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二龙山 >> 二龙山传说 >> 春游宝林溶洞

春游宝林溶洞

暮春周末上午。几网友开车到宝林寺溶洞游玩。宝林寺虽已作古,但寺院旁石灰山中的溶洞还在,它太吸引人了。

说是游玩其实是想看看溶洞如何生成,探探溶洞虚实看它究竟有无开发价值。

车出宝林杨家岗小镇向东北行进在一条弯弯曲曲的村级公路上。过排楼河后沿河岸仅容一车出行的、破烂不堪的水泥路前行。因路面年久失修灰沙满地凹凸不平,两辆车顿时掀起不小的“沙尘暴”,车身立马被灰雾装扮成风尘仆仆的勇士。沿河滩水苟延残喘断涸残流,河床顽石苔藓斑驳狰狞丑陋。几十年毫无修缮的河岸老气横秋,岸路艰难顽强地向前延伸,颤巍巍地指向我们要去的溶洞。

溶洞离宝林寺遗址不远,行车一公里许即到溶洞栖地。溶洞阡陌处有一村落名曰竹园,竹树掩映,小河绕村,村妇捣衣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只是田垄黄肥绿瘦,到处再也见不到绿油油的麦苗,大片空田荒地无人耕种,坡野杂草横行、数处荆棘丛生。年轻一代人不分男女都远赴他乡去当了农民工,留守者几乎都是老弱病残。此时春阳懒照,田园山林毫无顾忌地把苍老贫穷的家底儿和盘托出供来客欣赏,又似在向来客申诉他被儿女抛弃的不幸遭遇。

编写《神秘的宝林禅寺》一书的作者彭修京年逾半百、本地人、乡村教师,他成了我们的热心导游。作为生在宝林长在宝林的、又目睹宝林寺被毁的见证人,他多年的梦想就是重建宝林寺、恢复它本来的面貌。难得他为国为家的一片赤子之心,痴心不改地多次为重建宝林寺奔跑,自己不知道已花去了多少大洋。

去溶洞前他带我们先去看紧挨宝林寺的晒经台。众近跟前如不留意,很难看出那一不起眼的土包就是寺院兴盛时晾晒万卷经书的神圣宝台,当年台高近五十米中间还建有一小庙,庙宇中曾供奉过玄奘师徒四人塑像且有寺院典故可寻。可如今该晒经台荒芜孤寂得无人问津,佛光经韵早已湮灭不再。西眺宝林寺遗址,早已改头换面成乡中学面目,“宝林拥翠”也仅剩几十棵古柏无奈地和新生的杉树落叶松为伍,再也“翠”不过当年了。

他带众人进竹园搜寻散落在村里、屋前、坎旁的宝林寺碑帖。发现一块清代道光年间墓碑的一截残片,字迹因年久风吹雨淋模糊不清,村人只把它当石板,随意挪放或搭在毛厕里作垫脚板。可怜碑帖文明不幸斯文扫地,至今也无智者知音收藏。《县志》记载宝林寺曾有宋元明清的各代碑帖,现早已作鸟兽散、硕果无存了。

彭修京老师又指向宝林寺东北方约一公里处的二龙山,他介绍说那里曾有石塔林,建有鳌鱼池,是安葬寺院历代主持高僧之地。不远处还建有和尚塔、山上有和尚寨,依稀可想见当年寺院兴盛之境况。

宝林寺在元、明代已趋鼎盛,被朱元璋设为皇家寺院,逐渐扩为禅林,周遭二三里皆为寺院所有。寺北二里许的二龙山虽不伟岸,却建有朱元璋儿媳寿王妃徐氏墓。史载明朝皇亲国戚、众多官员每年都要到宝林皇寺来进香还愿,此举已成惯例。明寿王夫妇来宝林寺进香时,寿王之妻徐氏偶遇风寒不治而殁,便将她安葬此地。如今佳人玉体虽早已迁墓北京,但古迹墓冢尚存。当年守候墓地之兵士亦在此地封妻荫子,于是二龙山下渐成一小塆名曰王坟。上世纪70年代初曾有应山城关知青下放在此。我做知青时曾经多次去过那里,到滴水崖石板堰去就从王坟塆侧坡上经过。

彭修京老师一路讲解介绍,于是马踏石、快活岭、风筝坡等一系列景点典故从他喋喋不休的口里如数家珍般地倒落出来,才知道宝林寺周边尽是名能见经传的历史、传闻与古迹,何况还有山水作证。此时同行的“花不开的地方、鄂犬、光娣、秋水”等一行人在茫然里流露出许多遗憾。

感谢彭修京老师煞费苦心的多年积累,使我们更加了解应山宝林寺博大精深的、沧桑巨变的历史。他喜滋滋又充满自豪地对我们说宝林寺及周边景点现在终于要重建了,广水市政府已立项待发、还有私人老板愿意出资助力。我们听后也为之动容。好消息虽能鼓动人,却又让人难以置信。毕竟宝林寺已尸骨全无,千年银杏也虽寺而殁。要想重建,须得用厚厚的一沓沓金钱说话。如果宝林寺有幸重建,无疑是中国文化和广水的一大幸事。不但恢复了宝林寺旧貌,还挽救了缺失的中国文化。也许百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为宝林寺呐喊的人会留名千古,彭修京为宝林寺的重建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功劳薄上当会位列群首。

“呵呵”,说笑了还是到宝林溶洞去看看。溶洞紧挨竹园,地处中华山北麓延伸山系,是宝林寺重要景点之一。

溶洞山乃一“金瓶似的小山”,山势无巍峨之感却也陡峭,属石灰岩地质。当地农民多年在此开石灰窑,山体一处被炸成采石的塘口,山脚四周大小的石灰岩块散落满地。山林小道杂草灌木丛生、乱石碍足。我们站在山前塘口下向上攀登去寻找溶洞口。只见山体半边废弃的塘口岩石裸露,断壁残崖无一草木衍生;且多年受风雨侵蚀,山体滑坡乱石横陈,洞口已被遮掩得天衣无缝,让人无寻觅处。

我们几个人沿残崖向上面有一豁口的洞口攀爬,稍有动作脚下碎石乱滚。山下老农赶忙喊道“不要爬了!危险、危险!”我们心惊胆战,终归逃生般地放弃了此次探险。

据彭修京老师和老农介绍,前几年曾有开发商到此处开发过,溶洞里钟乳石天然造型千姿百态,开凿已初具规模。每年到此处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由此宝林溶洞的名气逐渐远近斐然。只可惜因受交通、地理、财力等客观条件制约,当地政府又与开发商难以沟和,开发溶洞项目不得已半途搁浅。从此天生丽质的它无奈被废弃于此,荒芜得“养在深闺无人识”。

我想宝林溶洞的短命,追本穷源,还是因宝林寺的毁灭而猝。千年宝林寺的中国文化积淀太重、沧桑太多又被人为地损毁,围绕宝林寺文化而生的名胜古迹随着寺院的衰亡销声匿迹也实属正常,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不懂保护遗产是广水人的致命伤。尽管此处风景秀丽依旧,遗址典故尚存,且山水古朴逶迤,交通豁然便利;可是宝林寺佛教文化已丧失殆尽,要恢复其容貌与底蕴,谈何容易?笔者认为,如果国家政府和中国佛教协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