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封官荫禄,建功立业的心情,何必沦为江湖豪客,背负江湖之称呼?
从被逼上梁山到最终成为梁山的领袖,宋江曾经隐藏私心,曾有过推脱,但是众人的尊崇使他坐稳了梁山首领的位置。
然而,直到他咽下毒酒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游移不定的人,他经历了种种犹豫和挣扎。他开始明白,自己始终是一个封建官僚,而非真正的江湖侠客。从晁盖之后,梁山泊再也没有了所谓的“老大”,所有众英雄回归平凡,最终不过是朝廷权谋的一部分。
宋江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都充满了犹豫。这些痛苦源于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封建官员,而非真正的江湖豪杰。梁山泊的命运早在晁盖之后已经改变,不再有一个独立的“老大”,一切不过是朝廷权谋中的一着棋局。
晁宋之比较:取代晁盖,成一把手论及晁盖与宋江之间的交情,可分为两个时期审视,首个时期即为宋江加入梁山之前。
在这时期,晁盖和宋江堪称英雄相交,互相尊重,即便是在晁盖等人策划劫取生辰纲这一轰动一时的事件后,宋江也义不容辞站在他们一边,伸出援手。
在这个时候,不论是晁盖还是宋江,都奉行着“义”的原则。
晁盖对宋江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在上梁山之前,一想到宋三郎,晁盖总是准备着随时为恩公分忧,以报答这场涅槃重生的大恩。
经过一番激战,晁盖和他的兄弟们稳定下来在梁山,这应该是一个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机。然而,军师吴用提醒他,当前正面临巨大的敌对势力,迫切需要整顿军备、储备粮食,修造战船,并制定详尽的对敌策略。
尽管晁盖心怀感恩之情,但这也凸显了他谋略上的短视。他虽然秉持“义”的原则,但其计划劫取生辰纲的行为显然缺乏深谋远虑。
相较而言,宋江同样强调“义”,但却存在微妙的差异。
仔细阅读《水浒》,人们不禁感到困惑,为何宋江会帮助晁盖逃脱,明知晁盖犯下了朝廷不可饶恕的罪行?这显然与宋江最终喝下毒酒的“愚忠之举”存在矛盾。
尽管宋江表现出对英雄的赏识,但必须承认,他对晁盖的援救似乎更像是一种“义气投资”——尽管义薄云天的宋江,也在某种程度上期望回报。
正因为这一援助,当宋江陷入困境时,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晁盖是我们的心腹兄弟”。在被流放至江州的途中,宋江更是详细地向每一位结识的好汉讲述了营救晁盖的经过,这不免让人感觉他在夸耀自己的义举,同时也在依仗晁盖在江湖中的地位。
当宋江登上梁山后,他直接坐上了第二把交椅。一开始,晁盖因感念恩情,请求宋江担任山寨之主。晁盖的请托充满真挚,先是提到那场“血海般关系”的救命之恩,接着表示如果没有宋江,梁山的兴起将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再加上宋江本身的刀笔通才,也使这一决策合情合理。
身居高位,即便是稍有谋略的人也会有所变化,或者透露出一些小心思,宋江也不例外。
一开始,宋江以年龄为由推辞:“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这番话可被解读为宋江受官场陈规束缚,对江湖的看法仍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在江湖中,实力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年龄和资历在那里并不占优势。
然而,仔细一想,一个有才华的小官吏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晁盖虽然豁达,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正直豪迈,怀有侠义之心,然而宋江却偏偏强调晁盖相较于他年龄更大,这似乎是在暗示除了年龄这一点之外,晁盖别无他长。
类似这样的言辞技巧不计其数,而在行动上,也显露出宋江的雄心。
在梁山扎根之后,宋江的威望随着几场大战不断攀升。令人玩味的是,这几场战争正是晁盖打算亲自指挥的,然而在关键时刻,总是被宋江以“哥哥是山寨之主,岂可轻动”之类的话语拦住。
尽管梁山泊日渐壮大,但晁盖并非真正的领袖。一个江湖统帅长期远离实战是非常危险的。
久而久之,尽管晁盖和宋江之间表面上没有不和,但不可否认的是,晁盖也察觉到远离战场,与兄弟们疏远的弊端。
因此,搭曾头市,晁盖坚持亲自出征。
然而,在晁盖和宋江之间发生激烈冲突之前,晁盖就英勇殒命。按理说,晁盖的离去应该让二把手的位置自然而然地由宋江继承,然而在临死前,晁盖却神秘地提到:“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此时,梁山泊首领之位悬而未决。如何登上这个位置,成为“当家的”,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深思。若说宋江毫无二心,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无意义的推让:好汉肯定,成为正主晁盖去世后,紧要之务是找到新的领导人,然而晁盖的“遗嘱”显然颇具戏剧性。
此时,实际上操控梁山事务的是宋江,但要找到一个合法的领导者,这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权力博弈。
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件是宋江主动让位于卢俊义。
宋江多次表示,愿意将山寨之主的职务“让”给卢俊义。然而,卢俊义自负而自大,既自卑又明白自己的本事并不是宋江的对手。
因此,这个“让”显得相当奇怪。首先,卢俊义对寨子并没有立下过功劳,将寨主之位让给他似乎毫无合理性;其次,在那时,寨主之位还不是宋江的,他只是二把手,何来将寨主之位“让”给他人的理由?
在此之前,他甚至考虑过将寨主之位让给呼延灼,按照宋江的眼光,他应该知道呼延灼根本不具备领导才能。
即便为了晁盖和寨子的利益,也不应该选上呼延灼和卢俊义。若说为了“兄弟之义”,显然也说不通,因此,其中必然存在着私心。
这一切仿佛是一场戏,但不能完全归结为宋江的心机。
要理解宋江推让的原因,不仅要看金圣叹对宋江的评价,还要看施耐庵对宋江的刻画。宋江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实际权力,实际上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宋江本人能够执掌实权,办实事,但却不太愿意高位显赫。作为曾经的官场人,宋江天生具有一种崇贵的心理。他注重社会地位,注重家世背景。而呼延灼是开国将军呼延赞的后代,卢俊义则是京城一等的名门长者。从世俗身份上来看,他们比宋江更加高贵。
尽管宋江心中有所盘算,但他清楚地意识到,梁山的其他好汉不会同意让卢俊义或呼延灼担任主导人物。
通过一番推让,宋江不仅给了其他人面子,展示了自己的风度,还表现出不贪恋老大之位的态度。
果然,在宋江多次推让之下,李逵生气地说道:“哥哥若让别人做山寨之主,我就杀将起来。”其他众人也纷纷附和,劝告宋江不要让兄弟们失望。
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分裂的宋江。一方面,他对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心存自卑,这是因为他曾在朝廷任职;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才干和群众基础充满自信,他明白,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更有资格接受这个职位。
在梁山之上,支持宋江的主要有四大派系。第一派系包括清风山、对影山的九人和来自江州的十六人,以及郓城县的宋清、雷横、朱仝等人;第二派系是来自朝廷的投降将领,如呼延灼和关胜,他们若选择领袖,也只愿意承认宋江,正如武松所说:“如何肯从别人?”
第三派系是各路山头的代表,如二龙山的武松、鲁智深、杨志,以及少华山、桃花山、白虎山等的代表。从鲁智深和武松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些好汉都对宋江心悦诚服。
第四派系是一些梁山的元老级人物,如林冲、吴用、刘唐、三阮等人。他们的态度由吴用也见得,他也劝告宋江,如果再继续推让,“恐怕会冷了众人的心。”
众人的态度摆在那里,但卢俊义同样不愿接受梁山泊主之位。面对众头领的消极态度,宋江只能推说,他和卢俊义分别率领军队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先占领城池的将成为梁山泊的主。
这时,没人察觉到晁盖的“继位遗言”已经被替换,从寻找晁盖凶手到宋江和卢俊义之间的对决,搜索范围逐渐缩小到两人之间,让人不禁感叹:宋江的谋略着实了得。
最终结果显而易见,卢俊义对梁山泊主之位毫无兴趣。他麾下的头领们也消极怠工,等待着宋江率军攻下东平府。不久之后,宋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老大的位置,带领着东平府的人马和粮草。
饮下毒酒:忠义难全,临死顿悟既然宋江已经合法成为梁山泊的领导者,他必须以梁山的利益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忠诚的灵魂并未泯灭,当忠义难以兼顾时,作为前朝廷官员、如今的梁山泊主的宋江,他的选择牵动着双方的心。
他决定接受朝廷的招安,奉旨破敌,这是第一步。他清楚,这样的人才一旦退缩,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在陈桥驿,朝廷军队因贪官克扣酒肉,一位军校便将贪官杀死。在梁山,这或许是江湖道义,但一旦成为朝廷的军队,就必须遵循章程行事。
宋江“挥泪斩小卒”,他此刻为兄弟而哭泣,同时也为自己哭泣,为那份未知前途的忠义而哭泣:“自从上梁山泊以来,兄弟们,我从未背叛过一个。”
在征战方腊之际,由于阵亡、病故等原因,等到宋江回朝,三十六天罡只剩下十二人,而七十二地煞也只剩下二十人。正如燕青误射雁群,零星坠落,宋江预感到的“兄弟中可能会失去一些”的情景成为现实。
究竟是“失去了”那群雁群,还是“掉落的”大雁?
在接受招安、归顺朝廷之后,梁山的队伍几乎损失殆尽,聚义的事业也随之烟消云散。
是忠于朝廷,还是忠于聚义兄弟?宋江的内心充满矛盾挣扎,但他早已别无选择。
当朝廷派遣天使送来御酒时,他毫无戒心地饮了下去。然而,对面的天使却推辞不愿喝酒,令宋江感到疑惑。按照规矩赐礼,但天使却“不受而去”,这让宋江感到十分警惕。
等天使回到馆驿后,打听的人回报说:天使是喜欢喝酒的。不是人的问题,那就是酒的问题。宋江此时才豁然开朗,明白心中的猜测,原来那酒竟然是毒酒。
从官吏到梁山的好汉,一路登上领袖位置,宋江的忠心未曾改变,他仍然思念着归顺。每一步似乎都是无奈的,实际上早已注定了因果。
他憎恨朝廷被奸臣蒙蔽,但临终时却还想铲除李逵,以免这个莽夫玷污了他一生清名和忠义的声誉。
梁山泊的领导者,一度落草为寇,临终时却念及自己的“一生清名”,这种矛盾令人啼笑皆非。
于是,宋江召来了在润州的李逵,款待他吃了半晌酒食。等到酒至半醺,他才对李逵说,朝廷要派人来赐毒酒。李逵大叫:“哥哥,反了罢!”
他的呼声中蕴含了梁山好汉们在被招安后的愤怒:“只有在梁山泊才能过上快活日子,强过在这些奸臣手下受尽屈辱!”
为何宋江如此执迷不悟,明明每个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并非真正和梁山好汉们一样的身世,因此心存二心。梁山固然是一个自由轻松的地方,梁山兄弟们热血豪情,但升官发财,立下赫赫战功,对于宋江来说,这些诱惑可一点都不小。
李逵听说赐毒酒一事就要反抗,然而宋江却还想着将那些一直护佑着自己的好兄弟带走,以免这个莽人玷污了他的“清誉”。
直到在送李逵回润州的路上,宋江才将一切都坦白交代。他提到朝廷赐下的毒酒,一边告诉李逵不要怪他,他自己已经服下了毒酒。
等李逵悲痛欲绝的时候,宋江进行了一番自我剖白。他说宁可朝廷辜负了他,也不能让自己的忠心辜负了朝廷。因此,他选择背叛自己的兄弟。
“昨日酒中已与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这番话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梁山泊的“忠义之名”一直都是宋江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枷锁。到底谁才是梁山之主?及时雨的宋江?郓城县的押司宋三郎?还是武德大夫的宋江?
作为梁山泊的领导人物,宋江甚至找不到真实的自我。他的欲望过于庞大,太过贪婪,最终将梁山的众好汉推向了朝廷这个体制森严的地方,推向了真正险恶的战场。从他始终存有推崇、招安、投降等游离思想开始,梁山泊就失去了向上的方向,陷入了无主之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优质作者榜#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