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有很多人物、事件都备受读者争议,比如李逵为人,吴用设计赚卢俊义等。这些争议中,最有名者,莫过于梁山好汉招安之事。宋江坚持招安,归顺朝廷,好汉们虽然有打败辽国、平定方腊的不世之功,但最后却死伤惨重。有读者认为,宋江招安做得对,是为兄弟们着想;也有读者认为,宋江招安纯粹是一己之私,害了众兄弟。

其实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在水浒中,最先说出“招安”一词的人并不是宋江,而是武松。

武松对招安的态度

水浒第三十二回中,武松因为打孔亮后醉酒,被捉入孔家庄,并遭到拷打。碰巧的是,宋江也在孔家庄,他认出并救了武松。后来,两人分别,宋江邀请武松一起去找花荣,但武松拒绝了,他要去投二龙山。

就在这时候,武松提到了招安。

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就说明,武松此时希望招安。

既然从一开始就支持招安,那么后面宋江提出招安时,武松应该会很支持,至少不会在明面上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是,当乐和唱出宋江《满江红》中的“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武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说出这句话,可见武松是反对招安的。

可问题是,明明之前提出招安,后面为何又反对招安了呢?武松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与武松的心态有关。

支持招安时,武松的心态

在与宋江分别时,武松之所以提到招安,渴望招安,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那时候,武松刚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等人,前两位都是朝廷命官,所以武松犯下的罪孽深重。这种大罪,即便是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也不会被赦免。武松对此很清晰,他自己也说“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

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不用逃亡江湖,躲避官府追捕,并且活命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造反,然后等着朝廷招安。这样的话,武松的罪过才能全部免掉,甚至可以做官。两宋时期,也流行“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等歌谣。

武松不想整天逃亡,也想活着,除了招安这条路之外,他别无他法。正因如此,所以他才会选择去二龙山落草。

多说一句,武松之所以选择二龙山,并非随意。因为在当时,二龙山实力不俗,除了鲁智深和杨志两大高手外,还有数百小喽啰,实力应该是仅次于梁山,武松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若是小山头,实力不济,很可能直接就被朝廷剿灭了,根本没资格跟朝廷谈条件,更别想朝廷招安了。

说白了,这个时候的武松一无所有,他要想活命,只能选择落草,然后等着招安。基于此,所以武松支持招安。故而,与其说武松支持招安,不如说武松是迫于现实,所以才有此最低需求。

打个比方来说,就能明白了。

曾有一位百万富翁,年已半百,日子过得特别潇洒。后来因为破产,家中无钱,为了养活全家人,这位昔日大富翁不得不到工地上去搬砖。后来经济大萧条,工地上也开始减员。他担心被赶走,所以天天祈祷:让我留在工地上吧,哪怕做的多赚的少也行。

平心而论,这位老人想搬砖吗,喜欢搬砖吗?显然不是。那他为何还祈祷留在工地上搬砖呢?因为他想活着,他要养活全家,他别无选择,搬砖是他最后的希望。所以,与其说这人喜欢搬砖,不如说他是被逼无奈。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做个百万富翁。

武松也是如此。他提出招安,并不代表他支持招安,那只是他最后的希望而已。人在那个条件下,不能有其他奢望,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果非要问武松喜欢什么,他肯定喜欢以前做都头的日子。

反对招安时,武松的心态

等到二龙山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归顺梁山,一百单八将齐聚,宋江提出招安时,按理说武松应该高兴才对。可为何武松一改往日的态度,反对招安了呢?其实,这仍然和武松的处境相关。

宋江提出招安时,武松的处境是什么样呢?

那时候,梁山很强盛。前面宋江曾经大败并生擒呼延灼、关胜等朝廷将领,也曾攻克祝家庄、曾头市甚至东平府、东昌府;即便后期,梁山也曾水战三败高俅,陆战两赢童贯。如此实力,朝廷大军也屡屡受挫。可以说,彼时的梁山,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

身处梁山的武松,还会像当初那样,渴望通过朝廷招安来保全性命吗?并不会。

打个比方来说。

假如一个人想买车,但最初他只有三百块钱,那么他能选择的只有自行车。这时候,他也会说:能买辆自行车就不错了。如果他利用这三百块钱去赚钱,结果赚到了五千块,那么他就可以考虑摩托车。假如他后来赚到了十万块,那么这笔钱就能够买小汽车。有十万块的时候,心态还会和当初一样吗?很明显,当初的自行车早已经看不上眼了。

武松的心态历程

当武松反对招安时,宋江是这么说的。

(宋江)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宋江没有说“你当初要招安,为何现在又反对招安”,因为他明白,武松当初提出招安是没得选择。现在梁山有实力,武松觉得可以不必委曲求全了。武松心态发生了变化,所以对招安态度也变了。这就说明,宋江也明白武松的心态变化。

武松为什么反对招安?还和鲁智深有关系。

上了二龙山后,武松与鲁智深和杨志成了兄弟。鲁智深一生仗义,却因为救林冲而受到奸臣高俅的迫害,若不是泼皮提早报信,鲁智深就被高俅害死了。武松上山后,不可能不知道鲁智深的故事。加上武松哥哥武大被西门庆害死,知县受贿不肯为武松住持公道,武松本人也差点被张都监等人害死,所以他对当时的世道大为抵触。

简而言之,就是朝廷有奸臣。当然,这话武松没说,鲁智深清楚地说了出来。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皁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鲁智深对皇帝尊称“圣聪”,表明他不反皇帝;又痛斥满朝文武大臣多是奸臣贼子,表明他对当时世道看得透彻。这一点,宋江也默认了,不过他认为“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所以坚持招安。

武松受鲁智深影响,所以才会反对招安。

综上可以发现,从最早孤身一人提出招安,到上二龙山与鲁智深为伴,再到梁山上反对招安,对招安的态度,反应了武松的心态历程。因为,武松的处境是逐渐变好的,他越来越有谈判的资本,他可以不通过朝廷招安来保全自己。所以当初最基本的愿望——招安,也就不再是最低需求。正因如此,武松才会支持招安后又反对招安。

参考资料:《水浒全传》(明代杨定见修订本,明代袁无涯刊行,一百二十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