是为了阻止招安成功,敢想也敢干了,相比鲁智深和武松的抗议,李俊这才叫稳准狠。

李俊水淹太原城,东征西讨为了达目的手段狠辣

梁山在招安之前的确存在一些滥杀无辜的现象,但是招安之后,只要宋江带的军队出征那必须是“所过州县,秋毫无犯”。但是,李俊在攻打太原城的时候久攻不下,他就想了一个狠招,那就是:水灌太原城。

话说征讨田虎时,李俊随关胜连破榆社、大谷等县,当他听闻因为大雨降临,卢俊义攻太原不下的时候,灵机一动辞别关胜,冒雨驰赴卢俊义军中,进献水攻之计。

“话说太原县城池,被混江龙李俊乘大雨后水势暴涨,同二张、三阮统领水军,约定时刻,分头决引智伯渠及晋水,灌浸太原城池。顷刻间,水势汹涌。”

太原城被大水淹没后,李俊等人率水军乘飞江、天浮,夺取四处城门,只杀得城中“鸡犬不闻,尸骸山积”。最后只剩下千余人“四散地跪在泥水地上,插烛也似磕头乞命”、“卢俊义查点这伙人中,只有十数个军卒,其余都是百姓。”

连《水浒传》的作者都忍不住感慨:“虽是张雄等恶贯满盈,李俊这条计策,也忒惨毒了。”

水淹太原城之后,李俊又跟随宋江去征讨王庆,率率水军大战瞿塘峡,杀死水军都督闻人世崇,义释副将胡俊,胡俊感恩,同李俊赚开云安水门,夺了城池,杀死伪留守施俊等。

后来李俊又和他原来的小弟童家兄弟二人扮做渔人,埋伏在清江边上,亲自生擒寇首王庆。

又在胡俊的协助下,招降东川、安德,再加上一个云安,这三处“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皆李俊之功。”李俊在平淮西之战中功居首位。

但是,梁山得胜回朝之后,却被朝中奸臣排挤,甚至不允许梁山人马擅自进城,大家都很不爽,这时候李俊找来了吴用,又出了个主意:

“朝廷失信,奸臣弄权,闭塞贤路。俺哥哥破了大辽,灭田虎,如今又平了王庆,只得个‘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赏我等众人。如今倒出榜文,来禁约我等,不许入城。我想那夥奸臣,渐渐的待要拆散我们弟兄,各调开去。今请军师自做个主张;若和哥哥商量,断然不肯。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如果吴用和宋江就此听了李俊的建议真的回梁山去落草,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后面发生什么事都不好说。但是宋江坚持要忠勇好名声,李俊不得不妥协,此时他已经开始另做打算了。

李俊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早早安排好了自己的后路

李俊不仅指挥水军作战能力一流,而且智勇双全,演技非凡。

在攻打方腊,梁山开启陨星模式,伤亡非常惨重,基本上隔几天要阵亡几个,有时候一天阵亡好几个,宋江眼泪都快不够使了。

李俊带人诈降,他对方腊丞相娄敏中说:现今宋江虽然占得大国州郡,手下弟兄,渐次折得没了。他犹自不知进退,威逼小人等水军向前。因此受辱不过,特将他粮米船只,迳自私来献纳,投拜大国。”

娄敏中和方腊还真信了他,为真的是因为李俊台词太好了吗?恐怕这也是他的真心话,完全合情合理,不由得不信啊。

正是因为李俊早就有了离开宋江的打算,所以他在太湖遇到费保、倪云等四人的时候,听费保说了那一番劝他抽身退步的话,才立刻引为知己,立下盟约。

书中写道:李俊听罢,倒地便拜,说道:“仁兄,重蒙教导,指引愚迷,十分全美。

自此费保等人聚集钱财,打造大船,招揽水手,专等着李俊到来。费保四个也是非同凡响的江湖好汉,为啥这么愿意捧着李俊呢?当然是因为李俊他有能力了。

李俊也算有始有终,帮助宋江平定方腊之后,在半路上就决定离开了。他假装自己中风,请求宋江给他留下了童威、童猛两个老员工看顾,然后等宋江的大队人马离开之后悄悄来寻见费保四个:

“七人都在榆柳庄上商议定了,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

在对比一下宋江等回朝受封赏众人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不得不感叹一下李俊的智谋武功、眼光远见和城府心机都真的太可怕了!

南山橘暖/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