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武人掌权给人们留下太多如噩梦般的回忆,也许是赵匡胤本人被武将拥立登上帝位的经历让他心中警惕。总之赵匡胤把所有武人都当成了没有忠诚之心,有奶便是娘的二五仔。所以他的军事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不许武将主管军事工作,他们必须给文职官员打下手。
因此,北宋时期,枢密院的老大鲜有武人担任,好不容易有两个出任主官,也常常被文官挤兑地生无可恋,而各个部队的军事主官也都是文人担任,甚至指派宦官担任,至于职业军人节制一军,单独指挥军事行动,作梦去吧。
赵匡胤制定的军事制度,把对开武人的限制做到了极致,《水浒传》中清风寨有文武二知寨,小李广花荣为副,文知寨刘高为正。清风寨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因为此地位于青州的三岔路口。可同时遏制住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强盗移动,这也是朝廷相当重视此地,特意派功臣之子花荣前来镇守。但在重文轻武的大宋,由于刘高对花荣的压制,却造成了三座山的好汉们外出劫掠如同踏青,一点也不把清风寨放在眼里。虽然花荣神射无双,但没有刘高的支持,只能是毫无作为。
二那么,宋代的军事管理制度是怎样架构的呢?
其大体作法是将和军队有关的权力拆分为三大块儿,调兵权由归枢密院掌管,但凡有军事行动,需要进调动兵力时,枢密院经皇帝核准后,可以发兵符调兵。管兵权归三衙掌管,有关军队的日常管理、训练皆由这三个军队部门负责,所谓三衙分别是指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而第三部分的统兵权,则是由皇帝临时指派帅臣,统兵出征。而战争行动结束后,差遣之人要交出军队,调回到其他衙门,军队则返回原地。
这种架构设计,体现了相互制约和平衡,让军队将领拥兵自重极其极其困难,因为需要涉及的衙门实在太多了。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平衡的负面作用就是,错综复杂的军事管理指挥体系,运转起来效率极低,更谈不上什么兵贵神速;
《孙子兵法》中说,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真正的强军要在行动时能够做到: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但宋朝的军队却似乎与这些强军原则背道而驰,更加严重的是,这种故意造成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习将,将不知兵”,让军队的凝聚力极差。不仅谈不上进攻时侵掠如火,就连在防守时,一旦有一点疏漏,就可能造成群龙无首,大军溃败的局面。
三宋开国时,兵不满二十万。太祖末年,已增至三十七万。太宗末年,增至六十万。真宗末年,增至九十一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一百二十五万。欧阳修说:“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晏然无事,而赋敛之重,至于不可复加。"养兵如此之多,即使能战,也有一定的隐藏危机,更何况并不能战,对辽、对夏得战斗,都是一忍再忍,简直是忍者神龟。
有宋一代,因为兵制问题,造成重大军事失误的案例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雍熙北伐了。雍熙三年(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且怯阵先退,致使断后的杨业陷入重围。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雍熙北伐,由于宋太宗的遥控指挥,监军郭守文的乱命,北伐主力的东路军十余万人被辽将耶律休哥击溃,名将曹彬竟然没有表现出一点儿名将风范。东路军惨败,“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大宋的整体作战计划彻底失败。中路军田重进闻讯连忙撤军,全身而退。西路军原本进展顺利,一举收复云应寰朔四州。东路军败后,西路军本应迅速撤退,而宋太宗又开始在开封城遥控了,他下旨让西路军将四州百姓一起带回,而此时,西路军正在被辽军名将耶律斜轸追击,一旦走陷入重围,则将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西路军副将杨业,提出一个计划,虽然复杂,但还是有全身而退的可能,谁知宋太宗派出的监军王侁不耐烦了,这位是个文官,而且以前的履历还不错,于是言语讥讽杨业说,你人称杨无敌,如此畏惧敌人吗?不是应该挺身而上,击退敌人追兵吗?
杨业是知兵之人,知道正面迎敌,凶多吉少,于是恳求主将潘仲询说,吾本太原降将,本就不该活着,既然监军大人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杨业提出,自己出战,诱敌来追,他指着陈家谷,请求主将率军在此接应,夹击破敌。于是杨业率人马出征,潘仲询则率军在陈家谷接应。
杨业中辽人诱敌之计,被敌兵伏击,大败。潘仲询在陈家口,苦等杨业不到,王侁以为杨业胜了,于是就要带着队伍打上去,潘仲询想按照约定在陈家谷等待,但奈何他是武将,搞不定监军,只得从命。宋军往前只走了二十里,就遇到了逃下来的败兵,这才知道前方兵败,王侁大惊之下,做了另一个愚蠢的决定,不是收扰败兵,接应杨业而是下令后撤,潘仲询又是窝窝囊囊的从命,傍晚时分,杨业等败退到陈家谷,空荡荡的谷口没有一人接应。最终,杨业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插一名,说潘仲询可能会没多少人知道,但提到潘仁美,估计就是家喻户晓了,没错,潘仲询就是那个潘美。话说潘仁兄也够冤了,替人背了上千年的黑锅,直到今天开封龙庭潘杨湖潘湖浊,杨湖清的传说还在继续。
四宋朝的军事制度虽然防止了军阀割据,但过度分化了军队指挥权,军队战斗力差,有一利也一弊,至于是利大还是弊大,至少从北宋的对外战争角度来看,是弊大于利的。
当然,北宋在军队管理方面也有许多成就,比如说规范化,军队建制齐备。不仅有包括骑兵和步兵在内的陆军、还是有水军,和步骑混骗军团。从驻地上来看,又分为中央禁军和地方厢军和番兵。再有就是北宋完善了自唐代以来的募兵制。五代混战,募兵制飞速发展。到了北宋,则在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制度,如兵源制度、体检制度、刺字制度、军俸和补贴制度等。这些制度覆盖了士兵整个服役生涯。
再者,北宋的军事训练制度也比较成体系。军队的训练任务、训练对象、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方法,奖惩措施都十分详备。在选拔禁军的过程中,就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对身高、力量和胆量都有要求,一项不合格就不能成为禁军。在禁军之中,也分上、中、下三等,相应的训练强度不同,福利待遇也不同。
总的来说,在这一样一套复杂的军事管理制度的约束之下,北宋虽然在对辽和党项的作战中没有多大优势,但却比较有效的预防了军阀割据,而得益于此,大宋才能确保内部环境的稳定,这一点比之西夏和辽国却是要强不少,这两个国家的内乱可以说是此起比伏,根本无法有效发展经济。因此使得大宋的经济文化在当时取得了异常耀眼的成就,成为当时地球之上唯一可以在夜间看到灯光的乐土。
#三分钟讲历史#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