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二龙山 >> 二龙山位置 >> 送去一缕阳光

作者:袁勇

我知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多年坚持为一位陌生残疾人做好事。这本是一个尘封已久的真实故事,今天却因故事的主人公与我偶遇,唤起了我再次踏着这位“活雷锋”当年的足迹,整理出一篇感人至深的“采访回顾”,以飨读者。

他叫陆树干,原铁道兵某部战士、共产党员,自己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延续了八年多的时光,为一位残疾农民倾注一腔深情的奉献,他的名字至今仍在英雄董存瑞捐躯的地方—河北隆化县争相传颂着。

▲陆树干当新兵时

这位“活雷锋”的“秘密”是被一封书信揭开的。一九九0年的一天,一封署名“袁振林”寄给“北京市朝阳区铁道部”要求寻找“陆树干”的信,被试转到地处朝阳区的十六局。经过仔细查找,人们发现写信人急切查询的“救命恩人”陆树干,就在铁道部十六局密云材抖厂。

当局里派组织宣传部门同志去千里之外的隆化县二道营村袁振林家中的时候,村干部和乡亲们都闻讯拥来了,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也专程赶来了,袁振林含着热泪对人们激动地诉说起陆树干这个“陌生人”是怎样八年多来隐姓埋名、倾尽心血真诚地扶助一残疾农民家庭的动人故事……

那是一九八三年的春天。当时正在原铁道兵某部服役的陆树干随战友去瞻仰董存瑞烈士陵园,顺路去二道营村看望当年部队搞新兵训练时的房东袁振林。走进老袁的家门,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当年生龙活虎的袁振林此时在炕上一寸一寸地爬着想欠身向他打招呼,并不时痛苦地呻吟着,三十岁出头两鬓飞霜,脸色瘦削而蜡黄,己判若两人。原来,半年前这位农民大哥突然得了一场急病,竟成了双下肢瘫痪的残疾人。

现在,不仅病肢疼痛刺骨,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家庭的生计也陷入了绝境……他那七十多岁的老父亲操持不了地里的体力活了,体弱多病的妻子不堪生活地重负在考虑离开这个“穷窝”……家里为给袁振林治病还拉下了多元的债,这在八十年代初的偏远山区可是笔巨额债务啊!怎么养活这个家呵,袁振林绝望了。他痛苦地对陆树干说:“不怕你笑我逃避,几次想到了死,再也不能拖累这个家了……”袁振林7岁的儿子一头扑进陆树干怀里说:“叔叔,央求你跟我爸爸说说,我要上学!”,袁振林心里一酸,搂过孩子喃喃地说:“好,好,我一定想法让你上学去……”话是这么说,可哪里有钱呢。

告别了老袁一家人,陆树干心若石压,这是一个在生活的重负下即将垮掉的家,仅靠几句安慰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陆树干默默地想:自己虽然不是妙手回春的大夫,但可以尽一种“有难当相助,何必骨肉亲”的责任,让残疾的袁振林坚强地活下去,让其孩子圆了上学梦。他在回部队后写给袁振林的信中说:“放心吧,我就是你的亲兄弟!”一封信寄去了一颗滚烫的心,同时汇去了孩子入学的学杂费,这犹如一缕阳光,温暖了残疾人袁振林生活下去的希望。

随后,为了寻找给袁振林治病的良方,他又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医院。当他听到一位老中医介绍说:一种药方配上一种动物“骨头”会对袁振林的病痛有一定疗效时,就刻刻留意。当时,那种动物"骨头"很难买到,他就利用回广西老家探亲的机会,遍访十万大山的山乡僻壤,走访了多家猎户,又托转业到东北的战友“搜寻”,终于买到了配药骨料给袁振林寄去。

▲陆树干

冬去春来,陆树干担起了支撑一个残疾农民家庭的神圣义务。八年多来,不论部队驻地搬至哪里,还是后来集体转业落户北京,他始终没间断对残疾农民的帮助。寒暑假里,他就把老袁孩子的学杂费早早寄去,免得病人操心、着急;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带上购买的药物和营养品去看望,帮助干些力气活;三夏大忙,逢年过节,他还专门寄去二三十元钱“帮一把”……而袁振林一家人,只知道他叫“陆树干”,当兵不知他在哪个部队,转业不知他在哪个单位。至于“北京朝阳区铁道部”,那是后来袁振林通过“邮戳”辩识和多方查问凑起来的。不管怎么说,乡亲们都知道俺村袁振林遇上了一个“活雷锋”。

这世界并不陌生。生活是旋转的万花筒,可以让熟悉的人变为陌生,让陌生的人缔结亲朋……生活就是通过这样眼花缭乱的幻象,诱着迷惑中的人们去追寻它的真谛。故事到了九十年代初的一个金秋十月,秋雨绵绵。那天下午,陆树干推着一辆轮椅艰难地行走在隆化县城至二道营村泥泞的山路上。走完这20多里曲曲弯弯的山道,到达二道营村已是掌灯时分了。当一身泥一身汗的陆树干和那辆崭新的轮椅出现在老袁家的时候,一家人是那样地惊喜。

那是一次电视新闻里播放残疾人坐轮椅比赛。电视画面一出现,陆树干立刻想到了袁振林:老袁要有这样一辆车“走”下炕来,该多好呀。于是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去买了轮椅。那个年代,交通运输不发达,也没有到乡村的“快递",从北京托运只能到隆化,然后他就人推肩扛步行送到了老袁家。袁振林七十多岁的老父亲老泪纵横,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小陆的手:“好孩子,这八九年你风里来雨里去,为振林求医问药,又让孩子上学,已经花了你这么多钱了,要不然,俺这个家的日子早没法过了。叫我这个老头子怎么感谢你呢!”说着说着,老人激动地一把拉过孙子“来,快给叔叔磕个响头”。晚辈下跪的那一声“恩人”,叫得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金钱是无法衡量这人间真情的。要说钱,陆树干家境也很窘困,在广西农村的家里:有年迈的双亲需要赡养,爱人带着最大才7岁的两个孩子在家乡过日子,生活也过得艰难……袁振林的家人、二道营的乡亲们哪里知道,陆树干是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准备回广西探亲的钱买下的轮椅;更不会想到,当第二年春节,等不到丈夫回乡探亲的妻子来探望陆树干时,陆树干转了半天集市才咬牙买下了两条冻鱼,贤惠通达的妻子还风趣地说:“咱们过年,也算图个年年有余(鱼)嘛!”……八年多来,陆树干没有添置过一套像样的新衣服。在他的宿舍里,还是当兵时的旧军被,家里唯一现代化的摆设,是一台十二吋的黑白电视机。就连从密云到北京出差,陆树干都舍不得像别人那样下馆子,而是备上干粮买碗水……资助残疾人袁振林一家的钱,就是陆树干这样一点一点地“抠”出来的。陆树干的善举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夫妻俩把关心和资助袁振林一家当作共同的义务。陆树干的妻子利用来北京探亲的机会和丈夫一起去看望了袁振林一家,袁振林的妻子感动地说:“你们救了我这个家,也让我懂得了怎么做‘爱人’,什么叫‘爱’!”

是的,陆树干给袁振林一家人送去的,不只是钱和物,更多的则是一种升华的“爱”和它所产生的力量。当袁振林写信告诉他:刻苦学习的孩子成了学校的优等生,自己瘫痪的双腿经过长期药物治疗减轻了刺骨的病痛,还能自如地挪动,坐着轮椅出门可以用双手编织铁网炊具等手工品而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此时,我和故事主人公陆树干一样深深地触摸到这种“爱”的底蕴。

笔者当年在采访中思考一个朴素的问题:八个春秋一片真情,他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八年多的默默奉献对陆树干绝非偶然,他在部队是个好战士,曾15次立功受奖;“兵改工”后,他连年被单位评为“先进生产者”“文明职工”“优秀共产党员”;一九九〇年,他被北京市树为学雷锋标兵,还被铁道部树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河北省隆化县委、县政府授予陆树干“雷锋式的好青年”称号,他所在的局党委曾作出了“向雷锋式好青年陆树干学习”的决定。可是,当八年前的“秘密”被一封查询信揭开时,陆树干却觉得一切都“很平常”。他说:“我只不过是在这位残疾农民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了他一把,在他需要温暖的时候,让他感受到了阳光!”陆树干这种大爱情怀和崇高的责任,唤醒了更多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从此,二道营村的年轻人主动帮助袁振林家担水劈柴,翻地收割……使这位残疾农民愉快地生活着……

后记:故事仿佛渐行渐远,主人公陆树干也退休在家多年,但在社会之大变局的今天,仍需要有更多像陆树干同志那样的好人,献爱心、讲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处感到:人间真情,大爱无疆!

.12.16于京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