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便将他打发去汴京大相国寺,去投奔智清长老,讨个职事僧人做。临别之际,智真长老说:“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偈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受偈,真长老便说了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智真长老为何要给智深赠送四句偈子,这四句偈子又有何寓意呢?本文将以“遇林而起”为重点,解读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言,进一步揭秘“天孤星花和尚”所隐藏的“玄机”。
遇林而起,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辞别五台山,鲁智深一路前往汴京,途经桃花村大闹销金帐,与打虎将李忠在打麦场重逢。打麦场,就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舍南麦场”。这个麦场早就出现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的故事中,后文书中,没遮拦穆弘的家中也有打麦场。“打麦场”,就是《水浒传》中朱元璋的家。
桃花村的打麦场与史家庄的打麦场一样,都栽着杨柳树,来客都把马匹拴在了杨柳树上。这一笔暗写的是马皇后嫁到了朱家,因而,鲁智深“遇林而起”就与孝慈皇后有关。
打麦场遇李忠,原本也是“遇林而起”,但却没有直接写到“林”字,是以“杨柳”二字暗写了“林”字。
从桃花山滚下山坡,鲁智深往前走了五六十里地,就来到了瓦罐寺。“瓦罐之寺”暗藏了朱元璋与瓦罐汤的传说,又是“瓦官寺”的谐音。瓦官寺,别称古瓦罐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公元年),位于南京现在的集庆路之南,是中国五山十刹之一。瓦官寺的历史不必深究,施耐庵写“瓦罐寺”,便证明鲁智深的故事都是在南京,《水浒传》的暗线就是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役。
鲁智深在瓦罐寺中遇到了生铁佛崔道成、飞天夜叉丘小乙,这两个人物也是深有寓意的,说的就是朱洪武“孙立”而误走妖魔。生铁佛、飞天夜叉要与“武行者夜走蜈蚣岭”的故事对看,才能完全解读出其中的寓意,此处按下不表,写到武松故事时再来详细揭秘。
鲁智深与生铁佛、飞天夜叉大战一阵,因肚中饥饿,战败而逃。往前走了几里地,就在赤松林中遇到了九纹龙史进。
赤松林,就是朱松林,是明写的“遇林而起”的林。这座猛恶松林中,有一个名叫九纹龙史进的在这里剪径。前面的文章中讲过,“九纹龙”这个绰号隐喻的是朱元璋所封的九大塞王。九纹龙、赤松林,就把九大塞王锁定在了“林冲”的身上。为什么?
与史进重逢,吃过史进的牛肉饼,二人联手杀回瓦罐寺,杀了崔道成、丘小乙,放火烧毁了瓦罐寺。这一笔,其实也与书中梁山好汉四处放火是同一寓意:火,是大明王朝的国运“火德王”。“火烧史家庄”、“火烧瓦罐寺”、“火烧祝家庄”、“火烧翠云楼”……都是暗写的建文四年(年)六月十三这天皇宫中那场不明不白的大火。这场大火掩盖了建文帝死于弓箭的历史真相,同时,也成为燕王弑君篡位的遮羞布。
在前面解读《水浒传》三大神秘人物栾廷玉的文章中,我揭开了“朱家庄”大火是在建文帝出了皇宫之后,“里应(李应)”才在庄内纵火,建文帝是在庄外被杀的。梁山好汉一般都是先杀人后放火,或者边杀人边放火,大火没有烧死任何一个他们要杀的人。瓦罐寺也是这样,鲁智深“遇林而起”,杀了崔道成、丘小乙之后,纵火烧毁了寺院。
倒拔垂杨柳,鲁智深“遇林而起”赤松林是“林”,后文的野猪林也是“林”,朱也是“赤”,野猪林也是赤松林。赤松林之所以也叫“野猪林”,是因为暗藏了“大野世民”。施耐庵认为,明朝的靖难之役实际上就是一场玄武门之变,大唐太宗文皇帝与大明太宗文皇帝都是弑君篡位的妖魔。
无论赤松林,还是野猪林,抑或“大树十字坡”等“林”,都是以物拟人,而演绎这段历史的人物则是林冲。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结识了泼皮张三、李四等偷菜的泼皮。张三的绰号叫“过街老鼠”,李四则是“青草蛇”。
过街老鼠说的是朱棣,燕王生于庚子鼠年,是大明实际上的第三代皇帝。张,指的是南方朱雀七宿中的张宿,梁山好汉但凡隐姓瞒名,几乎都冒充姓张的,除了汴京的张三外,还有郓城县与阎婆惜打得火热的张三,宋江在清风寨也冒充张三。
青草蛇隐喻的是建文帝,《水浒传》中的“蛇”都是龙虎山上的那条雪花大蛇。朱允炆生于蛇年大雪节,就是书中的“雪花大蛇”。
这天,鲁智深与张三李四等人在菜园喝酒,因“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中的老鸦聒噪,花和尚十分烦躁。张三李四等人连忙叩齿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赤口,就是朱口,口,是人口的意思。白舌即白蛇,这句话的意思是朱洪武升天,朱允炆入地。“墙角边绿杨树”,说的是南京皇城东南墙角外的柳树湾,“倒拔垂杨柳”的故事还是发生在南京。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招来了豹子头林冲。林冲出场时,书中这样写道:“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林冲的形象借用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张飞的外貌特征,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加之“燕颔虎须”,林冲便有一个“燕”字了。
林冲因在菜园的缺墙处见鲁智深禅杖使得好,便大声喝彩,鲁智深问明来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便邀请他入园喝酒,二人结拜为兄弟。
这段故事,才是真正的“遇林而起”,由鲁智深、林冲二人共同演绎了两段大明秘史。那么,这段大明秘史又是哪两段秘史呢?
明承宋祚,朱重八“遇林而起”《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重八因为小时多病,其父仁祖便把他抱到当地佛寺之中看病。因为饥荒,佛寺中早已没有了僧人(对看瓦罐寺)。回到家中,便见东檐下有一个僧人面壁而立。这个僧人以手抚摸朱重八的头,第二天病就好了。但是不久,朱重八的病又犯了,仁祖便打算让重八“俾从释氏”。
但是,因为“濠之钟离东乡”的佛寺中没了僧人,仁祖便举家迁徙到“太平乡之孤庄村”。之后,朱重八又因饥馑入了佛门。郭子兴起兵攻占了濠州,朱重八便投奔了郭帅。郭子兴初给朱重八改名为朱兴宗,后再改名为朱元璋,并将马氏女嫁给了他。
郭子兴是韩山童红巾军五大元帅之一,郭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至正十六年(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韩林儿封他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其中就隐藏了“吴国公”、“吴王”。
四年之后,也就是年农历戊申年,朱元璋以“明”为国号,建立朱明王朝。做了皇帝,朱元璋就是“孤家寡人”。
明太祖曾经因“俾从释氏”而迁徙到“孤庄村”,入了佛门,又干了杀人放火的大事,岂不就是“天孤星花和尚”?
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当然就是九世孙了。所以,端王就是“九大王”。韩林儿在刘福通等人的拥立下,建立了韩宋,以汴京为都城。朱元璋原本是吴国公,又自称吴王,但却没有相仿前代诸多皇帝,以“吴”为国号,反倒是以小明王的“明”立国。这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暗伏的“明承宋祚”,以北宋历史隐藏明朝秘史的原因所在。
“明承宋祚”在《水浒传》中有多处隐喻,比如,“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这两句赵匡胤写的《咏日》时,就被施耐庵点化为梁山大聚义时的“大金盘”。这只大金盘裹着一团火块,钻进了正南地下,熄灭于“水浒”,其寓意就是两个火德王都亡于“金”。
朱元璋取代了小明王韩林儿,其实就是智真长老所说的“遇林而起”。智真长老这个人物来历不凡,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做过解读,下文讲“遇山而富”时再简要地重复一次。
秘献白帽,姚广孝“遇林而起”林冲以张飞的形象而得了一个“燕”字,与鲁智深结拜前,又说是与林娘子“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明刻本容与堂本《水浒传》中,写的是“岳庙”而非“嶽庙”。这一写法,大致有两个寓意。
其一,以灯谜“解带格”,在“岳庙”之间暗藏了一个“王”字,如此,林冲便是暗喻了“木字辈”的燕王,也就是朱棣。
其二,“岳庙”也可以理解为东岳庙。“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之前,以去酸枣门外的岳庙还香愿为名,诓骗监视他的牌军先去跟庙祝打招呼,叫来日早开庙门:“等我来烧炷头香,就要三牲,献刘李王”。
两个教头都去岳庙还香愿,其实写的是朱元璋出世时,他母亲所吃的神仙赐给他的“冷香丸”。这粒“冷香丸”后来成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这部书写的就是朱元璋家的家史国史。
所以,施耐庵特意写到的“三牲”,就是岳庙特别供品公鸡、鲤鱼、猪头。公鸡,在“三打朱家庄”故事中出现,隐藏的是鸡鸣山上的鸡鸣寺。鲤鱼,也被写入书中,最典型的一处就是宋江在江州吃鲤鱼得病。江州的故事中,暗写了燕王在靖难之役之前装病装疯的历史。“猪首”就更不用多做解读了,武松杀嫂寓意建文削藩,“猪首”就是祭品。
鲁智深隐喻了朱元璋,因韩林儿建立了大明王朝,是“遇林而起”。林冲隐喻的是燕王,“鲁智深”在燕王这里,又隐喻了另外一次“遇林而起”。这次遇林而起,讲的是道衍和尚给燕王秘密加了一顶白帽。
洪武十五年(年,农历壬戌狗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诏令僧官侍奉诸王念经祈福。天界寺僧官道衍趁此机会,密见燕王,给他献了一顶白帽,暗示他能够做皇帝。《水浒传》中的“白额”、“白衣秀士王伦”,都是讲的这件事。道衍,就是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在姚广孝的辅佐下,燕王于建文元年(年)起兵“奉天靖难”。林冲出场时是“三十四五年纪”,这个数字是一个谶纬数,其实说的是“三十九”,也就是“30+4+5”,燕王起兵时,正好是三十九岁。这样的写法,在《水浒传》中大量存在,不止林冲年纪这一处。
前面的文章中,解读了道衍和尚就是“天孤星花和尚”,花和尚“遇林而起”,就是写的燕王如太祖武德皇帝那样,弑君篡位。林,是韩林儿的“林”,又象征了朱元璋家五行字辈中的“木字辈”。
遇林而起,天孤星入主二龙山宝珠寺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说过“二龙山宝珠寺”的来历,智真长老这个人物就隐含了“二龙山宝珠寺”。
二龙山,其实隐写的是“独龙阜”。朱元璋亲自选择风水宝地,修建孝陵,所选陵寝正是独龙阜上宝志禅师的墓穴。宝志禅师也姓朱,陵寝被朱姓皇帝占领,这个地方岂不就是“二龙山宝珠寺”?
朱洪武占据二龙山宝珠寺,却并没有“遇山而富”。道衍和尚却以僧人的身份做了“黑衣宰相”,在朝中为政,在寺庙中安居,却是行走于“二龙山”、“宝珠寺”之间。道衍和尚倒是“遇山而富”了。
永乐十八年(年),又是一个庚子年,永乐皇帝度过了一轮花甲,便迁都北京——这就是“遇州而迁”。《水浒传》中真实地隐写了这段历史,鲁智深“遇州而迁”只是一个引子,梁山其他好汉的姓名、绰号以及故事之中,非常清楚地暗写了永乐迁都。欲知其中详情,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