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讲水浒传中那些有意思的插曲。
比如张顺水上报冤和李逵杀李鬼两段情节,只是张顺请安道全和李逵迎取母亲过程中的两个插曲,这两个插曲即使不写,也无碍于事件的进行。但有了这两个插曲,情节就曲折繁富,使小说形象丰满起来,而且也各能为人物的塑造添上有特征性的内容。还有一些插曲,似乎是节外生枝的闲文,也同样能获得丰富情节、深化人物性格的效果。
1例如船火儿大闹浔阳江一回中,初识宋江的张横叙说了一段他和兄弟张顺水上敲榨旅客的故事:张横撑渡船,张顺最后扮着过渡旅客上船,船至江心,张横先向张顺讨渡船费,指明要三贯,张顺不给,张横就将他抓起来丢入江心。渡客于是心惊胆战,乖乖地唯命是从。张顺就从水底下潜到江边,兄弟俩分赃去了。这段追叙出来的插曲不但为即将出场的张顺设下了伏线,而且也提供了当时江上水盗的诡谲伎俩,一幅黑社会的逸趣横生的风习画,当然又是和人物的性格能耐相符的。显得小说处理情节的好整以暇,游刃有余,胡应麟《笔丛》所谓“中间抑扬映带,回护咏叹之妙”,殆指此等处。
2这段插曲预伏张顺的出场,其妙处在于这段故事加深了宋江对张顺的印象,又给江州水上李逵和张顺的一场恶斗预造声势;由李逵和张顺的恶斗,才唤起宋江为张横捎书的记忆;这才有张顺送鱼,才有后来宋江上浔阳楼独酌,才有醉后题反诗,才有被打下江州牢狱,才有吴用的假书计,才有劫法场……一因生一果,一果又生一因,环环相扣,在繁舞的情节中事件演进的因果分明,情理俱洽。
主人公的命运就在这些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中逐渐实现,不露一点勉强生造的痕迹,不像某些艺术力较差的小说的专靠偶然性的巧合连缀成文。大段情节的过渡在水浒传》的总体形象的构成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水浒传,是由许多单篇话本“集撰”而成的,如何使这些原来各自独立的片段衔接得好,剪裁得不露缝隙,能构成匀称得体的、完整的建构,是颇费匠心的。成书过程有过多次调整,如有田、王无辽国,去田、王增辽国,四寇俱备等,这是大段落的增减,小处的调整则有如郭本的“移置阎婆事”,其间反复斟酌,当不止一处一事。有些部分为了要照应弥缝,还得用虚写或用别的方法交代。
例如,鲁智深出身的情节因为接入林冲故事被隔断了,黄泥岗打劫生辰纲后才和杨志一道打二龙山时重新出现,他的如何离开东京就只得由他口头补叙,并于以后武松在十字坡遇张青夫妇时回叙其行踪。武松所用以打扮成头陀的戒滕、僧服、头颅念珠、戒刀的来由,也只得由张青夫妇用追叙杀害那头陀的往事来虚写,等等。
4凡是虚写的或口头交代的情节,总不及表现在眼前的具体进行的情节之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而事件的因果和时间因素又迫使小说不可能把各段独立的故事平行地叙述。《水浒传》因此使用将各段故事拆开,彼此穿插进行,分合交错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