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多星吴用,金圣叹对他青眼有加,定考为“上上人物”,称其有“军师之体”。

对此,玄陵表示不敢恭维,金才子恐怕也是看走了眼。

智取生辰纲,是加亮先生的出山之作,更是他的得意之笔。这个故事曾经被写入中学教科书里,奠定了吴用“智多星”的军师形象,然而细读之下却发现他名不副实。

劫生辰纲,丝毫谈不上“智取”二字,吴用作为军师,基本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相反,看晁盖七人从犯案到逃跑过程中的表现,如果不是因为接二连三的好运气,恐怕难免全军覆没。

黄泥冈之成功,主要原因是生辰纲的消息被泄露,是因为杨志在大名府留守司得罪了人,有人想要置他于死地。

生辰纲上年被劫过一次,所以,此次在接生辰纲的任务时杨志很慎重,已经做了周密的计划。他跟梁中书说:

“从北京到东京,走旱路要经过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这些都是强人出没的凶险之地,如果大张旗鼓的押送生辰纲,恐怕派五百个人都不顶用。”

正因如此,杨志建议把生辰纲分成十几条担子,他只带十几个人扮成客商押送,晓宿夜行,将生辰纲送到东京交付。

可见,杨志在出发以前就已经把黄泥冈当作战略防备目标之一了,他的“暗押”建议卸掉了生辰纲的防御,也大大减小了生辰纲的目标。

这样一来,大的强人团伙不会留意他,个把劫道的“私商”又打不过他。以杨志行事之老成谨慎,如果按他的计划早起晚行,料也不会出现什么闪失。

而这个计划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隐秘”,如果消息泄露出去,杨志的这些计划不但没有用,反而为劫匪提供了便利。

十几个人挑着担子赶路,处处把自己假装成货商,可一路上暗中观察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是十万贯的巨额财宝。杨志一行就像穿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自以为裹得挺严实了,其实在旁人看来根本是光着腚。

这样的生辰纲怎么可能不被劫,劫这样的生辰纲又有什么难处呢?

不用吴军师出主意,王军师就可以给你出主意了。事先在黄泥冈埋伏好,找个神箭手在树上趴着,看到杨志来了冲他脑门子就射,如果把杨志先撂倒了,其他的人肯定就一哄而散了。

就算不用军师,这生辰纲也是可以劫的。生辰纲一行能打的只有一个杨志,剩下的十余个军健又累又渴,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了,你多找几个兄弟群殴他们不就行了。

所以,黄泥冈劫生辰纲,晁盖一伙人是占了敌明我暗的便宜,押运人数、路线、时间、计划都被泄露了,这样还劫不下生辰纲的话,晁盖这群人不也是太废物了吗?

如果计划没有被泄露,杨志神不知鬼不觉从黄泥冈过去,谁能发觉。

如果不是敌明我暗,杨志带着五百军健大张旗鼓地押送,任吴用如何投机取巧,他岂敢打生辰纲的主意?

相反,劫生辰纲的计划,吴加亮破绽百出,遗祸匪浅。

根据后来何清和白胜的供词可以推知:晁盖七人商量好计划以后,六月初三,一起到安乐村去找白胜,让白胜在行动时挑两桶酒到黄泥冈,当夜他们七人就扮作卖枣子的客商住在安乐村的王家客店。

第二天,晁盖七人推着太平车子先去了黄泥冈,白胜从家里挑了两桶酒也去了黄泥冈,就有了黄泥冈上劫生辰纲的那场大戏。

黄泥冈案发不久,案子就被济州府区区一个缉捕使何涛给破了,寻得就是安乐村和白胜这条线。

七个贩枣子的客人和一个卖酒的,是黄泥冈案重要的线索,可这八个人在案发前一天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安乐村里,可见这个案子的细节处理的是多么不高明,更可见吴用军师的反侦察意识是多么淡薄。

善后工作更是离谱,济州府何涛奉命到郓城县拿人,把公文递交到宋江手上的时候是上午,宋江拖延时间到东溪村晁家庄报信,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正在后堂喝酒,宋江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耽搁时间。

宋江回衙之后,又特意建议知县晚上去捉拿,给晁盖争取了接近一天的时间。在捉拿晁盖的路上,朱仝、雷横老远就点着火把暗示,可大部队到了晁家庄的时候,晁盖竟然还在收拾东西。

试问,吴用军师的价值到底何在?

如果不是宋江通风报信,黄泥冈案犯八个人必然全军覆没,如果不是朱仝、雷横故意放水,晁盖、公孙胜恐怕难逃法网。

最后的退路梁山泊,也是吴用临时想出来的主意,晁盖说:“只怕他不肯收留”,吴用说:“多给他些钱也就是了”,结果呢?若非林冲义愤,火并了王伦,晁盖一伙人连落脚之处都没有了。

所以,劫生辰纲的最大功臣是晁盖,如果不是晁盖在郓城县的好人缘,如果不是他平时把郓城县的大小官吏都喂饱了,恐怕生辰纲有命劫没命花。

整个郓城县的高层都在保他,宋押司通风报信、为他争取时间;知县时文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配合宋江演出;马步军都头朱仝、雷横故意放水,争着在晁盖面前做人情。

诸天神佛伸伸手,晁盖才能梁山走。

反观智多星吴用,在这出大戏里的表现,真的是“名有智而实无用”。同样是出山之作,吴用还不如少华山的神机军师朱武,你看朱武套路史进时的招数,虽然看起来窝囊了点,但是知己知彼、进退有节,颇有军师的风度。

王玄陵

谨为智多星判!

喜欢《水浒传》的朋友,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22.html