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集一书生,闲坐说应山
作者:徐宜业
学校放假了,家里事情忙完了,我总算喘了一口气,于是乘着公交车到古村应山玩玩。
我从小镇龙集出发,坐镇公交车,沿楼尚公路往东行五公里,就到应山了。我到应山村委会下车,迎接我的是应山康居示范村,清一色的明清仿古建筑。
应山坐落在成子湖东岸,明朝时称泗州仁信四图应山集,兴起于隋唐,明朝最繁荣。那时应山集有私塾、药铺、典当行、染布作坊、戏台、东大庙、西大庙等,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小集镇。自从清朝乾隆年间,泗州城消失了,应山集也渐渐衰弱了。
衰弱归衰弱,应山集一直保留着小集市的影响力,辐射着周边几个村农产品贸易。即使现在的应山集,每旬的一、三、六、九这四天逢集时,本村的、周边村的、甚至外乡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农副产品买卖。我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去应山赶集。剃头的老王,卖布的老杨,卖线的老胡,卖油盐火耗的小高,见到谁都笑,都打招呼。
应山的地形很有特点,两侧低洼,中间高高的,特别是岗岭上的古墓,如同小土山,当地老百姓都叫小东山。
应山在洪泽湖的北岸,与南岸的老子山遥相呼应。传说站在老子山可以看到应山,站在应山可以看到老子山,两山相应,因此取名应山。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两座山相距好几十里,站在老子山上决不能看到应山,站在应山上也决不能看到老子山。
应山当地老人说,应山本来是一条土龙。应山的东堆,就是土龙的头。在很久很久以前,应山的东堆每天都在增长。如果第一天有人从东堆取土,那么第二天东堆的土就自动长出来了。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个风水先生。他用铁锹铲了东堆里的某个地方,结果土堆里面鲜血直流。据说风水先生用铁掀铲断土龙的头部,土龙的血都流干了。从此,东堆不再增长了。如果不是风水先生破了应山的风水,那么东堆还在不断增长,应山就可能与洪泽湖南岸的老子山连到一起了。
看来,十个风水先生,有九个都不是好东西。东堆增长,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我不禁腹诽风水先生的多事。
下面的故事又与风水先生有关。
龙集有个姓张的老人,他喜欢讲故事。他毛遂自荐给人们讲起了应山的传说。
从前,应山只是个没有名字的大土堆,土堆旁边有个小王庄,村庄东头有个荷花塘,里面长满了荷花。可这荷花池不是凡间的荷花池,而是天上的通天池。这荷花也不是凡间的荷花,而是神女变的,她被玉帝派下来管理这一方百姓。
村里来个白面书生,在荷花池边住下来。荷花神女看书生很辛苦,就变成美女帮助书生,后来做了书生的妻子。他们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书生是个贪财的人,中了风水先生的诡计,收取财主的两银子。他把荷花池卖给财主作为墓穴。
原来那个风水先生是个恶毒的东西,他用铁锨铲伤了荷花神女的脚,荷花池里充满血腥。他企图杀死荷花神女。要不是神女师父的及时搭救,神女就葬送了性命。神女对她的丈夫书生非常失望。
书生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悔万分。他站在池塘边,越想越恨自己,整整哭了三天三夜。他趴在大土堆上,痛苦地高声喊着妻子的名字,整整喊了三天三夜,最后喊死了。人们把书生葬在大土堆旁边。后来,四乡八邻的人们经常在半夜里听到书生的喊声,远远地还能听到荷花神女回应的声音。再后来,人们就把大土堆,取名应山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你不必当真哦。应山并没有山,大土堆倒是有的。不过大土堆里埋的不是贪财的书生,而是生于应山,卒于应山的金纯。
《泗州志》云:“金纯,本州应山集人。”在明朝,应山集属于泗州仁信四图,那时应山叫应山集。
《泗州志》提到的金纯,他可是历史上的大人物。金纯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年),卒于明正统五年(年),享年77岁。他自洪武三十年(公元年)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到明宣德三年(公元年)辞官回乡,经历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任过礼部、工部、刑部三部尚书。他一生为官清廉,忠于朝廷,勤于国事。
他自元至正二十三年(年)出生,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年)太学学习之前的三十年时间,一直在应山集生活。他从明宣德三年(年)辞官回乡,至明正统五年(年)去世的十二年时间里,也是在应山集度过的。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应山集。
他生在应山集,死在应山,葬在应山集。今天应山小学南面的大土堆,就是金纯墓。他的墓高约6米,周长米,占地近三亩,宛如小山。五百多年来,应山集人民世代为这位应山集名人填土扫墓。如今的金纯墓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
你不要小看应山集这小地方,这里在明朝出了两个大人物,除了尚书金纯,还有御史萧玉成。
《泗州志》记载:“萧玉成,泗州应山集人。”
萧玉成明朝洪武初年生于应山集,永乐时去太学读书,明宣宗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于宣德五年病逝。明宣宗赐葬于他的故里应山集。他像金纯一样,一生为官清廉。据说,应山集西边有个土堆子,就是萧玉成的御史坟。不过这个土堆子,早已看不见了。
应山小学南边的金纯墓顶上,原先建有民兵瞭望台,当地老百姓叫炮楼。这个瞭望台军事术语叫对湖对空瞭望哨。它建于年,当时用于密切监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瞭望哨矗立在金纯墓上,为正方形,长宽都是3米,高8米多,分上下两层,是用青砖砌成的。在瞭望塔一侧的墙壁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白色标语依稀可见。
顺着底层小门,人们顺着楼梯可以爬到瞭望哨的顶部。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到远处的洪泽湖面以及天空,在当时它是对湖对空瞭望的重要军事哨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有3名军人在这里负责瞭望。后来台海局势缓和了,军人撤走了,由当地人武部接管,应山村基干民兵连两挺机枪和几支步枪都存放在瞭望哨所里。
这个瞭望哨,耸立在金纯墓上已经50多年了。瞭望哨依着金纯墓,金纯墓抱着瞭望哨,相互依存。瞭望哨像金纯墓一样成为应山集一道独特的风景。可是前不久,不知哪位好事者,受哪位大佬指使,神不知鬼不觉地,乘着夜色用推土机把金纯墓上的瞭望哨推掉了。一夜之间,瞭望哨蒸发了。现在的金纯墓,只剩下光秃秃的大土堆。对于看惯了金纯墓上耸立瞭望塔的应山集人,心里显然感到不舒服。
顺着金纯墓往北走百十米,就到应山小学了。早先小学是十几间旧瓦房,现在换成了楼房了。你不要看应山小学现在不大有名,如果把时光向前倒百十年,那可不得了了。
应山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年)。那时叫应山学堂,后几经兴衰,抗日战争前改名安徽省立泗县应山镇中心小学。那时应山属于中心镇,我们龙集还是安徽辖区。年,应山小学成立共产党地下支部,先后培养多名干部,素有淮北小抗大之称。应山小学是龙集这块土地上建校最早的学校。
自金纯墓以南米处,有座小石桥,这是应山石桥。应山古桥南面有座凉亭,叫凤翼亭。这两处古迹我以前没有去看过。
应山集当地的一位同学告诉我,应山集的湖边有座双头墓,墓里埋葬着应山朱氏的两个女儿。面对乡人对自己贞洁的质疑,她们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来家人就把她们两姐妹葬在一起。多年来,朱氏家族每年都要举行祭拜活动。那位同学再三邀请我,下次我去应山集时,他一定要带我去看应山的双头墓。
沿金纯墓往东南走二里,就到了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叫朱庄。这个小村庄并不显眼,就是最小的地图上也找不到。可在这小村庄里有一口井,却很有名。泗洪县志叫朱庄井。据说它是金氏家族的家井。
小井位于朱庄东南方向米,自井向西10米处有一条南北向的村道,向南15米处有条水渠与洪泽湖相连。
这口小井井口直径1.7米,有一块直径3.2米的圆形井栏盖在井口上,上有二孔,每孔直径0.5米,井壁用青砖砌成的,井深约10米。据泗洪县志记载,它建于明朝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口井深不见底。据说井栏青石上有两只深深的牛蹄印,说是牛郎在此处饮牛时踩的。我小时候经常去这里挑水。可能是因为我粗心,我从来没有看见井栏上的牛蹄印。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口井有灵性,四五百年很少淹死人。不论大人孩子如果不慎谁掉进井里,就会自动漂上来。如果阴天早晨,你去打水,耳朵紧贴井口细听,还会听见井里传出美妙的音乐声。
在自来水没有通之前,应山集的居民都吃朱庄井里的水。村民吃井里的水,用井里的水。听老人说,这口井的井眼是直通东海的,是口神井,从来没有干过。这话是真是假,反正从我记事到现在没有干枯过。即使最干旱的年成,地干了,沟干了,塘干了,洪泽湖里的水几乎干了,可是朱庄井没有干。我们临近应山集的杨卲村、金圩村村民都到朱庄井挑水吃。我小时候经常去挑水。朱庄井的井水又凉又甜,暑夏喝了一碗,赛过农夫山泉,舒服极了。
朱庄井润泽一方土地,养活一方子民,是应山集人的生命井。
金纯墓往东走四五百米就到应山烈士陵园。它是泗洪四大陵园之一。陵园占地大约20亩,最早建于年1月1日,后来两次修建。陵园最初安葬新四军四师九旅抗日战争中牺牲的83位战士,后来陆续迁入一些散葬烈士,现在这里总共安眠着位烈士。
年8月,攻打金圩村时被捕牺牲的泗阳县成河区区长刘文德,他的遗体最初就安葬在应山烈士陵园。为纪念刘文德烈士,当时泗阳县人民政府将应山乡更名为文德乡。历史理应得到尊重,时间不长,文德乡又更名为应山乡。
走进陵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抗战烈士纪念塔和纪念碑。纪念塔高约6米,塔基2米见方。塔的正面刻有“抗战烈士公墓”,塔的东侧刻有“抗战死难者万岁”,塔的西侧刻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大理石石碑上刻有烈士的英名、籍贯和年龄。纪念碑前新建了纪念广场,广场上雕刻了一组烈士群像,陵园大门东侧新建了纪念馆等设施。
陵园四周有高高的围墙,里面栽有松树、柏树,蓊蓊郁郁。一排排墓碑,一畦畦红花碧草,让陵园显得尤为清静。
每逢清明节、建军节等节日,当地干群、师生、烈士后裔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祭奠英烈,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退伍老兵金立珍和他的父亲,在这里义务守园70年,成为当地人传颂的佳话。应山烈士陵园已经成为龙集镇中小学师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应山村因为古迹较多,历史悠久,文脉厚重,被评为宿迁市首批“历史文化特色村”。
应山村夹在两个大湖中间,水产资源丰富。应山人做好水文章,用水产养殖带动多种经营,践行着走水路奔小康的蓝图。依托古迹载体,开发旅游资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久的将来,应山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龙集一书生,闲坐说应山”,让更多的人走进古村应山,让古村应山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文/徐宜业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作者简介:徐宜业,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泗洪县龙集镇人,年6月毕业于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被评为镇首届名师、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县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班主任、市语文骨干教师,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并结题,有上百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平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于农村,教育农家娃。喜爱农村,喜爱乡土,喜爱乡情乡俗,喜爱乡土生活,喜爱乡土一样的农民,喜爱书写乡土一样的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