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西水森林生态站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在授牌的那一刻,正在收看实况转播的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西水森林生态站(以下简称生态站)的全体党员干部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鼓掌欢庆,含泪相拥。这荣誉,记录了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属于一代又一代守护祁连山的热血儿女!
(一)祁连母亲的呼唤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多年前,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寥寥数语,语调低沉,凄凉哀婉,深情诉说了古匈奴人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挚爱。唐人梁载言《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记录了祁连山历史上自然生态的繁盛。年6月,一群立志报国、胸怀满腔热血的大中专毕业生离开繁华的都市,相继投入了巍峨连绵的大山怀抱,将青春融入了祁连山深处。他们豪迈地高呼:“祁连山,我们来了!”
西望大漠接天山,雪横千秋云岭巅。抛洒热血化碧海,引得春风入祁连。
祁连山绵延千里,雄伟壮观。她形成于两亿年前的地壳运动,横亘东西。高山冰川、莽莽林海、无际草原、广袤湿地,绘就了河西走廊独特的壮美画卷。万涓溪流,汇聚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滋润着河西走廊沃野良田和千里绿洲。冬日里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夏日里林草初浴,满目葱茏,宛如塞上江南。她像一个胸怀博大的母亲,孕育了河西走廊;她像一颗塞上绿色明珠,点缀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繁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之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祁连山不堪重负,林区原本稳健的生态系统趋于脆弱。
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祁连山生态环境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就会让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联合,纵连新疆大漠。这不仅孤立了青藏高原,整个河西走廊都将面临频繁沙暴侵袭,内蒙古西部也将变成一片荒漠,兰州、宁夏都将不断被侵蚀,祖国大西北的大片绿洲会在荒漠化中消失,在呼啸的沙尘里变成不毛之地。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我国科学界先辈就开启了祁连山相关领域保护及研究序幕,并在50、60年代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对祁连山野生动物、植物及生态、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象等学科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在60年代后期,祁连山科学研究开展很少,几近中断。
历史的年轮步入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发展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怀着对母亲山的神往,30多名学子组成科研小组,在祁连山腹地的寺大隆、塔尔沟、大黄山、响水河等地相继建立起科研监测站点,开始踏上了漫漫科研历程。他们把青春年华交给了这座大山,在大山深处甘洒汗水热血,默默奉献,勇攀科学高峰,谱写人生华章。
从此,这片土地不再寂寞荒凉,祁连山有了守护她的儿女们。几十年来,他们矢志不渝,攻坚克难,渴饮雪水,饥啃干馍,身居深山,心系祁连,风霜雪雨度日月,甘守青山写春秋。用半个世纪的不眠岁月,艰苦创业,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祁连山生态保护史诗。
(二)路和梦的开始
通往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西水森林生态站的路,是一条“天路”。
生态站最早建在祁连山寺大隆林区的向阳台,由张掖出发,经西水林区入山口、塔尔沟到向阳台,全程多公里。这条平均海拔米的盘山公路,一头系在西水林区入山口,一头拴在寺大隆林区的向阳台,蜿蜒“镶嵌”在祁连山群山之间,路上的回头弯,一个接一个。从最高处的山顶望去,那盘山公路仿佛在山腰间画出一道波浪线,似乎划破了山的皮肤。
汽车在这条偪仄崎岖的简易路上要颠簸行驶整整一天时间。许多没有走过山路的司机们到这里都望而却步,有经验的师傅在这条公路上行驶,也是胆战心惊。
这条路,一旦走过便不会忘记——邋遢沟之荒凉,石腊板之险峰,尚有青羊沟、三道湾、龙脖子等多处相似路段,经常发生塌方和落石,悬崖就在车轮下,生死就在毫厘间。在这条路上,他们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命悬一线”的生死时刻,所有的艰辛都沉淀在心底,凝固成无法抹去的生命记忆。
去生态站盘山公路(山顶米)
生态站天涝池试验流域
就是这样一条路,陪伴着科研人员长年累月在远离都市的大山里,几十年如一日,耐住了寂寞,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风雨无阻、奋发勇毅地奉献着青春和血汗。寺大隆林区向阳台生态站所在地,四周是莽莽群山,杳无人迹,生态站的试验流域便在山内。生态站的共产党员和科研人员,常年奔波在试验流域从事各种科研活动,每天或隔日就要往返一趟。山高路远,从上山时的海拔米到最高研究点的米,近米的垂直高差,一上一下缺氧和醉氧过程交替轮回,生命就在这轮回中绽放灿烂。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就是沿着这条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科技人员前赴后继,在大山深处,守护在绿水青山的一线,默默无闻、无私坚守,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生态站的奠基者、首任站长傅辉恩,从大学毕业就来到祁连山,他主持完成的《祁连山(北坡)中段水源涵养林效益的研究(第一阶段)》等项目,取得了我国最早的森林涵养水源定位研究成果,获部省级二、三等奖18项次。他为张掖水源林研究所的成立和生态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车克钧,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年元月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留在省城兰州工作的机会,毅然奔赴祁连山。由于他在森林生态及森林经营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省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他本人于年被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入选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年被人社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年和年被甘肃省政府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并通过初审和复审;年8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定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他不愧为生态站的开拓者。
扎根祁连山,追逐绿色梦。刘贤德,由一位农家子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大胆提出“科研是立站之本,人才是兴站之基,改革是活站之泉,创新是强站之路”的建站目标,把人才队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先后培养博士12名、硕士24名,培训技术人员余人次,柔性引进院士及高层次人才余人。他率领科研团队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先后建成国家引智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6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借助科技平台,主动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20多家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德国、美国等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极大提升了生态站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由他主持完成的《西北地区(甘肃、宁夏及陕西)主要典型森林类型净生产力多尺度长期观测及评价研究》等多项课题,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特别是祁连山区研究的空白。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部野外基础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历经半个多世纪,生态站累计攻克完成科研项目余项,6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科研奖励,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授权专著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
近年来,生态站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和全省“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全省林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等二十多项荣誉;有20余位共产党员、科技工作者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绿化奖章”等诸多荣誉,其中1人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有3人分别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青年”、1人获“第十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1人被评为“甘肃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18人(次)被上级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把生命融入祁连山生态定位研究的共产党员和科研人员。祁连山不老,祁连山常青。这条青春汗水铸就之路,这条森林生态起步之路,永远在生态站的共产党员和科研人员的脚下延伸!
(三)祁连山的孩子
走进祁连山深处,打开尘封的记忆,人们一定会记得20世纪60年代最早深入祁连山腹地,致力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的一名大学毕业生,他的足迹踏遍祁连山冰川、雪山、草甸、灌丛、森林和草地。他叫傅辉恩,毕业于北京林学院,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土保持学专家关君蔚先生。年8月,他走进祁连山,来到寺大隆林场。
年建在寺大隆林区的气象站
年傅辉恩同志在祁连山观测记录
他利用建在寺大隆林区的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同时观察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自然现象,潜心收集和积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各种调查和试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许多年之后,这个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就拥有了神奇的科学意义。
年5月,甘肃省科学大会在兰州召开,傅辉恩带着相关研究论文参加了大会,会议期间,他与林学界和生态学界同行交流,他的文章引起了同行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