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为什么会成为武松的代名词?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把自己的英明留在了楼上,上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看上去武松英雄气概,实则为自大自恋至极。一方面是觉得自己苦大仇深,报仇雪恨乃男人的气节,一方面却因此而逃亡。血溅鸳鸯楼事件,共杀了19口人,且有两名朝廷命官,此事非同小可,官府四处缉拿,风声甚紧。
武松无路可去,只好依张青和孙二娘之建议,前往二龙山投靠鲁智深和杨志。但此去路途遥远,沿途查得很紧,孙二娘便把武松装扮为一名云游僧人,以逃避官军缉拿。武松非常满意孙二娘的创意,感觉这次角色扮演游戏很适合他,于是他真的变身为“行者”,甚至此后上了梁山排座次时使用的绰号也是“行者”。
“行者”于武松之意义何在?在我看来,“行者”的意义颇多。一是指武松成人之路还很漫长,现在仍然在路上。当然,几乎所有人在盖棺定论之前,都一直在成长中,这是规律。但武松尤为需要成长,原因在于,他儿童时的缺失太多(父母双亡带来的安全感缺失、经常性被人欺负带来生存的不确定性很大),没有得到父母爱的滋养,一直处于生存的恐慌之中,养成做事简单粗暴的风格。从他打了机密房公人逃亡开始,到现在打了孔亮被拿下后被宋江救了,他的人生一会跌入低谷(逃亡、被柴进庄客所不接受、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发配孟州、血溅鸳鸯楼),一会攀越高峰(成为打虎英雄、兄弟团聚、醉打蒋门神、被张督监所善待……),终究是做事不牢靠,为人缺乏善意,无安身立命之前程,处处险象环生。确实是亟待心智成熟。
二是指武松与佛有缘。这一点很像鲁智深,他嫉恶如仇,对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绝不手软,又对弱者充满了同情。这里的弱者有:武大郎、被蒋门神夺了快活林的施恩、蜈蚣岭的妇人。当然,他杀起人来有时候也绝不手软,比如杀了张督监家的马槽、厨子、佣人、玉兰等,这也是不可原谅的。这是他犯下的滔天大错,正如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在瓦罐寺见义勇为却导致几个老和尚自杀一样,免不了欠下了多条人命。但这一切,都是在说这两个人心性耿直,害人之心并非常态。二人最后在杭州六合寺安身立命,得以善终。由此可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正常人修佛要快捷得多,这是什么原理?看来我佛的菩萨心肠能容得下滔天大罪之人,可谓宽容之心比天空还高,比海洋还深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