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任
施耐庵用十回描写武松故事,十回都是在上梁山之前,而在上梁山之后,武松就突然像消失了一样,遁形了,隐身了,鲜有表现。
有人说,武松看透了朝廷,看透了生死,看穿了生活的真相,看明白了周遭的一切,当他从张青和孙二娘手中接过那一串人骨念珠,拿上那把雪花镔铁刀的时候,他已向佛,为日后出家打下了铺垫。
也有人说,步军首领武松,在以马军为主的梁山难有大作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在集团化作战的过程中步军只是充当支援配合的角色,难得去做先锋去冲锋。
还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不赞同招安,既然不认可宋江主导的梁山发展策略,那么就没必要为之奋战。士为知己而死,士为知己而战,虽和宋江是结拜兄弟,但是两人已经背向而行,背道而驰,越来越不在一条路上。
其实,这些都有道理,也都很片面。武松确实是看透了朝廷,也不同意招安,但是他还是留在梁山,且即便是在梁山军招安之后,依旧随军南征北战,并没有一个人离开梁山,这点说明他本身对梁山有感情,或者说,他有自己的打算,无论是不愿走,还是走不了,他依然是将中的一份子。
他很少出战,并非能力不够,也不是缺乏意愿,只是作为步军首领的他,确实很少有值得他出手的。
但是,这次是个例外,因为鲁智深遇到了宝光法师。
当时梁山军进攻方腊,各条战线打得如火如荼,卢俊义也刚刚斩杀了厉天闰,梁山军士气正旺,就在这时,方腊手下宝光法师邓元觉出战,梁山军派出鲁智深迎战。
两个都是出家人,两人都用禅杖,两人都有极高武功,两人交手斗了五十回合,竟然不分胜败。虽然在观战的石宝对鲁智深评价极高,认为鲁智深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同样在观战的武松却不这么想。
从二龙山开始,他就和鲁智深在一起,可以说,虽然鲁智深不是他的师父,不是他的兄长,但在价值观上一定深深影响了武松。当武大郎被潘金莲杀害之后,武松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一个亲人,而鲁智深就是那个和武松走得最近的人。
所以,五十个回合过后,武松见鲁智深战宝光不下,当时就害怕鲁智深有什么闪失,心中十分焦躁,马上舞起双刀,杀奔出阵,拿着刀直取宝光和尚。
就在这个时候,方腊一边从城内也杀出一个人,书上说,忽地城门里突出一员猛将,乃是方天定手下贝应夔,两个人接上手边厮杀,武松闪过对方进攻,直接抢住他枪杆,一下把老贝给拽下马,咔嚓就是一刀,砍死了贝应夔。
鲁智深看到这个场面,也马上过来接应武松,害怕武松有失。
所以,武松这次出战,其实并非他主动的,而是担心害怕鲁智深出问题,所以才冒险冲杀过去,关键时候的这个举动,真正可以看出,武松绝对是个真汉子,是个值得信任的好兄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