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没有介绍孙二娘的年纪,我们不知道她比武松年长还是小一些。即使年轻,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也有口头上把嫂子叫作姐姐的。
孙二娘是张青的妻子。从江湖道义上论,应该算是武松的大嫂,武松也的确是这样称呼她的。
不过,孙二娘的本事比张青大,计谋比张青广,思虑比张青全,甚至手段也比张青更狠。在这对夫妻的对外关系中,孙二娘才是主导。这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习惯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二娘与武松的感情,比张青与武松的感情更深。但不是男女之情——小说里的孙二娘与影视剧中不同,其中是一个夜叉形象,很难引起男女之爱,也没有“姐姐”的女性温柔。武松与孙二娘,更像是“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是如何炼成的?也就是说,孙二娘为什么要对武松好?我们来梳理一下。
在孙二娘与武松的第一次见面时,武松已经听说过“十字坡”害人的名声,孙二娘却不认识武松。武松主动向孙二娘挑衅,说“风话”,引得孙二娘在他酒里下了蒙汗药,由此动手。
单论武力,孙二娘不是武松的对手,被“压在身上”。有人对这个动作产生无限遐想:如果张青没有赶回来,武松下一步会怎么样?
唉,你想多了。孙二娘虽然被打败,张青虽然还没赶回来,但还有“那两个汉子急待向前,被武松大喝一声,惊得呆了。”一时呆住,不可能呆一个半个时辰不动吧?而且这是孙二娘的地盘,如果武松真有绮念——先不考虑“敞开胸脯”、动不动“脱那绿纱衫儿,解了红绢裙子,赤膊着”、还能“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的孙二娘会不会引起男子的绮念——就算武松真有别的想法,他也不得不考虑孙二娘的手下,是否会坐视女主人被凌辱。
孙二娘不是武松的对手。但与武松对立的,并不是孙二娘一个人,还包括了呆在旁边的“两个汉子”、随时可能赶回来的张青、随时可能赶来增援的孙二娘的其他伙计、亲朋好友。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武松和孙二娘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别以为“惺惺相惜”只会发生在刘关张这样的大英雄之间。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过这样一家人家:“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是她敢破口就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虽然褒贬色彩不同,杨先生太太与张妈的互相欣赏,也可以移用到孙二娘与武松身上来:“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从而结为朋友。
“不打不相识”,在争斗中形成的友谊,往往是最牢靠的。等到武松血溅鸳鸯楼以后,再次来到十字坡,酒食相待,不过是朋友之间最基本应尽之谊。
至于推荐武松去二龙山,以及出主意替武松改妆种种,又不全是朋友之谊。“武松在张青家里将息了三五日,打听得事务篾刺一般紧急”,张青担心“只恐明日有些疏失”,武松也料到“这事必然要发,如何在此安身得牢”。
不仅是武松有危险,而且武松一旦出事,张青夫妻也有窝藏之罪。他们虽然杀人越祸,但是在十字坡“店面作坊却有几处”,是有产业的,不像武松光棍一条。
为了帮助朋友,也为了自己避祸,孙二娘与张青才替武松安排上二龙山之路。至于细心替他改换装扮,也同样是帮助朋友与自我保护两层用意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