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郭斌、周忠凯、冯志伟龙泉山,位于武汉市东南郊20公里处,属于龙泉街道辖区,它由两条山脉自西向东绵延9公里,与处于盆地中的景区形成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最高海拔.5米,东南北三面被牛山湖与三汊港环抱,东面濒临盛产武昌鱼的梁子湖。龙泉山因山势如两条巨龙蟠卧在梁子湖之滨而得名,据《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称为江夏山,历史上还曾被称之为樊山、夹山、灵泉山、寝山、二龙山等。据传唐天宝末年,宰相李溪在此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人们便以“灵泉山”命名之,后来又逐渐演变为龙泉山。由于生态环境保护非常好,沿路四季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满眼的绿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天然氧吧。自古这里就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可谓“秀山丽水、天生丽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龙泉街道正逐步把绿水青山变成这里最宝贵的财富,把生态绿色打造成这里最亮眼的底色,如今的龙泉山林海苍苍、景色宜人、生机勃勃,吸引了众多游客。“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因龙泉山景色秀丽,明太祖朱元璋将此地辟为“寝山”,相继在这里修建了昭、庄、宪、康、靖、端、恭、贺等九座王陵,后被称为“三龟九寝十二景”。龙泉山古代建筑雄伟壮观,位于其中的明楚王墓群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兵火战乱,至今仍保存完好。已建成的龙泉山风景区,景区内主要有名楚王墓群、灵泉书院、婆婆树、灵泉寺、楚昭园、龟碑亭、九王寝等风景名胜景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自西汉时起,一些文臣武将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迁此隐居,登山作赋凭栏怀古,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佳作。北宋文学家张芸臾在这里留下了“共上灵泉绝顶望,苍茫绿水碧云天”的千古绝句。“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前往龙泉山游玩的市民会发现,进山入口和沿路显著位置设有“龙泉街林长公示牌”“林长制宣传长廊”宣传标语展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清晰标明林长责任区域、职责、联系电话等信息,格外显眼,这只是龙泉街扎实推进林长制落地生根的缩影。龙泉街高度重视推进林长制工作,积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不断压实保护发展林木资源的主体责任,把林业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和担当,持续提升龙泉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奋力展现生态文明“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街道按照省市规定标准落实了40名护林员,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了9名监管员,实行全覆盖分区域常态化巡山护林。龙泉山,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保护开发价值,堪称武汉市内的“绿色明珠”,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众多珍惜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家园。成为武汉一座重要的生物宝库,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绝佳场地,也是公众认识,了解大自然的天然博物馆。多年来,龙泉街道林长办公室积极开展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思路,建立森林防火报警预警系统智慧管理平台,运用现代科技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和监测;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控责任体系;加大了区域林生野生动物保护力度,规范养殖模式,推进林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与修复。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历史遗产。依托优越的森林资源,龙泉街积极探索森林旅游产业,为带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乡村振兴强势助力,打造了绕山盘旋的龙泉山风景区绿道,推进林旅融合发展,以新业态进一步促进林场森林的生态保护工作;与此同时,为实现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赋能同时,龙泉街用心用情用力推动禁捕退捕工作落实,率先完成了“四清四无”工作,及时完成了禁捕退捕攻坚任务。牛山湖在全市个湖泊中成为唯一一个水质达到Ⅱ类的湖泊,龙泉街小二型水库凉马坊水库成为第一批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样板,湖北河湖长、湖北经视直播等多家省市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告;不仅如此,龙泉街还勇担文化使命,推进明楚王墓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充分挖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楚王墓的文化价值,让文化走向大众,成为武汉市首个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并积极申创明楚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龙泉街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开展林木保护工作,擦亮生态“金名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