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施耐庵对于北宋末年民众生活的生动描绘,尤其是对于饮食的描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饮食文化财富。

书中通过描述梁山好汉的饮食生活,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物性格。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施耐庵先生又会如何描绘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书中的描绘,来揭开梁山好汉年夜饭的神秘面纱。

尽管《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场景极少涉及过年,但我们可以在“英雄排座次”之后找到些许春节的痕迹,如元夜闹东京的故事,讲述的是元宵节发生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仍可以从好汉们的日常饮食中寻找关于年夜饭的线索。

书中施耐庵详细描绘了出场较早的好汉们如何“吃”。例如,鲁智深豪爽大气,吃饭讲排场。在大相国寺与泼皮无赖们打交道时,既能倒拔垂杨柳吓唬他们,也能与大家把酒言欢,自掏腰包买猪买羊,与泼皮们一起吃肉,且水果也是他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虽然《水浒传》中关于过年的描绘不多,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梁山好汉们的饮食习惯和年夜饭的风味。

鲁智深位居天罡星中的“天孤星”,虽然被人冠以“孤星”的称号,但他的内心其实并不孤独,反而充满热闹和欢乐。

正如他的年夜饭,必定是比任何时候都要丰盛,场面也比任何时候都要热闹。再来看看林冲,他和鲁智深一样,都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林冲是个谨小慎微,习惯忍让的“中产阶级”,这一点从他的“吃”中就能看出。他在火烧草料场的时候,去小店打酒,买了一些下酒的牛肉,用纸包好带回草料场。

当他发现草料场被大雪压垮后,赶紧从包里掏出被纸包着的熟牛肉,多吃几口压压惊,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也显示出了他的“中产阶级”特性。

1.天罡星鲁智深、武松在春节期间与林娘子共度佳节时,面对满桌的年夜饭,只能大眼瞪小眼,可见他们的生活并不奢华。

2.阮氏三雄和鲁智深、林冲一样,都是梁山好汉中的天罡星。他们选择加入梁山,是被晁盖抢劫生辰纲的行为所吸引。

而促成他们下定决心的,则是吴用的一顿饭。3.吴用在游说阮氏三兄弟时,特意邀请他们共进晚餐。这顿饭中,吴用只吃了一点点,而阮氏三兄弟却大快朵颐,将两大盘黄牛肉吃得一干二净。

这种反差,反映了他们的粗犷生活和吴用的智慧。

吴用的计策还需商讨,他考虑到安全性问题,决定到阮家过夜。为了显示诚意,他花费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和一对大鸡。

这些钱足以支付他们晚上的饭费,而且还剩一些。《东京梦华录》显示,北宋末年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到两千元人民币。

这个数目不小,足以满足四个大老爷们吃一顿饭的需求。带着酒肉,吴用前往阮家,与三兄弟聊了一夜。他们越来越投机,越来越兴奋,最后成功地将他们拉进了抢劫生辰纲的计划中。

虽然阮家兄弟一开始并不是吴用的同伴,但吴用却用一整天一宿的时间和酒肉让他们感受到了真诚和信任。他们知道,抢劫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钱,而吴用花费这些钱,就是为了告诉他们,跟着吴用和晁盖大哥混,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此时,他们虽然还没有加入梁山,但阮小五在酒席上的话语,却代表了他们对吴用和晁盖大哥的信任和期待。

过年的快乐,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无疑是最为期待的。而三位身怀绝技的打渔好汉,虽然生活艰难,但每逢过年,也能够享受到梦寐以求的大餐。

此时,吴用的到来,让他们实现了心愿,谁能不羡慕晁盖和吴用的生活呢?丰盛的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大瓮酒和一对大鸡,随心所欲地享用。

来吧,跟随晁天王,每日都像在过春节!

在《水浒传》的描述中,吃牛肉、羊肉和鱼肉的文字屡见不鲜,但狗肉的提及却只在第四回,即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时。

相比于牛羊和猪肉,狗肉的数量较少且无特别的味道,那么,鲁智深为何要选择吃狗肉呢?答案并非出于他的个人喜好,而是他在五台山这样的佛教圣地,作为僧人的他只能找到这样种类的肉食。

书中提到,鲁智深在打造禅杖和戒刀后,想去找酒喝,但却因为山下的小酒店都遵照智真长老(鲁智深的师父)的指示不卖给他酒肉,而连续找了很多家都未能成功。

直到他来到了村头的一家小酒店,店主人才破例卖给他酒。但是,只有酒没有肉显然无法满足鲁智深,店主的牛肉已经卖完,砂锅里还煮着一只狗,这让鲁智深大为欢喜。

店主疑虑花和尚鲁智深是否能接受狗肉,然而他显然是多虑了。毕竟鲁智深素来有“花和尚”的绰号,对于牛肉从不抗拒,为何不能尝试一下狗肉呢?

更何况此刻正好缺乏下酒的美食。于是店主匆忙为鲁智深取来半只熟狗肉,还搭配了少许的蒜泥——有言道“吃肉不吃蒜,乐趣少一半”,新鲜的蒜泥与热腾腾的狗肉相互融合,让鲁智深吃得十分满足,一连又多喝了几碗酒,最后甚至又多喝了一桶酒,最后还剩下一狗腿没吃完。

美食与美酒相伴,吃得畅快淋漓,这才有后来的“大闹五台山”一说。而那只狗腿最后却不知所踪,鲁智深最终也没能享用到。

鲁智深,原本是一位边军的军官,戍边生活既辛苦又单调。于是,喝酒吃肉成为了他的最大爱好,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品尝到美食。

然而,当鲁智深做了和尚后,寺庙里的日子更加枯燥,连酒肉都吃不到,因此下山吃顿狗肉对他来说,比过年还要让他兴奋。

后来,落草二龙山,他遇到了杨志、武松、张青、孙二娘等兄弟,才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快乐。鲁智深对于那顿狗肉的记忆,深深印在了他的心中,时常和二龙山的兄弟们谈起。

值得一提的是,二龙山的二当家武松,与狗也有着不解之缘。学者鲍鹏山先生曾说,武松的故事是“虎头狗尾”。

武松刚出道就在景阳冈打倒了一只猛虎。然而,在他打虎之前,他在“三碗不过岗”酒店喝了十八碗酒和四斤熟牛肉,为他的壮举提供了物质基础。

尽管武松的饭量很大,但是他连一只黄狗也打不过。在一次醉打完孔亮后,他逃离孔家庄的酒店时,路上的一只大黄狗冲了出来。

武松抽出戒刀想要宰了那只狗,但是狗跑得飞快,他追不上。他一刀砍下去却砍了个空,结果自己头重脚轻地栽倒在了溪水里,动弹不得,被孔家庄的庄客们捉住了。

原来这只大黄狗竟然是当年那只让武松吃瘪的狗。在梁山聚义之后的某年春节,宋江大宴好汉,席散后武松等人还想再吃点喝点,孙二娘告诉他们自家酒店炖好了一只狗,等着他们再去喝第二轮。

鲁智深听了觉得纳闷,他知道梁山上本来是没有狗的,哪来的炖狗肉?武松不禁偷笑,原来这只狗就是当年那只让武松吃瘪的那条大黄狗。

鲁智深武松听后茅塞顿开,回想起曾经在五台山那次没吃完的狗腿,他连忙向武松解释:兄弟二人相视而笑,一同前往孙二娘的酒店。

这个改编有趣且贴切鲁智深与武松的性格,但毕竟与《水浒传》原文有所出入,对于好汉们的年夜饭水平,我们还需从原文中的细节去寻找线索。

鲁智深全书初次提到梁山的美食是在“林冲雪夜上梁山”这一回中。林冲意欲投奔梁山,先来到了朱贵经营的酒店,酒保告知这里有“生熟牛肉、肥鹅、嫩鸡”,林冲欣然点了一斤熟牛肉,畅饮了三四碗酒。

这些酒食本就是朱贵酒店的日常搭配,平常供过路的客人和梁山自家英雄享用;第二次是在晁盖抢劫完生辰纲上梁山的时候。

当时的大头领白衣秀士王伦,杀了两头黄牛、十只羊、五头猪,还有他们自己储备的好酒,热情款待刚上山的英雄们。

上次是林冲单独来,这次是晁盖带着一大帮刚刚抢劫了生辰纲的英雄,排场规格自然更高了一些。牛羊肉和猪肉都是按头宰杀的,足以让各位英雄大饱口福。

第一次和第二次酒席,王伦当家时,梁山只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山贼据点。然而自从林冲火并王伦,让晁盖成为新的寨主后,梁山的规模变得中等,不仅人马和武器装备更加丰富,食物储备也足以养活越来越多的英雄和山寨士兵。

在宋江带领花荣、秦明等人闯入清风寨后,他们被推荐加入梁山。他们首先到达了朱贵的酒店,朱贵为这九位英雄“准备了两头黄牛”,这个规格明显超过了上次晁盖等七人上山时的场景。

然后他们来到了大寨,又“大摆筵席”,这足以说明此时的梁山已经有了自己的粮库,而且是专门为吃饭培育“菜马”,也就是专门用来吃的马。

至于米粮菜蔬和水果之类,更是不必担心。

晁盖和宋江曾说过,从王伦到晁盖,梁山的实力逐渐增强,直到宋江领导时达到巅峰。那时,好汉们过着富足的生活,平日的伙食已经接近过年水平。

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述年夜饭,但我们可以通过第七十一回的“重阳节菊花会”来一窥其风貌。施耐庵先生在原著中仅用了四个字“肉山酒海”来描述这场宴会,这意味着,以一百零八位好汉和山寨上万名小喽啰的食量,足以让大家尽情享用美食,直至撑得无法动弹。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梁山好汉们的饮食文化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在大聚义之后的年夜饭上吃得丰盛,甚至在打打杀杀之前,都会利用足够的时间去品尝美食,维持战斗的精力与体力。

武松曾经说过,“死也要当个饱死鬼”,这正是他们对待饮食的态度。他们每天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每顿饭都可能是最后一顿,因此他们更懂得珍惜每一顿饭。

可以说,《水浒传》不仅仅是一部描绘英雄豪情的史诗,更是一部描绘饮食文化的精彩篇章。可以说,《水浒传》是一部“舌尖上的梁山”。

无论你是梁山好汉还是平凡人,都应该珍惜每一餐,因为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对自身的尊重。

正如阮氏三雄、鲁智深武松等人一样,他们虽然身处江湖,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的胃。因此,无论是大年夜还是平常的日子,我们都不应该忽视每一顿饭,而是应该用心去品味,让每一餐都成为一种享受和生活的艺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