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出自《水浒传》,与梁山一样,也是一群好汉称王的地方,山中本来有一座寺庙宝珠寺,寺庙的住持还俗当了山大王,恢复了自己的俗家姓名邓龙。后来,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联手打上二龙山,斩杀邓龙,成了新的寨主。再后来,行者武松等好汉也加入了二龙山,山寨的声威不断壮大。直到最后,加入了水泊梁山。
这两位联手,要杀一个邓龙,简直是砍瓜切菜。
二龙山,在《水浒传》中存在的时间非常长,戏份也很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纷争,二龙山,当然也不例外。好汉云集的二龙山上,局势错综复杂,不比后来的梁山泊简单。
貌合神离的寨主
如前所述,杨志与鲁智深联手攻下二龙山之后,按照书中所说,二人成了新寨主,但是一山毕竟不能容二虎,大寨主只能有一个,看后文的描述,排名第一的首领,应该是鲁智深。
且说宝珠寺里大殿上坐着三个头领: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第二是青面兽杨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
但看书中描述,这二位寨主应该不对付,主要是鲁智深瞧不起杨志。
这当然不是鲁智深心高气傲,主要是杨志这个人,品行太差。
据杨志自己所说,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曾中过武举,当过殿前司制使,当然,他的这番履历也是江湖上公认的,毕竟,“青面兽”也算威名远扬。
三代将门、五侯杨令公,指的当然是杨家将,历史上,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为大宋征战沙场,功勋卓著,按照后来评书演义的说法,天波府杨家包括佘太君在内,共有五人被封侯,所以可称“五侯杨令公”。
杨家历代都是征战沙场的名将,卫国戍边,杨志自己也说要效仿先人,到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但嘴上是这么说,杨志是怎么做的呢?
他从来都没有去过边庭。
先是参加武举,做到殿前司制使,北宋的殿前司,执掌禁军,这是国家公务员,而且是中央的。结果运送花石纲就犯了错,一船的花石纲全沉了。
不难发现,杨志梦寐以求的,就是做个养尊处优的中央公务员,对这种人,运个花石纲,怕也是要把家里最大的行李箱从阁楼搬下来,毕竟人家平时哪儿会干这个?所谓出远门,不过是跟三五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美食、美景,加美拍,朋友圈里晒晒照。
那犯了错之后呢?跑,干脆畏罪潜逃,就从来没想过要戴罪立功,一听说朝廷有赦令,他又来劲儿了,第一反应是行贿上司,立刻带着银两赴京,上下打点,希望官复原职。
高俅是《水浒传》中的大反派,贪赃枉法,昏庸无能,很多梁山好汉都是被高俅迫害,逼上梁山。
但就是这样的高俅,在杨志行贿事件中,居然扮演了正面角色——
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
以上是高俅的原话,不追究你的罪行就不错了,还想官复原职?做梦吧你。
弄沉了花石纲也好了,被劫了生辰纲也罢,在遇到这些挫折的时候,杨志从来都没想过要去边庭,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水浒传》第二回中,王进为了避祸,想去边庭投军,那是说干就干,连禁军教头的官职也不要了,带着老母亲,离开了东京。
杨志,真该学着点儿。
我们常说不能以现代人的三观去要求梁山好汉,但是杨志这种行为,即使是以《水浒传》中其他好汉的标准来对照,也是丢人现眼。
尤其是这种行径,落在鲁智深眼里,更是下三滥。
因为鲁智深是真的在边庭上一刀一枪搏杀的人。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
老种经略相公,有人说是种谔,也有说指种师道,不管是谁,这个人都是北宋西北边防军的最强战力——种家军的领袖。有宋一代,种家一直活跃在对战西夏、金的最前线,名将辈出,风头之盛,甚至盖过了杨家将,堪称大宋朝廷擎天一柱。
鲁智深先后跟随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大概率经历了宋与西夏之间的许多大战,鲁智深的“提辖“这一官职,真的是浴血拼杀换来的,跟杨志这种贪图安逸的公子哥,截然相反。
前后纠结的行者
私以为,武松是《水浒传》中第一流的人物。作者对武松,也倾注了最多的心血,所以跟其他梁山好汉相比,武松的性格刻画最为深入,人物形象最为鲜明,成长之路,也最为丰富,用现代影视编剧的话来说,就是人物弧光最为饱满。
小说中的武松,有一条鲜明的成长路线。他出身平凡,因打虎立功,当了都头之后,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这里要格外提一句,梁山上很多人当过都头,比如朱仝、雷横,但是只有武松这个都头,格外出色,梁山上有很多人在落草为寇之前,都曾经在体制内任职,比如宋江、杨志、戴宗,但除了宋江是个优秀的小吏,其他人都是体制内的失败者,典型的就是杨志。
而武松,跟宋江一样,是体制内的成功人士,他当都头,能成为知县的心腹。
却说本县知县自到任已来,却得二年半多了。赚得好些金银,欲待要使人送上东京去与亲眷处收贮,恐到京师转除他处时要使用。却怕路上被人劫了去,须得一个有本事的心腹人去便好。猛可想起武松来,“须是此人可去,有这等英雄了得。”
这是在帮上司处置灰色收入,朱仝、雷横这俩都头,能有这个水平?当然,朱仝后来也能帮上司带孩子,但那主要是因为朱仝为人善良,让人放心。
那为什么要说武松“纠结”呢?
我认为他对于招安这一追求,有过纠结。
水泊梁山自从宋江成为老大之后,一直有一个“招安”的梦想,对于这个梦想,梁山上很多人都支持,比如宋江、卢俊义、关胜、呼延灼……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在体制内呆过,他们知道落草为寇终究不是长久之法,归顺朝廷,才能有个好归宿。
吴用是个例外,他追求招安纯粹是个人野心,自负才高八斗,却屡试不中,所以希望另辟蹊径。
按说,对于宋江的招安梦想,武松应该最能理解,毕竟,他也曾经在体制内辉煌过。
在他上二龙山之前,对于招安,也有幻想,他曾经亲口对宋江说过:“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但是上了梁山之后,当宋江意气风发,落笔写道“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第一个跳出来泼冷水的,就是武松——
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同时叫嚷的还有李逵,他说“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李逵是靠脊椎思考的动物,而武松不一样,那武松对招安的态度为啥前后反差那么大呢?
二龙山的经历恐怕对他影响很大。
上二龙山之前,武松经历了兄长被害,也见识到了官员的贪腐,更体会了一些官员的阴险狡诈,但是他对朝廷还有向往和信心,所以才会对宋江说那些掏心窝子的话。
但在二龙山上,武松的经历更为丰富。佛家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那么从打虎英雄,到化身行者,武松算是见了自己,而从阳谷县一路走来,直到二龙山上,结识了鲁智深、杨志、孙二娘、施恩这些人,算是见了天地,从二龙山,到梁山,一直到南征方腊,于武松而言,才算见了众生。
对武松的招安梦想,杨志和鲁智深两个人就是最好的注解。杨志一心想招安,但杨志是个庸才废物,武松大好男儿,必然耻于同杨志为伍,鲁智深也曾在边庭一刀一枪搏杀,可到头来不还是落草为寇?
梁山忠义堂上,鲁智深曾经吐槽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
这番话,在二龙山上,鲁智深恐怕不止一次说过,而武松耳濡目染,心中早已经认可。那之后,不管是二龙山,还是梁山,武松与鲁智深,成为莫逆之交,包括最后征方腊之战结束,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武松在六和寺正式出家。如今西湖畔,尚有武松墓。
曾经那个一心向往招安的武二郎,早已与宋三郎形同陌路。
最后提一句二龙山的中层领导,包括四个人,张青、孙二娘夫妇,曹正,施恩。如果说鲁智深三人是二龙山的金字招牌,那这四位就是二龙山稳定发展的强力中坚。这四位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商业运营管理的背景。
张青、孙二娘夫妇是狠角色,开黑店的,卖人肉包子,有道是“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曹正也是开酒店的,虽然看上去挺正经,但是我们看杨志吃了霸王餐,曹正就能带着几个人挥舞着刀枪棍棒追出来……开店也不容易啊。
施恩就更厉害了,自己有官方背景,再加上有一身好武艺,一个人罩着快活林百十家客店、赌坊、当铺……什么概念?孟州城扛把子,快活林陈浩南晓得伐?
有了这些经验,打理一个小小的二龙山,还不是手到擒来?
不过中层越是强大,三大招牌之一的杨志就越是郁闷。
因为这个四个人,跟自己走的都很远。
张青夫妇跟武松是知己,可以说武大郎死后,张青夫妇在武松心里就是亲哥亲嫂子,直到上了梁山,武松还是跟他们走的最近。施恩,那是武松的死党,投奔二龙山就是冲着武松来的。至于曹正,是林冲的徒弟,林冲和鲁智深啥关系?过命的交情,所以曹正当然跟鲁智深站在一边。
看到了吧,杨志在二龙山上一直被孤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