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蒋光辉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有一个著名观点:“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年,甘肃省兰州市获得一项崇高的荣誉—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第9次获得的这一殊荣清晰地彰显了兰州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事实之和。
一路访兰州,放眼皆锦绣,揽景尽繁华。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生物学概念,叫作“伞护种”。就是说这个物种的生存需求涵盖了其他物种,而它的存在可以为其他物种撑起一把保护伞。这一概念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国防建设的意义,也诠释着双拥工作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内在价值。
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时移势迁、百端交集的历史进程就像眼前的黄河,它有汇聚万里的浩荡,也有九曲十八弯的蜿蜒。源远者方能流长,唯有惊心动魄的狂澜既挽,唯有湍急甚箭的猛浪若奔,才是所有故事的缘起,才能讲述它的磅礴。
“军事州”与“河西大边”
“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以时间和意义。”踏访兰州,自然是先登皋兰山,俯瞰黄河东流去。著名地理人文学者房龙的话陡涌脑海,对历史兵戎烽烟与现实国防发展的耦合,顿有一种豁然开阔之悟。
但凡兰州人提及家乡,总喜欢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后面附上一句“黄河之水穿城流”。黄河西来,从南山和北岸的夹峙中蜿蜒向东,成为兰州的中线,古人谓之“襟山带河、自成天堑”。而流淌的河流与耸立的山峰,则在遥相呼应的动与静架构中形成了兰州市的基本地貌。
如果说黄河是兰州地理存在的根本,那么,军事要隘的构筑和防务需求则是兰州成为锦绣之地的缘由。“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这些史籍之述告诉我们,兰州自秦汉以来,城市称谓或有多次变化,但自西汉屯重兵设军帐以来,其作为中原王朝防守西北的军事重镇的地位,一直是“咸菜拌豆腐—无须多盐(言)”的。
“玉室金堂馀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在清朝一个佚名画师留下来的一幅全景式《金城揽胜图》中,我们尚可看到大河上下“厚二丈,高倍之”的兰州城池,作为秦汉长城的组成部分巍巍然地蜿蜒着。虽然今天那些“甃台构基,直接河流。矢石可百步,人不能近”的城墙、烽燧仅存于画卷,但它却构成一个历史参照、一段时间的坐标,作为确凿的实证,在岁月风烟中记载着兰州“兵备镇戎”的千年往事。
西北望,射天狼。兰州地处西部,历史上曾被叫做“军事州”,州郡长官多为军事将领辖制兼任。其“军责”主要是“统兵备御”,守护河西走廊、镇抚塞外诸羌。对照西汉以来留下的文字记载,在兰州,目前仍有遗址可考的城墙、烽燧、关隘、墩台、驿站等,至今还保留有几十处。这些遗迹如同大泽涓滴,一概被融入了统称为“河西大边”的西部防御战线中。
“大边”之谓,足见我们祖先之视野与气度,两汉经略西域的成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作为庞大而完备的防务体系,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看作是大国防观的早期雏形。事实上,华夏土地上雄峙浩荡的大山大水,使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一种开放的大地理观和防务观—古道上的任何城池、要津、哨卡,都不是一个单纯履行分界、阻隔之责的支撑点;而每一个关隘也不仅仅是负责作战防务的屏障和门户。之所以谓之“大边”,就因为它们同时还是沟通的纽带,担负着互通货物的中转站、人员往来的集散地,以及类似海关的“市舶”“榷关”等多种功能。可以说,名满天下的丝绸之路其兴其衰,在很大程度上与“河西大边”的或强或弱紧密相关。
“据险筑堡以自固。”兰州地名称堡者甚多,一个“堡”字,在不经意间掀开了历史的页码。这个本来描述集镇村落的字,在《晋书》里最早进入了军语;而《宋史·地理志》序在讲到兰州一线“面控西夏”的西域防御体系时,则以“边堡”专指据守控边的工事—“凡所建……纷然莫可胜纪”。
与之相比,当地老百姓的说法更接地气—“堡”字拆解开来,就是保和土。堡者,保卫土地的“捍御”设施也。
马克思有句精辟之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作为自然史构成部分的地理,同时也如同一位贯通古今的智者。它执着而且极富意绪地在向我们解读着沉寂在黄土高原的历史。那些留下车辚辚、马萧萧痕迹的古道驿站,那些曾经点燃四方烽火、传来八面呐喊的“边堡”堞垛……纵使用今天的眼光去加以评说,也总是让我们在怦然心动间,回到风起云涌的“河西雄郡、金城为最”的壮阔年代。
“如兰之州”与“固若金汤”之城
兰州同时还有“如兰之州”等多种称谓,但兰州人更愿意选择“金城”—固若金汤之城。这个称谓,始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代。“固若金汤”这一成语,无论是原先的典故还是后来的引申,都是对战争中的城市的一种描述。
根据收藏了10亿以上词条的“牛津英语语料库”统计,当今人类最常用的个词中,排名第一的是“时间”,而“战争”虽然稍有后移,可依然排在40位左右。不管这一排名是否准确,但作为西北边境屏障的兰州,二十四史几乎不停歇地在这里轮番上演,仅秦一朝,就沿黄河修筑了44座军事用途的城池。有学者研究认为,在明代以前,兰州是中国经历战事最多的一座城市。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读兰州历史大事记,相当于读西域军事志。
从古至今,战争与城市的关系极其密切。战争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城市的历史进程,其影响力也一直在延续。在兰州采访时,笔者发现,当地热门旅游景观、名胜遗址中,与军事相关的竟然占了一多半。看着人头攒动的游客,难免产生这样的庆幸之感:许多源于战争、始于刀兵的曾经往昔,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构成了城市蕴藉的发展潜力,演化成了战争与和平的变奏。如同一位史学家所说:“历史本身不是光明与真理,而是对它们的寻找。”
多年前,清朝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开办了专门制造火器的兰州机器制造局,所生产的各式各样的火炮、火枪堪称一时之“锐器”。这些兵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的反动叛乱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堪称国家防务史上的一段精彩记录。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制造局依靠深厚的专业底子,很快转型为生产石油工业成套设备的新型现代化企业。
年,由德国人修建的“天下黄河第一桥”横跨在兰州黄河段。清王朝耗巨资修桥主要是出于“征西”的军事目的,但这座铁桥被历史铭记住的,却是因为它促进了中国与中亚的沟通—作为通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桥,它的运输纪录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在抗日战争中,这座铁桥又成了国际援华西北大通道的重要转运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告诉我们,在惨烈的战争背后,始终镌刻着一条无法磨灭、从未变更的殷红主线—无数仁人志士和无名英雄的流血奋斗、慷慨牺牲。
红军长征时期,甘肃岷县西川区苏维埃主席张有才是有名的“花儿”歌手,被反动派杀害时年仅25岁。牺牲前他一曲激扬高亢的“花儿”流传至今:“红军叫我当主席,豁出人头手里提……”
抗日战争时期,即使地处西北大后方,余名兰州籍阵亡将士也留下了一个民族的铁血记忆。为切断国际援华西北大通道,日军把兰州作为重点空袭目标,实施了长达4年的野蛮轰炸。中国空军在苏联空军的支援下,毫不畏惧,在空中频频上演近距离“刺刀见红”的战斗。
一位哲人曾说:“未来是由历史条件预先注定的。”年,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发起了解放兰州的战役。在指挥兰州战役的电文中,毛泽东断言,只要歼灭“两马”主力,“则西北战局即可基本解决,往后占领甘、宁、青、新四省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的问题,没有严重的作战问题。”伟人做出了准确的预见和判断。兰州战役,彻底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兰州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无论是国防的历史,还是历史的国防,浓烈的烽火硝烟从来遮蔽不住思维视野。浓缩着战争风云的兰州战役纪念馆被誉为“红色文化精神高地”。珍视这一高地,可以获得思想的高度—我们可以用战争赢得和平,但不懂得战争者永远不可能获得和平。今天的兰州处处有兰花之香、之美,但如果忘记了“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金城”之谓,也就没有了铮铮作响的精神气质。
常开的鲜花与涌动的热流
千帆过尽,山长水阔。兰州沿河延展,依山就势建起了“百里黄河风情线”。历史沧桑和现实美景的叠加,像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惊艳于古老的黄河之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
我们可以依托地理风物标识乡土家园,也可以通过富裕繁华描述环境生态。但是,采访中那一个个与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相关的事例和数字,把笔者的思绪从厚重的历史记忆带回到不断发扬光大的现实中,展示着兰州国防建设新景观,让人闻之如春风轻吹,陡然一振。
高点站位,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成为兰州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兰州市建立起党政军主要领导负责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级党委议军会议等制度,从政策制度层面确保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续写新时代的鱼水情深。
军民联手,推动国防建设向纵深拓展。在有着厚重历史传承的兰州,军民心系国防、同心奋斗,不断助力强军兴军伟大实践。军地联席会议、军地合署办公等一系列机制,有效地服务保障了国防和军队的全面建设,也激励着广大官兵积极投身第二故乡的建设,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事业中贡献力量。
突出导向,让国防教育成为一种时尚。兰州拥有各级各类国防教育基地31个,每年来这里接受教育的人数达百万以上。同时,兰州军地通过全民国防教育日、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常态化进行红色影视、国防演讲大赛等系列展播展演,使红色历史鲜活起来、传播开来,让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成为全社会的风尚。
4月,兰州桃李刚刚吐蕊,但在兰州烈士陵园,鲜花已经连续“盛开”多天。人们向长眠于此的兰州籍烈士献花……据不完全统计,清明期间,仅外地群众通过网上订购、敬献的鲜花就有上万束。
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在万千鲜花的背后,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热流不断涌动。
是的,英雄从未远去,历史昭示着未来。如同这些鲜花,四季常开……
来源:解放军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