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剧情的最后,曾经名噪一时的好汉伤亡惨重,除了与军对战,更多的死于梁山内部斗争中。有这么一个人,他能急流勇退,及时看破诡谲的局势,在危难来临前走人,他就是有大智慧的“天闲星”公孙胜。

一、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

“入云龙”公孙胜本是一个道士,但他并非慈悲为怀,而是向往“入世”之人。先前不肯来到江湖搅弄风云,乃是顾及母亲与师父。待征得师父同意后,他立刻下山,与晁盖、吴用等人结成七兄弟。智取生辰纲一事中,他虽然没有出谋划策,却使用法术,引来风火,截断官兵。他一个人可抵得上千军万马。他在梁山人心目中其实十相当于“半仙”的存在。

作为梁山第二套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他排名第三,也名副其实。待到宋江上梁山,提出新的排序步骤,按功劳兼顾新老顺序,一步步笼络人心,天王晁盖的势力及下属被架空。公孙胜在非常早的时候就察觉到宋江的野心,也知道自己的兄弟晁盖不是其对手。他心在江湖,并不喜欢权力争斗。在宋江将其父亲接上梁山团聚的时候,公孙胜以“出差”的名义,谎称要下山把母亲接来共度天伦之乐,借机一去不复返,远离核心斗争。

二、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梁山

晁盖在三打祝家庄事件前后去世,宋江顺利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这个时候,众人并没有想起久不归来的公孙胜,他们喝酒吃肉,好不快活。后来,梁山众人与太守高廉展开了两次比试,法力高强的高廉打得梁山众人节节败退。万分紧急之时,宋江作为首领想起了公孙胜,令戴宗好言相劝,将公孙胜请回来施法对抗高廉,大获全胜。

梁山发展后期,宋江倒向朝廷的态势越发明显。公孙胜明白,宋江只是为了壮大自己,让朝廷看得上自己,从而招安,加官进爵。这与公孙胜的意图截然相反,他虽有道术在身,但内心向往的是以义建国,推翻统治。他喜爱的是兄弟们共襄盛世,而不是尔虞我诈。

宋江极为依仗公孙胜的法术,绝不对轻易放他离开。他用了一个计谋,在某次战役结束,途经汴梁之时,公孙胜想起师父罗真人的临别遗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于是再次以看望母亲的理由辞行,再也没有回来。

三、公孙胜为何离开梁山,一去不复返

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说那八个字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句话为其指明了生存的道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原因有三:

其一、古代以孝治天下,他确实放心不下自己的母亲。第一次离开梁山,公孙胜的母亲还能由师父照顾一二。此后数年,公孙胜数次想要离开,均因为太重兄弟情谊,留在了梁山。后来师父仙逝,独留老母亲一人,招安已定,公孙胜决定回家照顾母亲,不问世事。

其二、公孙胜的内心抱负和宋江的思想是有冲突的。《水浒传》原文中这样写道:“公孙胜山边骑着马,挺着刀五六十人,引二三十匹马,齐来接应。”公孙胜并不是一个依赖法术之人,他喜欢的就是一把朴刀走江湖的日子,骨子里他的血液流动着反叛的基因。他并不是为了“杀尽贪官、保护皇室”而上山的。他是希望由兄弟好汉们共同形成一个独立王国,在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公平正义。可以说,梁山的软弱已经不能满足公孙胜寻找刺激的需求了。

其三、因为作者的编撰需要。没有人打得过“五雷天罡正法”的公孙胜。如果说李逵、林冲的战斗力是一百,那公孙胜就有一千。天下没人能逼迫他,天下没人能理解他,大家愿意过缩头乌龟的日子,他不愿意。留他在梁山,可以说梁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没有屈服的理由。只有公孙胜的离开,后面招安的剧情才能顺理成章。

结语:每个人心中的理念不同,正如柏拉图之于《理想国》,小王子之于世界上唯一的玫瑰。公孙胜的急流勇退,可以说是《水浒传》中众人物最好的结局之一。他于深山中修道,不问世事,恬淡冷清。曾经的江湖已经不再,他只是一个传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