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水浒传》中的杨志,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悲剧就在于他是一位逃遁者,而且还是一位愤怒的逃遁者。之所以说他一位愤怒的逃遁者,与他人生的际遇和在际遇中所彰显出来的个性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说杨志是一位愤怒的逃遁者呢?这里是有依据的。

杨志原为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于是四处逃难。他面对汹涌的黄河,想必也有一番雷霆之怒,打捞无果,他最终选择了逃遁。

难怪后来高俅责难他:“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还要来当差,虽已赦免,难以委用!”

可以想象当时的杨志何以无地自容。要知道他正经八百地打点枢密院,好不容易才搞到殿司府制使申请表,结果晋见部门最高领导高俅时,高俅拿杨志的档案一看,就直接把这位有为青年的前途废了。我们单从因果关系方面来说,杨志理应为自己的逃避买单,只有这样,他才会长些记性。

后来的剧情,并没有反转。落魄的杨志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州桥叫卖祖传的宝刀,不想却碰见了泼皮牛二,并与牛二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可以看出杨志起初并不想杀人,一开始屡屡退让,可他的退让,却反倒激起了牛二的贪心和欲望。到最后,一刀结束了牛二的性命。也许你要问:他杀了人而且也不逃,就不算逃遁者了吧?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他不杀人而把问题解决了,他才是真正的面对。想那汉初的韩信,忍胯下之辱就化解了冲突。包括《水浒传》里的朱武等人,不需动武,就可以解决问题。动一下脑筋嘛,为什么一定要杀人,杀人只能说明你的无能,不需要杀人就能把问题解决了,你非得用杀人的办法去解决嘛!杀人,就如同自杀一样,这才是真正的逃避。而且,这样一个市井无赖,虽然可恶,但罪不至死。结果叫你一刀宰了。明眼人一看就能找出诟病,一则你杨志心胸太狭隘,二则你杨志可能只会使用刀枪,说明贴身手搏的功夫不行,就是那个“鼓上蚤”石迁都比你强。在这里,杀人恰恰不是面对,而是逃避。有了逃避的意识,就有了逃遁的行为。

后来,杨志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充军时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所赏识,为其护送生辰纲,又被晁盖等用计所劫。

单说杨志护送生辰纲,所处置的人与事,从始至终都扮演了一个逃遁者的角色而且是一位愤怒的逃遁者。为了尽快通过“强人”出没的地方,他又做了些什么?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中这样写道: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那十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杨志的这一系列做法,还没有见到贼人,就已经人为的制造了分裂,其自乱阵脚的做法,直接酿成了“我让你打狗,你偏撵鸡”的对抗局面。最终,从迷药中醒来的杨志,那形象活脱脱就是一幅愤怒的逃遁者。

可他又能逃遁到哪里呢?他逃离了东京,逃离了黄泥岗,逃离了二龙山,逃离了梁山。能逃离那个大宋吗?能逃离那个尘世吗?最后,在一个叫丹徒的小城孤零零地病倒并了却了自己悲情的一生。

杨志之所以一直在逃遁,又一直逃脱不了。主要根源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中下阶层希望过上正常安宁的生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在当时的“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现实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现实的客观存在和他“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主观想法直接产生冲突,这是他悲情人生的根源。而他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将这一悲剧推向高潮。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他偏狭顽固机械自且以为是不通人情的个性特点,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此这般,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杨志所不能自省的,也是他无法自拔的宿命。作者通过杨志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北宋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让人窥一叶而知森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