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水浒》第期(文/焦目)
水浒中,除了写到很多人物和故事,还说了不少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包括当时人们的习俗语言、各种称呼、官职大小以及服饰、饮食等等。另外,书中还多次写节日,比如张都监宴请武松时,是在中秋之际;梁山大聚义后,宋江曾经搞过一次“赏菊大会”,时间是在重阳节;而李逵等人在在元宵节时,去东京赏灯,后来还大闹汴梁城。
而改变了杨志命运的那次晚宴,则是在端午节。
当时梁中书和夫人正在家中欢聚,考虑到老丈人蔡京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所以他要找个人去送礼。杨志刚刚和周瑾、索超等人比武,被提拔为提辖使。经夫人点拨,梁中书后来想到了杨志,结果直接造成杨志后面落草二龙山。
水浒中,对端午节的称呼有两个,一个是“端阳节”,一个是“蕤宾节”。
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当日家宴,午牌至二更方散。——《水浒传》
端阳节好理解,所谓端就是开始,五月是仲夏,顺阳而上,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当然也有人觉得是“午”“五”相通,五是阳数,所以端午也叫端五或者端阳。可为什么端午节还叫“蕤宾节”呢?
先来说说“蕤宾”。
所谓“蕤宾”(读音ruíbīn),本来是指古代音乐中,十二律里的一个调子。十二律分为六阳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以及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据说十二律起源于黄帝时期,当时的乐师伶伦,按从低到高的次序,将12根竹管排列好,分为律管和吕管。竹管的管口上下不同,上面齐平,下边长短不一,并留有45度的斜口,插到土里面。竹管掏空,里面灌满用芦苇膜烧成的灰。
放灰干什么呢?是为了测定时令节气。竹管埋在西北的阴山脚下,周围用布幔遮蔽,外面筑室,做到密不透风,紧接着就是观察和记录了。比如冬至到了,一阳生起,第一根九寸长的竹管中,轻灰就会自动飞出来,同时发出声音,反过来,通过竹管里的轻灰,也能推测冬至。如此一来,音律、节气和时间就都有了。
这种通过音律来定时间和节气的方法,就是千字文中所提到的“律吕调阳”。
总之,音乐和时间是可以对应的,十二律对应了十二月份。
但古代历法是不定的,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历法各不相同。比如同样是开年第一月,对应今天的历法来算,夏朝是十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才和我们今天一样。最后就有了不成文的规定,即乐律中的蕤宾与五月对应。所以,蕤宾就成了农历五月的代称。
而端午在五月初五,也叫五月节,而蕤宾又代指五月,于是端午节也可以称之为“蕤宾节”了。
实际上,端午节的称呼有很多,它还可以叫粽子节、龙舟节、端礼节、五黄节、解粽节甚至叫屈原节、女儿节等,不完全统计也有20多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