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7月1日至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组建、发展到撤销建制历时八年。与之前已有兵团相比,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的地方。

早在年,赫赫有名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挂牌成立,除此之外还有年2月成立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前二者给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提供了有案可查的先例和切实可行的经验,也提供了不少人才援助。三个兵团无一例外毗邻中苏边境,承担屯垦与戍边双重任务。

与之前已有兵团不同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中苏进一步恶化,特别是中苏东段边境冲突加剧的特殊背景下。

中苏边境线长达公里。这条边界线,完全是十九世纪中叶后沙俄趁中国“大而弱”之时,通过武装侵略强加给我国清朝政府的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过武力强加给清朝政府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共侵占我国领土总面积达万平方公里之多。年中苏边境线中,在东段的黑龙江省就长达近公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两国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名复转官兵(史称“66.3”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 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团的24个营94个生产队。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为固边卫国,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泽东主席在这份文件上做了批示(史称“六一八”批示)。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意在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略要点,进行战略侦察,同时在特殊时刻抗击、歼灭入侵者。

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军、炮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部分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当时,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李少元少将(军区副政委兼任兵团政委)、颜文斌少将(任兵团 副司令员,主持兵团工作)、程克廉(任兵团政委)等三千余名军官接到命令后,均在 时间内从四面八方开赴屯垦戍边的战斗岗位,会同原东北农垦总局部分领导,率领兵团全体指战员以及职工家属,承担起屯垦戍边的伟大历史使命。

年7月到年5月,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宁波等大中城市的五十余万名血气方刚的高中、初中学生,纷纷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先后报名来到兵团加入到解放军的序列,屯垦戍边,报效祖国。

就在知识青年来到兵团的同时,兵团党委根据屯垦戍边的实际需要,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沈阳军区、中央批准,在同江、饶河、抚远“三江平原”的千里荒原上,以原七星等4个团(场)为基础,组建兵团第六师,师部驻七星。

紧接着,从兵团其他各师集中 精锐力量,抢修二龙山至抚远长达公里的边防公路(史称“二抚公路”)。在二抚公路沿线两侧选址新建六十团(今前进农场)、六十一团(今创业农场)、六十二团(今红卫农场)、反修营(今前锋农场)。各团在严冬中边组建边安置城市知识青年。

从年底到年初,兵团司令部依据作战预案,按中国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战备值班营35个,每个步兵营编制余人;战略值班连个,每个连人;组建个武器排;兵团战备值班总人数达2.2万余人。上述人员共装备步枪余支、冲锋枪余支、轻机枪挺、“12.7”高射机枪45挺、“六零”迫击炮门、“八二”迫击炮门、“七五”无后坐力反坦克炮门、“七六”加农炮30门、火箭筒具以及部分轻武器,弹药装备约一个基数。按照作战方向任务组建的武器营,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团一师6个营;在鹤岗、萝北方向,兵团二师8个营;在宝清、饶河方向,兵团三师5个营;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团四师9个营;在双山、齐齐哈尔方向,兵团五师3个营;后组建的兵团六师4个营。

年,兵团进一步加强了武装部队的力量,扩编武装连队余个,武装总人数达到7万余人,并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了战场建设步伐。兵团6个师的后方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设战备仓库、宿舍、医院2.5万多平方米,永备作战坑道余米。在边境地区前沿要点,构筑了相当数量的野战工事和战斗连队(村)。构筑守备工事,加强有线和无线通信建设,在防区内增修机动道路5公里,基本保证了屯垦戍边的需要。

由于兵团是准军事单位,所以为了保密起见,兵团为所属各师分别用“建“设”“钢”“铁”“边”“防”六个字编了信箱,即一师为“建字信箱”,二师为“设字信箱”,三师为“钢字信箱”,四师为“铁字信箱”,五师为“边字信箱”,六师为“防字信箱”。各团依本师分配的顺序号形成自己的对外称呼,如四师四十团对外称“铁字信箱”,团属各连对外均称“分队”。

武器分队组建后,利用农闲和冬季,抓紧对武装战士进行必须的战术、技术基础训练,保证战士在具备战时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期间特别重视对班长、排长和技术骨干的集中轮训。从年至年,仅兵团和各师在教导队办培训班就达期,训练干部人,培训骨干2万余人次。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需要,兵团虽然把戍边任务放到了重要议程,但屯垦任务并没有松懈。年初,兵团组建刚就,便组建了兵团第六师,新建4个团,全力开发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抚远荒原。新创建的六十一团,当年垦荒6万余亩,年达到15万亩,生产粮食万公斤,上交商品粮51万公斤。加上其他师团的努力,兵团两年开荒约万亩。年,根据屯垦戍边的实际需要,兵团经报请中央、国务院、黑龙江省革命委员批准,经铁道部天津第三铁道设计院唐山勘测大队勘测,由哈尔滨铁路局组织建设,兵团三师、六师组织施工,建设了由集贤县福利屯至六十团(今前进农场)的铁路。此段路全程.6公里,从年开工,到年建成,成为中国有史以来 条为屯垦戍边服务的铁路动脉。

据史志记载,八年间全兵团共开垦荒地近万亩,年的.9万亩增加到年的38.3%(见表1)。 代表性的是开发抚远荒原和组建普阳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时正值中苏交恶,抚远地区成为中俄边界我方的战略缺口。

六师成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开荒面积,4万多名知青在解放军干部的指挥下,在老转业军人的带领下,如同当年的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时一样,以豪迈的革命精神向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抚远荒原进军,掀起了开发的热潮。

当年的抚远地区沼泽漫布、杂草丛生、野兽出没、人迹罕至,而六师是 组建,没有任何后勤生活基地,各团建新点的任务繁重,经过艰苦奋斗,六师先后扩建4个农场,新建7个农场,个生产队,5年内开荒万亩。如今,以六师师部和各团团部为雏形的农垦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即是今日中国东方农垦 城——建三江管理局,已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安全食品基地生态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米都”。

表1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基本情况统计表(~年、年)项目年年年年年年年耕地面积(万亩).......2粮豆播种面积(万亩).......2粮豆平均亩产(斤)....7粮豆总产(亿斤)26....9...78上交粮豆(亿斤)15.5......32农业产值(万元)....农用拖拉机(台)

注: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经济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7月 版,第、-页整理。

普阳农场是兵团二师十七团由汤原地区搬迁至萝北县蒲鸭河地区建成的。十七团是年在 中坚守上甘岭43天的英雄部队十五军的1多名军官和在铁道兵九师80多名留守人员建立的农场基础上扩建的。年,他们带领多名山东支边青年和多名城市知识青年,开赴蒲鸭河地区。要将20个生产队、0人口、多台拖拉机、多头大牲畜、0多只羊和大批生产、生活物资搬走。同时,还要贯彻“边搬迁、边建设、边开荒、边发展”的方针,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并开荒11.5万亩。如今普阳农场已成为黑龙江垦区上百个农场中的佼佼者。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利建设难有发达的农业。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型 性水利工程较少,为改善农业生产被动的状况,兵团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两大水利工程是西部地区的查哈阳水利工程和东部地区的别拉洪河水利工程。

查哈阳灌区灌溉面积由原先的12万亩扩大到25~27万亩,成为黑龙江垦区西部 的水利枢纽工程。年兵团撤销,东部别拉洪河治理此项工程仍在继续,直到年9月,彻底解决了别拉洪河由内流无河床变为顺畅的外流河。不久,根治别拉洪河的经验得到充分利用,三江平原另外两条河流(浓江河和鸭绿河)得到治理,使这两条河域内的农场涝能排、旱能灌。三江平原“内三河”的治理为三江平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天的建三江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和“以粮为纲”指导思想的冲击,使刚刚恢复起来的林业队伍缩减,植树造林工作处于低迷阶段。特别是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后,大批城市青年涌入农场,急需大量木材盖房,开垦土地种粮,于是开始了大面积毁林开荒,毁草种地,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年和年出现了风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自此兵团认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从年开始造林步伐逐年加快,加强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林体系建设,其中查哈阳的防风固沙林建设和三江平原的林网建设颇具成效。高质量营造了护渠林、护路林、农防林、绿化林,形成了“绿龙腾三江”的美景。建三江成为中华大粮仓是农垦人的骄傲,也是农垦人探索自然、遵循规律、治水造林、营造生态环境、创新发展的范式。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初期,因“文革”中打倒了农场的大批领导和科技干部,已经成型的科技措施办法被丢弃,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从年开始,兵团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工作,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使绝大多数被改行、下放的技术人员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恢复了兵团和师的科研机构,要求各团建立科研连,连队建科研班,尤其是恢复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大学”)。

此后,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多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还召开了一系列科研工作会议,交流和总结科学种田的经验,制订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在耕作方法方面,改连年耕翻为隔年耕翻;改季节耕作为常年耕作;改浅层同层耕翻为多层深松;改掠夺式生产为积极培肥地力。逐步建立起“深松深耕为基础,少耕为方向,培肥地力为核心,翻、松、耙、搅、卡结合,用地养地结合、垄平结合,机械化轮作、耕作、施肥、植保四制配套的土壤耕作制”。五师三十一团(曙光农场)五连处于丘陵地带,土质瘠薄,为白浆土,既怕旱,又怕涝,“晴天硬梆梆,雨天一锅汤”。

自年以来,坚持以积肥改土为中心搞农田基本建设,每年积厩肥万吨以上,初步改变了土壤板结、瘠薄的状况,并营造防护林带14条,年、年连续两年粮食单产斤以上。年,许多农场遭灾,大幅度减产,而五连的粮食亩产仍达斤,大豆亩产达斤,十年连年盈利。克山农场和曙光农场五连由于坚持科学种田,连年增产,被兵团在农业学大寨的过程中树为典型。

年8月21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纳入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改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年2月25日兵团撤销,改编为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但是考虑到与苏联关系并没有太多缓和,所以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准军事力量,经常号召和组织各师、各团场毕业生参加武装训练。直到年末年初才全部停止有组织、有考核武装力量的训练工作。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丰碑中,也永远的定格在历史的丰碑上。

经过几代人70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达到万亩,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国内 水平。垦区粮食综合厂、生产能力达到亿斤,提供商品粮亿斤以上,可保证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每到国家由于生产粮食出现短缺,垦区都发挥了突出作用,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今天的辉煌与曾经的奋斗密不可分,离不开半个世纪前,在艰苦卓绝、政治动荡的北大荒,兵团人近万亩的荒原开发、余万亩的新增耕地;离不开兵团时期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科学种植等方面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兵团人继承并发扬北大荒精神,保持革命军人战天斗地的英雄本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