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何秋玲/文魏楚均/摄
金秋十月,走进位于小楼镇邓山村的广州市二龙山国际生态园,园区内散落着的上千棵乌榄古树硕果累累,挂满枝头。靠近那些苍葱榄树,一股沁人心脾的榄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时下正值乌榄成熟的季节,村民正忙碌地进行收果工作。
“古语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历经几百年风霜雨打的乌榄树不仅带给人乘凉的便利,更是在经济和精神上造福后人。”景区工作人员赖金勇说。而在一旁刚刚完成“打榄”的村民梁小霞则叹息道:“祖辈留下来的乌榄树,现在已经很少人敢爬上去采摘,以后要吃乌榄恐怕更难了。”
乌榄果实挂满枝头
上树“打揽”需胆量位于小楼镇邓山村的广州市二龙山国际生态园身处乌榄种植区内,其所处的二龙山地区素有增城“乌榄之乡”之称,当地有古乌榄树上千棵。据赖金勇介绍,二龙山乌榄树的数量居增城之首,区内的乌榄树最古老已有多年,而最年轻也超过年。目前,景区内全部乌榄树承包给邓山村的村民打理。
走进园区,村民梁小霞正在“打揽”(采摘乌榄的方式),当地人也称为“吓榄”。铺一张细密的大网,手持4米多长的细竹竿爬上乌榄树敲打,成熟的乌榄“簌簌簌”地往下掉。刚掉下的乌榄梗柄处还流出一点点橄榄油,香气扑鼻。乌榄树基干部分笔直、粗壮,但两三米高后就会分出好几条枝干。由于榄树枝干韧性差,很脆,摘榄时不能像摘荔枝那样,可以爬到较末梢的枝干上。摘榄比摘荔枝更容易折断枝干而摔伤,所以摘榄一般都用长竹竿敲打。“摇树也不行,连着乌榄果实的梗非常粗,根本摇不下来。”梁小霞说,“打揽”成了采摘乌榄的唯一方式。
村民在乌榄树上“打榄”
在外行人看来,“打揽”似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需挥动竹竿就行。从14岁开始“打揽”,至今有38年经验的村民梁赖共则摇摇头说:“看似容易,实际很难。”他说,没胆量的人根本就不敢爬乌榄树。“打榄最怕两件事,一是打伤乌榄果实,二是打伤乌榄树。打伤的乌榄,不但外形不好看,而且一旦泡水就会变硬,影响口感。如果不会打榄的人只会蛮打,打伤乌榄树新产出的尖牙,使得乌榄树不能长出新的树枝,来年不能产果。”梁赖共说,为了方便,还可在地上铺上一块大布或线网,这样收果就容易了。否则,从地上、草丛中捡拾榄果将是一件费力的事。
“打榄”不仅是件辛苦的差事,而且也有一定危险性。梁小霞说,如今基本不会让儿子爬树“打榄”,如果儿子一定要尝试,也必须系上安全绳、戴上安全帽之后才能上树。
几乎没人再种乌榄树乌榄树的成熟期和寿命都较长,从幼苗到结果盛产差不多要20年,而且刚开始结果实的头几年一般只能收获寥寥数斤。近几十年,增城已经鲜有人新种乌榄树了,人们现在能见到的乌榄树都是祖辈栽下的,少说也有几十年历史,绝大部分都是上百年历史。建国后已经很少人栽种,我爷爷那一辈已经不种了。现在家里的10多棵乌榄树都是太公那一辈来到二龙山,在这里落脚,开垦荒地种下的。”梁小霞说,同村的一名村民在年种下一颗乌榄树,近两年才开始收成,而且整棵树只收成了20多斤。
时日转变,如今,村里大部分村民都选择外出做生意,而且采摘乌榄麻烦,加工费时,许多乌榄树已丢荒。无人摘榄,更无人疏枝,现在见到的乌榄树,虽然都枝繁叶茂,但挂果不多,无甚经济价值,退而成为了绿化景观树木了。今年已经53岁的梁赖共继续坚持“打榄”,他与村里2名村民一起合作,共承包了多棵乌榄树。“一方面乌榄能带来经济效益,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是自己‘打榄’这么多年,还是有点放不下。”梁赖共说。
接受乌榄树的恩赐“3个人一天打4棵树能收斤,一颗挂果满满的乌榄树能收多斤。”忙完一天“打榄”工作的梁小霞说,每天下午4点到6点,会有人专门前来邓山村村委收购新鲜乌榄,收购商收完之后一般用来制作榄角、炸橄榄油,销往各大超市。据梁小霞介绍,今年她和村里人一起承包的乌榄树总产量有10万斤左右。由于前期雨水太多,掉下很多榄干,收成不算太好。相比去年,今年价格也略低,收购价为每公斤8元。“平分下来,每个人一年赚7、8万元是没问题的。这些都是祖辈留下来的财产,同时也是乌榄树的馈赠,应该要好好珍惜。”梁小霞说。
(来源:增城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