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历史演变考释

武定县建置沿革以《武定府志》与《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对照春秋至秦为滇国地,汉属益州郡,蜀汉为建宁郡地,隋为昆州、唐属戎州都督府,天宝后没于蒙诏。在长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均为其他属地,没有建置。到了南诏后期东方爨区诸蛮中出现了三十七部,并形成爨区的政治区域,才从罗婺部起开始建置。现简述如下:

一、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罗婺部

公元八世纪南诏后期,在东部爨区分布着一些民族部落,并形成各自的政治区域。有的史料称为东方爨区诸蛮三十七部,有的称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据史载武定属于罗婺部,《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部》中有罗婺部。《注》说“俱在今武定府和曲州”,即今武定县一带。又《滇史》三十七蛮部中有罗婺部,“罗婺部叵篷甸、僰卢诸蛮种、今和曲州属武定”。《明史·土司传》“武定南诏三十七部之一,宋淳熙间,大理国段氏以阿而为罗婺部长。”

“罗婺”本为人名,是罗婺土官的远祖。后为部名“以罗婺远祖为部名”,即罗婺部。又由唐代的“乌蛮”(彝族)引变为罗婺支系(有的资料说是家支)。《滇志》卷三十说:“罗婺本武定种,古因为部名,又称罗武,今俗又称罗舞”(转引中国西南古代民族)。

进人大理国时期,罗婺部势力日益强大,逐步对周围的部落进行兼并。《元史·地理志》说:“和曲州(今九厂)在路西南,蛮名叵簉甸、僰卢诸种蛮所居,地多汉冢,或谓汉人曾居,蒙氏(南诏)时,白蛮据其地。至段氏(大理国)以乌蛮阿历并吞诸蛮聚落三十余处,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隶罗婺部。”在当时的三十七部中,在罗婺部周边的还有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今禄劝县境)、华竹部(今元谋),到大理国(后理国)时也被罗婺部统一。《彝族史稿》说“其聚落三十余处,相沿为后来武定土官所辖四十七马头。”《武定府志》载有元谋十马、禄劝二十七马、武定十马,武定十马也是元明时期的十甸。

罗婺部统一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华竹部后,于宋淳熙间(公元——年)大理国(后理国)王段智兴得国时推举阿历(武定府志为阿而)为罗婺部长。《元史·地理志》又说:乌蛮阿历治纳洟昵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笼,其裔孙法瓦浸盛,以远祖罗婺为部名。”此时虽然仍称罗婺部,但统一后职级有所提高,管理范围比原来扩大,为后来元代设立路府的基础。

纳洟昵共龙城址在距罗婺部不远的山上,今解家庄村后地名叫阴沟箐的地方,遗址尚存,规模比罗婺部城址稍大。《彝族词典》释为纳洟昵共龙城是“深水之滨的城”有的学者在介绍罗婺土官时说,罗婺祖籍是禄劝易龙人,有的撰文在报发表说“罗婺家族以罗婺部首领身份发祥于禄劝幸邱....元代迁往武定官邸,但根基仍在禄劝”这种说法值得质疑,元史地理志说得很清楚,“乌蛮”阿历治纳洟昵共龙城于其甸,义筑城名曰易龙,显然是在纳渍昵共龙城之后才在易龙筑城。从时间上看应是在大理国未期或元代初期,是罗婺部统一后才在易笼筑的城。元代以后,部分罗婺家族才迁居易龙,成为“罗婺大酋居之,为群酋会集之所。”怎么会是元代从易龙迁居武定土府官邸呢?

至于凤英自题世系碑载“土官知府凤英系武定军民府禄劝州易龙里马站户籍”之说也并不矛盾,因凤英的曾祖父阿宁系土官庶系、商智无子才由叔阿宁承袭,迁往易龙土府居住也有可能,但户籍和祖籍是不同的。

三十七部称部的具体时间不见史料记载,但三十七部开始活动的时间有零星记载,《滇史》页说,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年)郑买嗣(大长和国)自立为王、“惟东方爨、诸蛮三十七部心不服,谋起兵问罪”又尤中《云南民族史》6页说后晋天福二年(公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段思平(时任通海节度使)率领自己的军队,并纠合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兵力开始对杨干贞(大义宁国王)讨伐。”方国瑜《彝族史稿》页说:爨区政治区域在公元十世纪初以后称之为部,所谓“部”者《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二、陸凉州封山说“夷语以县为部”。《彝族简史》91页也说,“部”是爨区政治区划名称,“夷语以县为部”。按两文所说,罗婺部是武定首个设置的县。

由于年代久远,正德《武定府志》散失,故止又处于山箐角落,不靠交通线,人们对罗婺部故址说法不一。民国《武定县志》残本说:“洒普山在城北十三里,上有凤氏寨子遗址”。今多数文章确说,罗婺部遗址就在旧城,前身就是罗婺部。新编《禄劝县志》大事记、民族条目说,县境内有三部:罗婺部、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罗婺部在禄劝境内不知有何依据?据史载的地形地貌和实地调查对照,我认为罗婺部故址在今武定县狮山镇白邑村民委员会二龙山下大箐头,古称猗、洟白二山之水汇合处,城址虽已废圯,但墙基依稀可见,先前叫罗婺寨,设南甸县后改叫南甸村。史载和历代口述,箐旁的永林村(过去叫永保寨)、三台山凤家城(过去叫东山寨)都是罗婺部时土官驻兵防卫的地方。木果甸是土官的跑马场,马家庄村旁是凤家坟,还有关马箐、将台遗址及一些历史传说。《武定府志山川》说:“二龙山在府城东北有凤氏亭台遗址。”《寰宇通志》云南行省武定军民府公解说:“武定军民府在南甸村,洪武十六年建”。

这里说的南甸村,不是今禄劝的南甸村。两地名同,地不同,呼名时间不同。武定之南甸村是元,明时期的古地名,今已不复存在。而禄劝之南甸村是今名。第一轮新编纂的武定、禄劝县志都说:“嘉靖四十五年()武定军民府新城筑成(在今狮山镇旧城村后),府治从今禄劝南甸迁人新城。”是把两地混为-处之误。

二、元、明时期的南甸县

公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率军分三路征云南,四年平定云南,罗婺部五世土官矣格首先归附,七年将罗婺部升格为罗婺万户府,矣格任罗婺万户候。至元八年(年)将,大理国时期的三十七部并为南、北、中三路,武定以仁德(今寻甸)、于矢(今贵州普安)并人为北路土官总管府,六世土官郡则任北路土官总管府总管。至元十一年(年)割出二部各立路府,改北路为武定路,武定之名始见。

武定路下设置和曲、禄劝二州,《元史·地理志》说和曲州(今九厂)在路西南、蛮名叵簉甸,僰卢诸种蛮所居。地多汉冢、或谓汉人曾居。元宪宗六年(年),改叵篷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年)升为州。领南甸、元谋二县。

“禄劝州,州在路东北,甸名洪农碌券,杂蛮居之,无郡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禄劝州。”领易龙、石旧二县。

明洪武十四年(年),明朝号称三十万大军征云南,十五年正月武定府女土官商胜派人送粮千石至昆明金马山接济大军,缴印归附仍授女土官知府。《云南古佚书抄》载:洪武十五年正月庚戌改武定路为武定军民府,仍领和曲、禄劝二州,州领南甸、元谋、易龙、石旧四县。

南甸县是武定元、明时期设置的县名,《元史·地理志》说,南甸路治本县、蛮名瀼甸,又称洟陬笼,至元二十六年(年)改为县。《大明一统志》说:南甸县在府城内,旧名洟陬笼,又名瀼甸,讹曰南甸,至元间置南甸县,为武定路附郭。《彝族词典》释“笼”为城,“洟陬”为两水之间,字典“陬”为隅,意为角落,地形与此说法十分吻合。

南甸县存在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明史土司传》说正德二年(年)7月废武定所属之南甸县,改隶和曲州。二是《肇域志》说,南甸为府附郭,嘉靖末(年)筑府城(旧城土城),移州(和曲)附郭,省南甸焉。前者为年,后者为年,两者相差59年,看来后者较符合史实。

有人撰文说,旧城就是罗婺部故城,其实旧城存在的时间不长,嘉靖四十四年土官养子凤继祖叛乱,围攻府城,就是旧城土城。平叛后云南巡抚、御史亲自会商,迁城移府仍可长久,请命迁至狮山之麓,于隆庆四年(年)动工,次年完工,即今县城。

据《武定府志》载,罗婺部土官世系从宋代(大理国)有阿而、矣袜、普觛、矣根父子沿袭。元代自矣格、郡则、安帮、安慈、弄积父子沿袭。明代有商胜(弄积妻)、海积、萨周(海积妻)、商智、阿宁、矣本、金甸、阿英、凤朝明、凤诏袭职。《土官底簿》云,嘉靖十一年十月奏准瞿氏(凤朝明妻、凤诏母)袭职。瞿氏告老,举索林(凤诏妻)自代。

上官世系延续共21任,其中商胜、萨周、瞿氏、索林是妇女任知府,至第十七代阿英时,弘治三年皇帝赐姓风,改为凤英。

嘉靖六年,土官凤英子凤朝文纠合寻甸土官安铨叛乱,劫嵩明,陷武定、禄劝,围昆明、焚军民房屋,肆行劫掠。嘉靖四十四年,瞿氏养子凤继祖阴结姚安、易门官叛乱,围攻武定府城,明政权调集云、贵、川士兵进剿,平息叛乱。明政权采取措施,改土归流,废除土官,委派流官,朝庭于隆庆元年(年)委派江西人刘宗寅到武定任第一任知府。接着隆庆三年(年)成立武定守御千户所开始第二次屯田。这次屯田范围主要在武定、罗次、禄劝坝区的交通沿线。武定屯口区域主要在高桥。按《天启兵食志》记载:高桥沿线有高桥、六图、摩西(木西格)、落摩哥(马安山)四处屯仓,有中所、后所两个百户所,负责领导周围村屯的屯田。

据《云南郡县两千年》载:第一次屯田是洪武二十四年(),为易门守御所设治在武定府城。屯田地点不详,武定可能在近城、九厂附近。

武定改土归流以后,土官族人又有两次叛乱。万历三十五年凤阿歹叛乱,将武定军民府去“军民”二字,改为武定府。

县以下机构名称,据《武定府志·田赋》载:是三乡、三里、十甸。

三乡是民族杂居地区,当时还有僰人(白族)。

和曲乡,今九厂附近。

寄庄乡,今禄金附近,含划归富民的小甸乡。

旧管驿乡,今白路乡旧管驿村附近。

三里,当时主要是汉族居住地,唐代永昌间,就有“汉人始稍稍来编户”。

南甸里,今近城附近。

太平里,即划归元谋的姜驿。明中叶以后,环州李土司与会理自土司联姻,作为胭脂田划归滇省。

新增里,今高桥镇附近,明代属第二次屯田区域,后为沐氏勋庄,清顺治年间和曲州知州、傅世烈将勋庄田亩、户口并人民田、民户,改为新增里。

十甸,甸与马同称,“夷人称甸,称马”是土官的土民。

勒品甸,原羊街区称为勒品,今已划归元谋及禄丰。

他(汤)郎甸,今猫街镇大部,过去称之为汤郎。

大环州甸,今环州乡,包括划归元谋的江边、凉山。

小环甸,今宜嘎古附近,原为下十三村。

缺章甸,今发窝一带,原为上十三村。

撒争甸,今万德乡带,所属的多力已划归禄劝。

锁拆甸,今已衣乡一带,新民是解放后划人。

者昌甸,今猫街龙庆关以南,含划归禄丰的两个乡。奴末甸,无资料可考,民国初年村庄名册中,今乐美写为乐末甸,不知是否。插甸,即今插甸乡。

三、清朝时期的武定直隶州

据《中国行政史》载:清代的州分为直隶州、属州两种。《新纂云南通志》载:乾降三十五年(年)裁武定府改为武定直隶州,属云南行省,改和曲州为武定州治。《云南郡县两千年》说,武定直隶州辖元谋县、禄劝县。直隶州所在地不在重复设县,所在地的司法、行政、足政等事务,由直隶州直接管理,同时将直隶州下乡镇名称改为六境三乡。

六境:为近城境、九厂境、插甸境、鸡街境(在小甸,已划富民)、汤郎境、高桥境。据乾隆三十七年(年)古碑载,境的管理者为XXX禄境约。

三乡为环州乡、暮连乡、勒品乡(三乡是土司统治区域。环州乡为安改李姓土司,暮连乡为那土司,勒品乡为李土司)。

四、民国时期的武定县

据民国《武定县志》残本载,民国元年(年)改武定直隶州为武定州,仍领极劝、元谋两县,民国四年六月改武定州为武定县。民国七年(年)推行自治,县以下设区、区以下设中等乡。分为六区:第一区(近城、九厂、第二区(鸡街、插甸)、第三区高桥、第四区(汤郎、勒品)、第五区(幕连、田心)、第六区(环州、江边)。姜驿为武定分县,设县佐管理(注:武定地志资料说,设过九个区,可能是计划。过去访问民国时期的老人说设六个区以后一直未变。

民国二十五年(年)废区扩大乡镇,为十九乡镇。分为近城镇、九厂镇、启明乡、凌云乡、西华乡、插甸镇、高桥镇、枳旧镇、树已乡、汤郎镇、隆庆乡、勒品乡、草溪乡、永兴乡、暮连乡、四一乡、莲溪乡、环江镇、江北镇。其中:乡十二、镇七,乡镇下设保,村为甲。

解放后,武定县各族人民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新时期,区乡名称几经变动,但时隔不久,故不再重述。为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经省、州、县三级政府批文,从年起先后划出四个整乡,十二个行政村,五个自然村,划入一个行政村。共划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按农业资源调查面积),占现有幅员面积的41.2%。

文章来源:《罗婺彝学》

原文作者:宋允恭

原刊责编:李继雄

版权归属:原作者

本刊执辑:商宇宏

▌来源:微观彝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