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住宅看风水自古有之,上风上水之地从古至今一直被大家追捧。古时,古人建镇,总是选择上风上水的地方,利于人们安居乐业。那么,何处又是太原市的风水宝地呢?
在太原城西北的二龙山下,汾河峡谷旁,留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国宝级元代祠堂——窦大夫祠。就属于上风上水之地。
太原古迹中被称为“上风上水”的窦大夫祠,古树森森,环境清幽,徜徉其中,仿佛穿越古代。在太原文物古迹中,窦大夫祠虽与晋祠同为国宝级祠堂,但论名气,却远远不及后者,这里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幽静。它的美就像久居深闺的才女,给了世人回眸一笑的惊艳。
古人选择风水宝地,讲究虎踞龙盘,依山傍水。当汾河冲出山峦注入汾河谷地之时,鬼斧神工般地在古城太原的西北角,成了一处“上风上水”的绝佳之地。
窦大夫祠就依山建于此地,坐北向南,旁邻泉水,古树森森,环境清幽,徜徉其中,仿佛穿越古代。南殿南向墙壁上有四幅浮雕琉璃团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技法精湛,为元代实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窦大夫是古代一个官阶。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正值春秋之末“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窦犨却循规蹈矩,倡导礼乐治国,筑坝开渠,垒堰导水,广开农田,使人们安居乐业。
因与当时执晋国政的正卿赵鞅,政见多有不合,后被逼杀。当地人民为纪念他,便修建了窦大夫祠。后代也成为了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祈雨场所。
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
走进窦大夫祠中,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其他古建筑物不同,窦大夫祠内的古建筑仍保留了色彩脱落后斑驳的状态,并未再施以浓墨重彩,岁月让其流失了光鲜亮丽的色彩,但不变的仍是其巍峨与雄伟,只有屋顶的琉璃瓦能让我们想象其当年的胜景。
最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斗拱递叠而就,一、二层为四边形,二层以上为八边形,并于二层各边设神龛四座。构造玲珑别致,制作工艺考究、雕刻精美,是元代小木作的精品之作。
献殿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呈八卦图形,再而重叠渐进,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构成周易八卦的整体,称其为“八卦藻井”。
藻井的最上层为圆形,下面则为方形,代表天圆地方,中间为楼阁,代表人间的烟火,所以这个藻井可谓是天地人合一。
在窦大夫祠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后殿的门。该门制作手法浑厚,造型大方,是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之原物。其板门制作手法浑厚,造型大方,板门用木板左右相拼,后面各加四条横向串木,用穿带结构将木板与横串木相连,门上的铺首是叩门的门环,左右门扇上方正、背面用大门包叶加固,防止内板散落并起到装饰作用。
板门左右下方门盘分别题有“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十月十八日门盘韩監助造”字样(年),这就说明,此门比故宫正门午门(年)还要早年左右。
左右两扇门上各采用沥粉堆金技法绘有盘龙一条,历经多年仍栩栩如生。后殿内有神龛,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人大殿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