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浒原著,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些疑问:武松从十字坡孙二娘手里得到了雪花镔铁双戒刀和一本度牒,然后就冒名顶替成了带发头陀。可是那两把戒刀从何而来?度牒上写的应该是某个法号而不是武松,他行走江湖应该如何报号?这些问题宋朝人知道答案:武松的戒刀和度牒来自两个人,度牒上的法号不叫武松。武松就是靠着这两把戒刀和一本度牒,行走江湖畅通无阻,宋江带着大家到汴梁观灯,也是让鲁智深跟武松结伴而行:这两个人都有护身符。读者诸君都知道,《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原创首创,因为在这三本书出现之前,书中的人物在正史和民间传说中早就出现了。在《水浒传》出现的两三百年前,南宋街头巷尾,就到处流传着梁山好汉的故事,尤其是山东快书,更是以说武松故事为主。武松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宋江三十六盗中排行第十四,跟《水浒传》中的排名一致,另一个原型就是刺杀了蔡京之子蔡鋆的杭州兵马提辖武松,现在杭州“宋义士武松之墓”中受人祭拜的,就是提辖武松。这位兵马提辖武松原本还真是一个捕盗都头,至于武松在当捕盗都头之后当兵马提辖之前是否短暂上过梁山,《浙江通志》和《临安县志》既没有证实也没有否认,咱们且放在一边不去说他。按照《水浒传》的说法,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又被十字坡张青孙二娘的手下绑了去要做包子馅儿(当时叫肉馒头)。在此之前,武松已经跟张青结为异姓兄弟,这时候嫂子孙二娘当然不会吃掉小叔子武松,大家一见面,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为了帮助兄弟隐姓埋名,孙二娘拿出了头陀的行头:一个铁戒(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稩(禾穗)色短穗绦,一本度牒,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武松穿上直裰揣起度牒,提着戒刀闯荡江湖并最终上了二龙山,一路上还真没有人盘查。《水浒传》这段描述比较简略,并没有详细交代戒刀和度牒的来源,也没说度牒上那头陀的法号叫什么。这也不能怪施耐庵或罗贯中(有的版本作者署名是罗贯中)写书马虎,而是《水浒传》要写一百零八条好汉,所以只好把宋朝话本评书中的武松故事,进行了大量删减,这就留给了后世读者诸多谜团。在宋朝,除了山东快书,还有扬州评话和“瓦舍说话”也在讲武松故事,这个“瓦舍”,就是浪子燕青常去的地方,现在基本都挂粉灯管。综合南宋各种传说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武松的戒刀来自少林寺,度牒来自五台山,度牒上的名字叫普济。在南宋市井流传的《评话水浒》中,孙二娘对武松详细解释了戒刀和度牒的来源。戒刀的主人是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少林寺的僧人,法号同钦。孙二娘告诉武松:“这人时常摧残妇女,在他手中不知害了多少人性命,昨日他挑经担过此,为嫂特地把他引进杀了,今天才请你吃这馒头。”读者诸君都知道,宋朝称包子为馒头,咱们今天吃的馒头,在宋朝叫炊饼,武大郎实际就是卖馒头的。孙二娘把少林恶僧同钦做成了馒头馅,在挑经的扁担里发现了两把戒刀:一根檀木扁担,涂着朱漆,两端有八角白铜包头,这白铜包头就是刀柄,揿动机关,可以抽出两把戒刀。同钦出身少林,武功应该是极高强的,连孙二娘都说:“这云游僧人,走五岳,游四海,经得起风霜雨雪,打得来虎豹狮象,不是体格魁梧的人,哪里会有降龙伏虎的能为?”这样看来,当时的那个少林僧人,武功是很不错的,人品是很不好的,至于同钦的徒子徒孙武功人品如何,就不用笔者细说了,反正是好的不学坏的学。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同钦本是被逐出少林的逆徒,他的恶行,跟少林寺无关。武松的戒刀来自少林武僧,但他的度牒却来自山西五台山昊天寺,也不知道离文殊院多远,这位被孙二娘吃掉的和尚叫普济,也不知道是否认识鲁智深。我们看《水浒传》,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那里边的和尚好像除了鲁智深,就没几个好人。这倒是符合宋朝和历朝历代的实情:和尚总是比道士胖,所以虽然江湖上有不劫僧道的规矩,但是张青孙二娘吃掉几个和尚,也不算啥违规——谁让和尚都那么胖呢!张青孙二娘吃掉了同钦和普济,这才给武松凑齐了行者的全部装备,所以武松行走江湖,遇到官府盘查的时候,是绝不会报号叫武松的,他应该说:贫僧法号普济,来自五台山昊天寺……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武松拿着少林寺武僧的戒刀和五台山和尚的度牒行走江湖,就没有少林寺和五台山的人找他的麻烦吗?普济有没有武功和师承不得而知,那个同钦可不是泛泛之辈,那两把雪花镔铁戒刀不知斩杀了多少江湖豪客,只要武松亮出来,就会有同钦的仇家和同门红了眼睛。在宋朝话本中,还真没有关于少林寺找武松复仇的说法,也许是因为宋朝没有电影,武僧的武功,也没有那么神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91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