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秦同军,个子不高,模样不帅,面堂黝黑,憨厚朴实,在几年前还是锦山镇锦山村一个貌不惊人、言不压众的普通农民。自从搭上了合作经营、创新发展的快车,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当上了富锦市同军谷物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富锦市裕鑫水稻专业联合社理事长、裕锦山农副产品协会会长,成为富锦市小有名气的合作经营领头雁、农民致富带头人。
秦同军坚持以特色种植为突破口,以“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助民增收为目标,团结带领合作社成员,整合优势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加绿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在他的带领下,同军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万元,成员人,育苗小区大棚达到80栋,黏水稻种植面积1万亩,五谷杂粮亩,绿色蔬菜30亩。拥有“裕锦山”绿标品牌的黏水稻、五谷杂粮等15个品种,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双丰收”。
水稻种植基地秦同军深知只有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才会朝气蓬勃。锦山村属农业大村,有耕地近3万亩,村里的青壮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留下来的都是埋头苦干的“老八板儿”,还在走着传统的耕种模式,生产成本投入年年升高,低产量、低产出始终撵不上经济增速的脚步。现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可种植规模小的农户始终不敢“摸着石头过河”,他们选择稳扎稳打,尽可能把种植风险降低,因为那是他们养家糊口的田地,不希望有丝毫差错。
秦同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他多次组织当地的种植大户,一起研究由普通种植模式向高效优质的模式发展的可行性。一方面他不断奔波在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恳请农业专家到村里给科普一下先进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自愿出资一万元,组织种植大户和散户外出学习,通过农业专家讲授、自己搞试验小区、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方式,使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广大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大棚培育基地借助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科技推广水平不断提升,锦山村水田面积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看到外市县经营规模的合作社,在卖粮时候可以获得价格主动权,他的心又痒痒了,为何不成立一个特色稻谷类合作社呢?他多次找到几名种植能手研究种黏水稻特色作物,年成立了“同军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6名社员,入社水田亩。几年来他坚持“合作社促产业、产业聚带头人、带头人带群众”的理念,先后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吸收进合作社,成为发展经济的“智囊团”和“领头雁”。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社员达到人,种植规模达到了1万余亩。合作社按照个人能力,采取出资种植或入股的灵活形式自愿加入,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购种、统一购肥药、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把种植成本降低;同时他还为秋粮找了一个好婆家,桦川县辽源米业,每市斤高于市场价0.2元签订收购订单,在春播时期就给黏稻定下了“娃娃亲”,他不安于现状,积极与其他企业加强联系,增加销售渠道。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村民收入更多了,生活也蒸蒸日上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抱团取暖让合作社发展壮大。“如何在合作社的引领下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起来”,秦同军带领成员在发展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进。吸纳了二龙山镇2家合作社多名群众加入,以“联合社”的形式组建了“富锦市裕鑫水稻专业联合社”和“裕锦山农副产品协会”,采取结对子、技术指导、创业示范等方式,参与产业化经营,打造自己的特色种植品牌。为了节约成本,高效产出,秦同军还在育秧基地的空地上种植了硬质玉米、谷子,水稻插秧后的育秧大棚被种上油豆角,佳木斯超市上门收购。水稻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截止目前,已经生产出了黏大米、五谷杂粮、绿色蔬菜等15个种类品牌,并结合现代互联网+现代农业步伐,争取在网站上销售,实现土货进城,网货下乡。
水稻丰收抓契机,向绿色有机种植产业进军。在十三五期间,互联网+的新时代里,农业的提质增效是大势所趋,秦同军不满足现在的种植方式,抓住发展有机作物、“三减三防”的机遇,在锦山镇万亩标准化水田项目区的核心区内流转了亩土地,带领成员们进行“鸭稻米”亩、亩有机稻米的试种,现已经进入扣棚阶段,收获后要把绿色有机产品放到电商上卖,他坚信自己的产品会卖得更好。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争取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