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如果能够梦回大唐,站在岱顶,循着老杜深邃的目光东望,那青未了之地,便是青州,那是我可爱的家乡。青山似屏,阳水如带,山水之间,座落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青州古城。古城西南,重峦叠嶂,绵延不绝,远接泰沂;青州东北,阡陌纵横,沃野百里,直达大海。青州之地,“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端的是钟灵毓秀,地臻天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古时代,这里是东夷族人的聚居地。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青州在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叫青州。《尚书禹贡》首载“海岱惟青州”,青州很大。《周礼》亦载:“正东曰青州,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青州也很美。总之,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气清色绿,万物茂盛,生机盎然,正是青州得名的原因。青州的底色是青色的。城外云驼玲珑三山连翠,古迹遍布;城内松林书院古柏森森,文化厚重。看一眼,青州城墙的青砖黛瓦映出的都是朝代的变迁;走一步,古城街道的青石板路发出的是历史的回声。自大禹时期至清朝灭亡,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之内,“青州”名称一直未变。自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开始,到洪武九年移治历城,在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里,虽有朝代更迭,名称变动,青州作为山东的州、府、郡的治所,山东的中心地位一直未变。明清时期青州为府治,民国初年废青州府留益都县。益都之名,也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东夷人益(伯益)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氏之后,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大禹的继承人。但益感到辅佐大禹的时间不长,功劳不大,就主动让位于启,自己则“避居箕山之阳”(今郑母香山)作《山海经》。古有“有先君之庙曰都”之说,“益都”即是供祀益的都邑。曹魏于今寿光南十里汉益县故城首置益都县,高齐天宝七年,移治所至东阳城,路、府、县同治青州。到一九八六年改县设市,益都之名,存在一千四百余年。古老的青州,处处充满故事。这里有杨二郎挑来的劈山与云门山,有尧帝巡狩登临并向龙王借一箭之地的尧王山,有严子陵隐居垂纶的钓鱼台,有鲁提辖啸聚为王的二龙山,有赵太祖养病的修真宫和敕封的“养老院”。当然,更多的是欧阳修范仲淹咏过的奇山秀水,李清照赵明诚流连的荷塘小路。也分不清是哪是神话传说,哪是历史故事。走在青州,历史文化厚重感扑面而来。一座县级博物馆,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自然是镇馆之宝,为海内外孤本。青州龙兴寺遗址窑藏出土的四百余尊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细腻,栩栩如生,在这里所谓宗教感、世俗感都不存在,有的只是晶莹明澈直入心扉的轻虚空灵,这是艺术上的至高境界。大明一代,青州繁盛之极。衡王六代七王就藩青州,王府建筑气派,富丽堂皇,俨然皇宫。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也仿照朝廷,仿佛国中之国。现在历史烟云散去,除了王府招亲、云门献寿等故事广为流传之外,只有原衡王府正门外通道上的那两座石坊,在秋色中静寂的显示着昔日的辉煌。有宋一朝,是青州历史上文化的鼎盛时刻。从矮松园走出的王曾,连中三元,成就著名诗人,一代名相。更有欧阳修、范仲淹、富弼等诸多文学巨匠、国家重臣,纷至沓来,知任青州,带来了政通人和,更带来了文风繁盛。一代词人李清照在山河破碎背井离乡之前,从泉城来到青州,在这里安稳度过了十几年让多少人艳羡的琴瑟和谐的生活,赌茶言欢,诗词附和,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词句。又是月满西楼的时候,想必,她的第二故乡仍然是她心里永远的欢乐。眼前的青州是彩色的。走在古城街道,感受国家文明城市的浓浓的生活气息。你是喜欢大槐树煎包,还是隆盛糕点,它们的味道一如往常。还有青州的弥河银瓜青州蜜桃,会使你口齿留香,馋涎欲滴。江北最大的花卉市场,能让人留恋花丛,乐不思归。漫步书画小镇,赏金石字画,犹如置身艺术的海洋。登临云驼仰天,看春花秋月,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青州,我可爱的家乡!图\文:金玉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